真正解決問題靠智慧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by :::陽光馬戲團:::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鮮活職場/D2版 李良猷

2008/1/31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問題之解決,固然有一些系統化的方法,但是要想真正解決,仍須靠智慧、創意及經驗,才能想出高明的解決辦法,這是觀察力、洞察力、決斷力、說服力、談判力、企畫力的整合運用。

沒有人喜歡問題,問題代表了麻煩與痛苦。可惜職場如人生,充滿了各種問題,解決了一項,還有更多問題在後面等著。事實上有問題才會有機會,例如人會生病,醫生、醫院才有機會;即使人死掉了,也正是靈骨塔、殯儀館、葬儀社的機會呢!職場上也正因為有許多問題,公司才需要找員工去解決。

所謂問題,並沒有精準的定義,大致來說就是不正常的情形,或與期待的落差,可能導致不良的後果者。

問題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些問題像「懷孕」一樣,它不會自動消失,而會漸漸長大,直到大家都注意到了為止;可是有些問題,也不一定要急著去解決,也許暫時擱下,再觀察一陣子,就自然消弭於無形,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有時候不去解決,也是一個好辦法。總之,管理者要明智判斷、當機立斷,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問題之解決,固然有一些系統化的方法,但是要想真正解決,仍須靠智慧、創意及經驗,才能想出高明的解決辦法,這是觀察力(visualizat ion)、洞察力(insight)、決斷力、說服力、談判力、企畫力的整合運用。

問題分析的流程,首先是察覺something wrong,然後判斷究竟是什麼問題?是不是真的問題?然後界定問題的範圍,是何人?何事?何地?何時?如何?為何?不要驚慌,也不要無限上綱。

問題界定之後就可以進行分析,常見的分析手法有

查檢表、要因分析(魚骨圖)、柏拉圖(Pareto chart)、交叉分析、腦力激盪、現場訪查、專家諮商、標竿比較對照、迴歸分析、資料庫分析、資料探礦(data mining)

等,都可以幫助問題的分析,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與客觀的態度,避免主觀的認知與偏見而蒙蔽了問題的真相。譬如說:老闆怪罪品質不良的真正原因(root caused)搞不好是因為自己下令降低採購成本,亂殺價、買進劣質材料惹的禍。

問題發生時,可能需要緊急處置,以便控制損害衝擊(damage co ntrol),不過接下來還是要根據分析的結論,找到癥結(就像疾病的主因),然後進行解決問題的流程。

首先構思各種解決方案,其次比較不同解決方案的利弊得失,然後選定最適合的方案,決策一旦作成,就可以快刀斬亂麻,執行該方案,對症下藥,開刀病除。

問題即使解決,仍須檢討其效果,找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如何,以及以後如何標準化,避免再發生類似錯誤,更重要的,是要學到教訓 (lessons learned),從心態、習慣、態度、行為來改善,才不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覆發生問題。

上述理論雖然如此簡單,但在實際應用上,卻常發生困難,例如:目的往往曖昧不清,各種內外在因素錯綜複雜,而評比可行方案更是一大學問(有利就有弊難兩全),就算做了最佳的選擇,執行起來也往往是阻礙重重。

在這一領域,已發展出許多套理論與方法,其中最有名的首推KT法。KT法是查爾斯普納(Charles H. Kepner)和班傑明崔果(Benjam in B. Tregoe)兩位博士於1958年所創,是一套問題解決及決策制訂 (Problem Solving & Decision Making)的理性方法,他們合組 KT公司,迄今已成為跨國的企業。

KT法分為下列4大步驟:

1.狀況分析:確定是否發生問題

2.問題分析:尋求原因

3.決策分析:選擇方案

4.潛在問題分析:分析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KT法最精彩的部分在

「潛在問題分析」(Potential Problem Anal ysis, PPA),其精神是請管理者探討下列事項:

~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哪裡?

~最脆弱的地方在哪裡?

~何種改變影響最大?

由潛在問題的預測及風險的評估,促使決策者事先研判預防措施,準備應變方法,期使潛在問題不致發生,或一旦發生時,使其損害降至最低。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防微杜漸,消弭危機於未然,才是高明的問題解決者。贏家不怕面對問題,甚至還能從問題的背後發掘機會,就像非洲人沒穿鞋子,代表可以賣鞋的鉅大成長空間;而輸家即使機會來臨,卻會害怕機會可能帶來的問題,這才是輸贏的差別,也是職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作者為中時人力網執行長)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