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粉絲」才是重點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by :::陽光馬戲團:::

 

June 21st, 2012 | 切換為細明體 | 切換為正黑體

635Share

延續這幾天的「通路先行」話題,我認為要把這個策略做好,新創團隊不但要一邊開發產品,一邊經營社群媒體,並且往往不能只經營一種,而是必須多管齊下,也就是網誌、Facebook 粉絲團、Google+、Twitter… 都要投資時間 (當然更重要的是心思)。這就有點像噴射機只有一顆引擎飛不快,社群媒體如果只經營一個通道,成長往往是非常緩慢。因此剛起步的團隊,必須要學會用多個社群媒體管線,分別去吸引新的目標客戶,然後再把這些新粉絲從一個管道傳遞給另一個管道,才能讓更多人願意留下來,漸漸創造出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所以除了一直講到的網誌,你必須要有二號、三號成長引擎。而在台灣,Facebook 粉絲團幾乎就是每個人必備的 Engine #2。在 80 支 appWorks 團隊裡面,若要講到最會經營 Facebook 粉絲團的,那非 GoodLife 好生活莫屬。他們的社群經營了 2 年多,目前為止已經累積了 26 萬個粉絲,並且有超過 40%,也就是 11 萬人是活躍的。我一直覺得那是很誇張的數字,因為我自己粉絲團最高的活躍度也就只有 10%。但之前我一直不知道 GoodLife 的粉絲數字到底有多誇張,直到昨天在《動腦》的網站上看到了這篇「從通用汽車撤銷臉書廣告 談粉絲頁經營」。

文章的最後,凱絡媒體的蘇桓愷與蔡宛均,整理了台灣最大的 10 個品牌 FB 社群,以及他們的活躍粉絲數。你可以看到,7-Eleven 雖然有傲視全台的 174 萬粉絲,但活躍程度卻僅僅 1.7%,換算起來就是 3 萬人。第二、第三名的星巴克與全家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實質活躍人數都在 3 萬人以下。而第 4 名至第 8 名更慘,號稱幾十萬粉絲,活躍的卻只有幾千人。這裡面唯一的例外是 KKBOX,35 萬粉絲裡面有 4.3 萬是活躍的。

這時候,如果我們回頭過來看 GoodLfe 的數字,你就知道有多誇張了。沒錯,他們的活躍粉絲人數是 11 萬人,不僅遠遠超過 KKBOX 的 4.3 萬,根本快跟台灣前十大粉絲團的活躍人數加起來一樣多了。所以很多人問我 GoodLife 網站的流量、營業額,為什麼在過去的兩年有這麼漂亮的成長,其實秘密就在這裡,他們專注在經營的是「活躍粉絲」,而不是能看不能吃的「殭屍粉絲」。

這中間的不同,是一旦粉絲從「活躍」變成了「殭屍」,你的更新訊息從此也就消失在他的 Facebook 首頁,幾乎永遠不得翻身,等同於一個無效的名單。但大企業、大品牌們不 care,因為老闆只會要求行銷部門去衝「粉絲」,於是 Marketing 也就直接把這個當作 KPI 外包出去。久而久之,當然養出了一堆空有會員數,沒有太多實質效益的蚊子館。

但你是在創業,不能不了解這中間的差異。所以當他們只在乎數量,你就必須要兼顧品質,除了把粉絲吸引進來,還要天天分享有用的資訊,來讓目標客戶愛上你,成為你的長期活躍會員。GoodLife 只花了 (平均) 不到半個人力,就做到了今天的成績,你呢?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訂定社群KPI 從傾聽開始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2012-06-06

作者:奧美公關 王俊人

「下個星期,我們有個新產品要上市,請交給我一個可執行的網路活動。」當你從客戶那收到這封信時,作何感想!?目標?預算?還是趕快想一個點子?  (別以為這封信是偽造的,這封信是真的)。
就這個案例來看,難道此專案的成效關鍵點,只是可不可執行嗎?顯然不會是,也許因為時間很趕,活動提案先通過,但一旦我們把時間快轉到活動上線時,肯定就會開始彼此質疑瀏覽人數、參與人數、口碑數等等績效衡量指標。然後客戶每問一個問題,我們就多提供一個數字,最後,就形成密密麻麻的Excel檔案,讓彼此都很難從中發現哪個最重要。
這樣,真的是對的嗎?當然不對。
從團隊的經驗看來,當活動目標無法清楚時,不僅在發想的過程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成效追蹤時,更會讓雙方對於活動的成功與否,有著極大的落差;這樣的落差,不僅影響雙方團隊的內部士氣,也對於未來的合作,埋下很大的變數。而且從eMarketer的調查也看得出,不針對社群活動追蹤成效的比例,從2010的18.3%,急速下滑到2011年的6.9%。這也表示,訂定KPI是相當重要、基本且不可避免的事情。

圖一:2010年及2011年,行銷長對衡量社群活動的績效指標變化
從定義上來看,Key Performance Index就只要重要且關鍵的數字,若是所有數字都很重要,就直接改寫成 All Performance Index就好啦,何必要有個KEY。 因此,關鍵點在於,如何透過事前的雙方溝通,依附著企業目標,訂出可衡量的傳播目標後,傾全力達成他。並要同時確保過程中,不會有任何人因為臨時想到,就貪心地想把KPI便成API(相信我,這需要勇氣,但仍然有機會完成)
或許你不相信,但奧美最高段的社群訓練課程-黑帶訓練中,要訂出KPI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學會傾聽。為甚麼傾聽是關鍵?因為傾聽,可以讓雙方更了解彼此的語言,讓雙方更了解彼此內心深處的需求,讓雙方能透過溝通,對未來有共同的目標,並將資源精準地投入在達到此目標。
首先,也是唯一的練習,就是翻譯。先記得,您遇到的人,不會每個都是行銷專家,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把自己的需求,用行銷的術語表達出來,所以,我們就必須從別人的問題中,聽懂背後的發問動機,才有辦法訂出正確的KPI。先看看以下這些問題,是不是你常被問到的問題,甚或你就是說的那個人?
問題:
1.這個活動帶來多少效益?
2.跟社群影響者合作撰稿,值得嗎?
3.粉絲團人養起來了,然後呢?
4.粉絲團PO文不是不用錢嗎?
5.我們這樣真的有成功嗎?
這些問題,是不是周而復始的發生,成為每波活動的必考題?如果是這樣,你都怎麼回答呢?以下,將會從奧美社群黑帶課程中,摘錄重要的課程精華,教您如何聽懂背後的用意,並有能力提出獨到的見解。

事實上,您會遇到的問題,絕對遠超過這個好幾倍,但重點仍在於,如何透過傾聽,翻譯出客戶主要的傳播目的,訂出真的重要的績效衡量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這不僅需要相當多的活動經驗,也需要雙方的互信和參與,才能訂定出重要且有意義的KPI。
下次,當您又打算寄出充滿數字的EXCEL檔案時,不妨再冷靜想想,眾多數字中,若只能挑三個數字代表我們的成功,哪些數字是你的首選?
更多社群趨勢文章,歡迎到奧美藏經格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你的行銷預算是投資還是浪費? (上)

by :::陽光馬戲團:::

 

2012-03-26

找到正確的預算規劃方式,讓你的媒體投資效益加倍

若您是品牌的行銷負責人,握有一筆廣告行銷預算,請問:你將會如何開始進行策略規劃?
我們常見到兩種錯誤的思考類型:第一種是:「先瓜分預算,再想行銷策略。」
這一類的行銷人,普遍會先抓出電視、廣播、平面、公關、網路等媒體,各應該瓜分多少預算比例。等到抓出100萬的網路預算之後,接下來又會開始瓜分這100萬(例如把30%放到製作費,70%拿來採購媒體)。如此,先將預算分配好再來想行銷策略,通常是因為我們擁有較多的行銷經驗,所以我們很清楚:投放多少錢,就大約能帶來多少KPI。

共筆者


米卡(米卡的行銷放肆)


許子謙(Z1Star 創意合夥人)

只不過,當我們用「預算比例切割」當成行銷策略的第一步時,已經默默的讓我們的行銷策略走向「安全路線」,也很難期待這場行銷任務帶來特別亮眼的成績(特別是在媒體方面的KPI)。

我們選擇適合的媒體進行投放(Buy Media),媒體就能帶給我們穩定的 KPI(例如點擊率)這對大部分的品牌來說,當然是沒問題的。但透過一些測試和調查顯示,除非是品牌的廣告創意十分突出,否則就不可能創造出「比平均值更優秀的Click(CTR)」表現,這告訴我們除了媒體的選擇之外,創意也一樣重要。

Z1Star(筆者與其他三家數位代理商共同成立的數位創意集團)曾服務一個線上遊戲客戶,這個客戶隨時都在監控每一個Banner替遊戲帶來的點擊率、開桌率、會員數量甚至現金收益,因為她深知Banner創意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KPI和業績,所以不惜投入比一般客戶更多的預算在Banner創意和Banner製作費用上。

或像是Rich Media版位,若我們是拿Rich Media的CTR和傳統Banner的CTR相比,一定會覺得Rich Media 很貴,但在Z1Star的許多經驗以及國外的案例裡頭,一個創意十足的Rich Media,甚至能創造比電視媒體更高的影響率。

在數位時代,我們鼓勵行銷人不僅重視數字,也重視創意,Z1Star曾有許多案例,都是因為創意而帶來令人喜出望外的媒體成效。大家看過很多國外的得獎案例(國外在創意和執行費用上較敢花錢),那些案例經驗也告訴我們,創意本身就具備了非常大的擴散效應和傳播價值,甚至能夠跟媒體相輔相成,創造1+1大於2的價值。

談完了比例問題,下一次我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選擇數位平台?傳統媒體相對單純,各個電視台或報紙,也都有明確的調性,消費者的行為也不脫閱讀或觀看(還有上廁所);但網路世界相對複雜很多,我們常常遇到客戶問題,為什麼要用Facebook?我不用手機會不會落伍了?我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有些很棒的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待續)
延伸閱讀:你的行銷預算是投資還是浪費? (下)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你的行銷預算是投資還是浪費? (下)

by :::陽光馬戲團:::

 

2012-05-08

若您是品牌的行銷負責人,握有一筆廣告行銷預算,請問:你將會如何開始進行策略規劃?

面臨預算決策時,第二種常見錯誤的思考類型是:「先決定要做什麼,再決定創意是什麼」。
Simon Sinek在TED.com有個著名的演講(演講內容),他告訴我們一個十分具有啟發力量的創意思考邏輯「黃金圈」以及蘋果電腦、萊特兄弟、馬丁路德這些時代下的領導者,之所以能夠鼓舞人心的真正原因,正是他們運用了黃金圈,並「Why? (為什麼)」當成思想的核心。

共筆者


米卡(米卡的行銷放肆)


許子謙(Z1Star 創意合夥人)


(圖:黃金圈的思考順序,由內而外)
一般人,就像我們。通常是由外而內的思考,先決定「What? (我要做什麼)」。例如:為了達到行銷目的,我想做一個官網、我想拍一個Viral Video、我想建立一個粉絲團、做一個APP、做一個AR、做一個QR Code的活動...等等。當我們不假思索,就決定採用這些數位行銷工具時,通常已經預期了他能夠帶來的獲利,但同時,也侷限了他的創意。
近二年來,我們鼓勵品牌行銷人用「Why? (為什麼)」當成第一個問句。我用時下流行的「粉絲團行銷」來舉例。
三月份,我們統計了台灣地區許多知名粉絲團的互動人數比例,大約都是2~4%,也就是品牌擁有的1000名粉絲當中,只有20~40人在討論這個品牌。
我們也觀察了大多數的品牌粉絲團,其實都是用極為相似的方式在進行消費者溝通,例如:跟大家問安、關懷天氣變化、聊聊社會事件、分享與品牌個性相符的網路文章或影片、張貼促銷折扣訊息、發佈新品上市資訊、更新通路消息等等。
甚至我們發現,五月天和方大同,其實是同一個人(如下圖)。

很多類似的粉絲團,除了粉絲人數好看之外,都僅能粗糙的堆砌品牌聲量而已,而且我的品牌粉絲團和競品的粉絲團,除了名稱、照片、和商品不同之外,真的相差無幾(搞不好連粉絲都是相同的一群人)。
所以當我們面臨一項預算決策時,是否應該先問自己:「我的品牌為什麼要做(某一種)數位行銷?」
例如:「我的品牌為什麼要做粉絲團?」
談到數位行銷策略,Starbucks.com (星巴克的全球品牌網站)或許可以當成大多數品牌的參考範本。其可取之處,不在於她有多炫的Flash或多複雜的網站功能,而是Starbucks透過不同的管道與消費者溝通,把品牌經營所需的每個概念都串連起來,透過不同的平台,承載不同的目的,但卻都共同致力於建立Starbucks的品牌。
以下是Statbucks 同時間在對網友進行的溝通平台:

平台
任務或行銷目的

Starbucks.com
建立並傳遞品牌形象,也是所有平台內容的匯集

My Starbucks Idea
收集網友的建議和創意,並有專人處理

Twitter
客服和訊息發佈平台

Facebook Page
讓消費者和消費者聊天,自己產生對話

YouTube Channel
形象影片、廣告、有趣的影片

Flickr
網友的藝術交流、照片分享

Starbucks (RED)
公益與聯名商品
延伸閱讀-社群媒體時代,品牌行銷因應之道-影片篇

iPhone Apps
延伸閱讀-帶星巴克隨行卡出門? 遜! 帶iPhone出門? 酷!

Music & Books
娛樂,周邊商品,品牌個性

Via in Action
延伸閱讀-面對M型化社會,星巴克的選擇-VIA即溶咖啡

Shared Planet
企業社會責任,公平交易


(圖:Starbucks Twitter)
星巴克運用了以上這些平台,有許多都是免費的(twitter/facebook/YouTube/flickr),咱們所學到的,並不是運用的多,把每個平台都用到了,就一定對品牌有好處。重點在於每個平台都要各自擁有清楚的目的,運用不同面向的內容來經營,而且,這些平台並「不是」在建立行銷宣傳的管道,而是跟消費者建立關係。

(圖:Starbucks Idea)
透過星巴克的例子,我們曉得在不同的數位平台,甚至非數位的平台,均應該肩負起不同的任務,跟消費者建立或維持某種連結性(建立關係),當然,品牌本身不可缺乏脈絡一致的品牌概念和企業價值。
假設我們發現,品牌擁有二個不同的平台(或運用了二種媒體),卻似乎都在做類似的事情,那就問問自己:為什麼?
品牌要跟消費者進行哪些溝通?建立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消費者想要了解你的品牌?為什麼消費者想要點我的Banner、看我的網站?為什麼需要官網?為什麼需要建立粉絲團?
Z1Star Group(筆者與其他三家數位代理商共同成立的數位創意集團)對合作的客戶們都提出一個主張,我們要對「每一個品牌旗下的的每一個數位平台」進行健檢,面對每一個客戶時,我們都要反覆討論這篇文章提過的這些問題。筆者相信,要在數位的行銷時代推動一個品牌,唯有運用黃金圈的創意思考方式,Start with Why,才能將數位媒體和平台妥善運用,創造1+1大於2的價值。
延伸閱讀:你的行銷預算是投資還是浪費? (上)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行銷的七原罪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by :::陽光馬戲團:::

 

June 14th, 2012 by Jamie | 切換為細明體 | 切換為正黑體

2651Share

行銷大師 Seth Godin 日前在他的網誌貼出了一則「Seven Marketing Sins」,簡短卻招招命中要害,今天就讓我們借用他的七原罪,來聊聊這些行銷人最常犯的錯誤。

沒耐心

行銷的重點是背後的整個策略,而不是表面的幾個招數。這些年來,我們不知道看過多少新網站、新遊戲,花了一大堆錢辦大型記者會、打電視廣告,但最後卻一點成績也沒做出來。深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躁進。或者換用「TAP FURRR」的模型來解釋,當一個產品沒有好的「留下率」(Retention) 與「推薦率」(Referrals),那你無論花再多的錢去做「推廣」(Promotion),也只是白搭。所以行銷的第一步,應該是先確定你的產品有好的留下與推薦能力,而不是買廣告。

自私

每個「買我、買我、我最便宜、規格最好、還有 USB!」的行銷訊息背後,其實都夾雜著行銷人的自私心態。他們不願意多花時間去站在客戶的角度,深入了解他們渴望的產品是什麼,能夠打動他們的故事又是什麼。眼睜睜看著 iPad 賣得嚇嚇叫,他們卻只會說我的擴充槽比較多,還有鍵盤,接著開始怨嘆消費者盲目。其實,消費者不是盲目,他們只是感性的動物。

自我中心

為什麼 Gmail 那麼成功,但 Yahoo! Mail 卻逐漸遭人們遺棄?原因很簡單,Google 從 2005 年左右開始,就要求員工全部改用 Gmail,但 Yahoo! 的員工,到現在都還在用 Outlook。如果你把自己放在跟客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失去他們的第一步。

睜眼說瞎話

20 世紀以來的大眾媒體洗腦工業,讓行銷人養成了說謊也不臉紅的超級厚臉皮。明明就使用合成牛肉、人造怪物雞肉的速食連鎖店,卻敢大膽的在電視上吹噓自己的新鮮與健康。明明用了還是會老的日霜夜霜,也敢保證七天之內就讓你回復青春少女般的膚質。這在以前資訊不發達的社會或許很有用,但來到社群媒體時代,只有被一個個踢爆的份。

訊息不一致

我們常常看到同一個企業,同一個品牌,卻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行銷訊息,甚至連使用的 Logo 都長得不一樣。有些或許是有策略上的用意,但更常發生的根本只是行銷人員異動,或是更換了配合的公關公司。混淆消費者對品牌一點好處都沒有,而訊息不一致往往是罪魁禍首。

憤怒

我們常常聽到行銷人抱怨消費者不了解,甚至動不動就叫人家是「奧客」。如果你的產品、你的價格、你的服務、你的故事無法打動人,或許你該想想是不是你自己的問題。

忌妒

「那個東西明明就比我們的爛很多,憑什麼賣得比我們好那麼多?」因為他們的價值訴求更精準的對到市場的需要,因為他們的通路策略比你還完整,因為他們的價格區間更符合消費者的預算,因為他們講了一個很棒的故事。忌妒沒有用,重點是去了解自己該如何變得更好。

所以以上,就是行銷人最常犯的七原罪,與你們分享,也希望我們在有生之年,都不要再重複這些錯誤。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Facebook研究部門親自出馬:品牌專頁經營十大地雷(下)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by :::陽光馬戲團:::

 

這是文章內文區塊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陳儀蓁編譯發表日期:2012-06-15

經營臉書品牌專頁真的是一門藝術,別人在做的你要做到、別人沒想到的你也要做到,不過,接下來還有更重要的--不該做的,你做了嗎?臉書評估研究小組(Measurement Platform and Standards)最近執行了一項研究,在一個月期間對23個品牌頁所產生的1200篇貼文,以量化方式觀察每篇貼文所造成的影響,從中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絕對不要碰的臉書行銷地雷:

8. 分析數據是什麼,能吃嗎?

分析數據可以參考,但不可不看!Insights等臉書分析工具值得利用,你的目標族群不再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粉絲的朋友(The Friends of Fans)」計量方法讓你可以將觀察視野從你的粉絲群擴大到更多潛在目標,臉書研究小組數據更顯示,在臉書前1,000名的品牌專頁中,粉絲的朋友範圍是單純粉絲數量的81倍之多,只要你的粉絲在品牌專頁有新動態,其影響效果就像是蝴蝶效應一樣,牽一髮動全身。所以,有了分析利器,命中率提高,接著你要施展範圍技,以有趣又相關的內容吸引粉絲參與,更甚者,結合臉書的廣告工具,提升貼文能見度,你的品牌專頁也能迅速崛起。好工具,不用嗎?

朋友網絡真的很重要,對於品牌口碑影響更是沒話說,研究顯示,如果知道朋友買了某物,高達51%的人會繼續跟進,這個切入點也許對品牌專頁是大大加分。請緊密關注即時分析數據,它可以協助你知道不同的貼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影響。

9. 過於制式的互動,了無新意

如果你習慣發佈文字,發佈完之後就等著觀察消費者「按讚」、「留言」、「分享」,那,你必須要開始想想新把戲了!你可以適當操作一些投票調查、拋出一個問題、或張貼照片和影片等,讓品牌專頁的粉絲們覺得你的貼文很新鮮、有看頭。多從粉絲的角度出發,偶爾也發展一些新玩法吧!

這邊有一點提醒是,如果你的品牌專頁正在做一些影片分享,通常從第三方網站像是Youtube、Vimeo等連結到臉書的影片,比起在臉書上傳、臉書網站支援的影片,其產生的互動行為會比較少。
品牌專頁是品牌門面、也是代言人,你必須要營造自己的語氣和論調,而且能夠讓粉絲們感覺在臉書看到的種種貼文和資訊,是與品牌本身有所連結的,你的品牌是青春活力還是時尚玩家?頑皮搞笑或是酷炫個人主義?一切由你來定調。

10. 買臉書廣告,值得嗎?

臉書廣告工具是個需要砸錢的東西沒錯,沒預算當然免談,但有心想做好社群行銷,那最好不要錯過利用這個工具的機會。

在臉書版面右方,你也許可以看到一些偶像劇情或是灑狗血的廣告句,而一點進連結才發現是個毫無關係的線上遊戲,這種感覺……你喜歡嗎?專家建議,臉書廣告必須要強調品牌的展現,讓大家一看到廣告就會回想到品牌本身,而廣告內容可以是一般難得遇見的優惠或回饋等,促使消費者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油門一催下去,其效益也許可以增加不少。

廣告要有一個核心焦點,讓品牌專頁的粉絲雖然身在臉書動態大海之中,廣告焦點卻能抓住他們的心,再次進入他們的思緒,對你的品牌投以關注。記得,你的貼文內容跟廣告是同等的重要。

經營臉書品牌專頁在數位行銷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以上十招試試看,也分享你的心得吧!

來源:Mashable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Facebook研究部門親自出馬:品牌專頁經營十大地雷(中)

by :::陽光馬戲團:::

 

這是文章內文區塊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陳儀蓁編譯發表日期:2012/06/14

經營臉書品牌專頁真的是一門藝術,別人在做的你要做到、別人沒想到的你也要做到,不過,接下來還有更重要的--不該做的,你做了嗎?臉書評估研究小組(Measurement Platform and Standards)最近執行了一項研究,在一個月期間對23個品牌頁所產生的1200篇貼文,以量化方式觀察每篇貼文所造成的影響,從中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絕對不要碰的臉書行銷地雷:

4. 貼文太過頻繁

品牌專頁可以先從一週發表一至兩篇貼文試水溫,許多品牌頁每天只發表一次,而每天發表一次以上卻可能得到反效果,臉書表示,使用者一個月會對4~6個品牌專頁按讚,你的品牌專頁就必須要跟其他人競爭,吸引消費者關注。如果你每隔幾天才發表一次貼文,你也可以讓你的品牌專頁每天維持一定的活躍度。另外,時時注意按讚和回應的情況,進行回覆時不要忘記標記對方,促進品牌專頁的互動和親和力。以上提到的這些動作都可以透過許多臉書品牌專頁管理(Facebook Brand Page Manager) APP來達成,你可以下載使用看看。

5. 按讚數越多越好?

按讚數越多,你的訊息觸及率就越高,但是按讚只是第一步驟,就像腳剛跨過門,而身體還沒進去一樣,你要確保訊息傳達給對的人,並且讓他們進一步參與其中。如果他們按讚了,接著留言和分享你的文章內容,那他們就成為品牌宣傳者之一了,因為,他們在散播你的訊息給更多朋友們知道。
發佈訊息也要看準某些特定的日子和時段,根據Buddy Media研究表示,通常在禮拜四和禮拜五這兩天,臉書貼文的參與度比一般高出18%,因此,你可以對目標族群多做觀察,將要發佈的貼文排個順序,好的文章選在好的時間釋出,如此一來能做出更多好的行銷策略,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落落長,講不停

臉書研究表示100至250個英文字(50至125個中文字)、約莫1至2行文字的貼文,比起更長的貼文,通常能取得多於60%的按讚數、留言和分享。而Buddy Media也分析出,80個英文字(40個中文字)或更少字的貼文比其他擁有高出27%的回應行為。

7. 無趣或太過無關的內容

品牌專頁的貼文內容應該盡量跟你的品牌有一定的關聯性。必須要注意的是,消費者追蹤品牌專頁所代表的意思是喜歡這個品牌,但不代表他們對你所表現的廣泛興趣會照單全收,你的貼文內容可以適當地結合產品訊息和時事,不然,你只是在浪費消費者吸收資訊的時間,也容易被他們隱藏掉你的訊息甚至封殺。


來源: Mashable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Facebook研究部門親自出馬:品牌專頁經營十大地雷(上)

by :::陽光馬戲團:::

 

這是文章內文區塊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陳儀蓁編譯發表日期:2012-06-13

經營臉書品牌專頁真的是一門藝術,別人在做的你要做到、別人沒想到的你也要做到,不過,接下來還有更重要的--不該做的,你做了嗎?臉書評估研究小組(Measurement Platform and Standards)最近執行了一項研究,在一個月期間對23個品牌頁所產生的1200篇貼文,以量化方式觀察每篇貼文所造成的影響,從中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絕對不要碰的臉書行銷地雷:

1. 專頁內容要充實,不然不夠誠意

必須要善用品牌頁的每一個容量和空間,一個商家應該要放上營業時間、地址、照片等,讓消費者可以在第一時間抓到重要資訊。如果你將要開分店、增設新地點資訊,建議你以列表方式呈現、或更乾脆點另開一個專頁經營。另一點重要的是,檢查你的外部連結是否有效,消費者才不會進入死巷、對品牌產生反感,而提供店家網站連結或店家的Plurk、Twitter帳號頁連結等,可以有加分的效果。

2. 你的封面照片也許會違規

封面照片就像是實體店的門面一樣,是商家的主要資產,也能形塑消費者對於商家的第一印象,而根據臉書專頁條款(Facebook Page Guideline),設定品牌頁的封面照片不能有:

(1)任何價錢或優惠標示,以及購買資訊

(2)含有呼籲標語像是「按讚」、「分享」、「留言」、「馬上獲得」、「告訴親朋好友」等字樣

(3)商家聯絡資訊例如網站、email或郵寄地址


一張好的封面照片要能呈現一個品牌的精華所在,也可以放上吸睛的產品圖,對於餐廳小吃來說,就是一盤美味佳餚的特寫,時尚品牌服飾可以利用走秀台照片來展現美學和質感。而且,別忘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新你的封面照片--根據Buddy Media研究顯示,超過半數以上的品牌頁只有上傳一張封面照片,而21%只上傳了兩張,因此,若想要保持頁面的新鮮感和可看度,建議你可以選擇在新產品和活動推出的時機更換,也一定要注意遵守上面所提到的臉書專頁條款。

3. 在臉書舉辦比賽和活動也有規則

在臉書上辦比賽和活動的規章程序稍微複雜了點,仍然有些事情要注意:

(1)比賽或活動不得要求以「按讚」、「留言」或其他使用者介面功能來進行投票或遞交資料等行為。

(2)品牌商家必須擔負整個推廣活動的所有法律責任,包括官方規則、條款和義務條件

(3)比賽或捐贈等活動必須要利用Apps on Facebook.com規章進行運作,用帆布頁(Canvas Page)或專頁App (Page App)管理

(4)品牌商家必須要標明整個推廣活動與臉書並沒有任何贊助、贈與或管理關係

(5)舉辦之比賽活動不能透過臉書通知贏家和獲獎人,例如牆上貼文、訊息、聊天室等

如果自己舉辦嫌麻煩,也可以透過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協助,讓你在臉書能夠順暢進行精彩活動,又能抓住消費者的心。

靠臉書吃飯,就要聽臉書的,到目前為止,你有踩到地雷嗎?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來源:Mashable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Facebook、ComScore發表報告:有效社群行銷為何?

by :::陽光馬戲團:::

 

這是文章內文區塊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許凱玲編譯發表日期:2012-06-16

Facebook和ComScore攜手發表調查報告,告訴大家該如何操作才是有效的社群行銷,聽起來就像是狐狸親自現身說明成功捕捉雞的妙招。以下重點整理報告當中的實用資訊:

1. Facebook粉絲頁比你的官網更受歡迎

許多品牌業者的Facebook頁面比官方網站的造訪人數還多,例如2012年3月,彩虹糖Skittles的Facebook造訪者達32萬人,但是官網只有2萬3千人。Facebook提醒你:請務必正視你的臉書粉絲團。

2. 「讚」是手段,不是結果

許多業者把「讚」視為目標,其實應該從另一個方向思考,這是接觸潛在客戶的方法,或是促成現有客戶購買更多商品的方式。當某人成為粉絲之後,並非大功告成,接下來還要對其提供需要的或是有趣的資訊,確保自己能出現在粉絲的動態消息頁面(粉絲觸及率),進一步想辦法讓粉絲對你的資訊發表評論或互動(粉絲參與度),接著就是透過粉絲的分享或按讚讓更多人知道你的粉絲頁(擴大影響力)。

3. 粉絲參與度即使不高,也比顯示廣告效果佳

即使只有1%的粉絲和品牌專頁互動,也比砸錢投放網路廣告的效果好;事實上,效果可以好上十倍,根據DoubleClick指出現有展示廣告的點擊率大約是0.1%。ComScore認為相當重要的一點,顯示廣告的點擊行為只能影響到單一網友,但是Facebook粉絲團的讚聲可以影響許多網友。

4. 贏得媒體(Earned media)帶動38%銷售率

贏來媒體(Earned media)以星巴克為代表,調查中研究了星巴克粉絲的消費行為:將粉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接受星巴克粉絲團資訊的消費者,一類是沒有接受的消費者,兩相對照之下,平常就有接受粉絲團資訊的消費者購買星巴克咖啡的比率高出38%。也就是說,品牌業者若能善用Facebook訊息管道,讓消費者可以在Facebook動態消息看見,就可以達成某種程度的「洗腦」效果,讓消費者比較願意購買你的商品。

5. 付費媒體(Paid media)帶動16~56%銷售率

調查中也調查了另一個不願公開身分的零售業者,利用Facebook廣告操作線上與店內消費的效果;四周之後,線上消費成長15%、店內消費更是增加了56%。

不過這項研究未能指明究竟所影響的是該品牌的粉絲,或是Facebook網站上的一般網友;ComScore進一步說明,Facebook網站廣告不應只是利用點擊率評估效果,還要衡量廣告的曝光效果以及用戶點擊廣告的獨立性而評斷廣告效果。

請注意:這並不是一個公正的調查報告

研究指出,近來Facebook參與度越來越低,重要客戶通用汽車GM就決定抽掉Facebook廣告費用;Facebook廣告生態系統的挑戰來自於Facebook本身,由於Facebook有極大控制權,或許未來Facebook決定要從廣告主身上多賺些錢時,就可以調整網站機制,業者可能被強迫付錢買廣告;即使Facebook粉絲團的關注程度比官網高,但是消費者對於品牌粉絲團的關注程度卻會被巨量的動態消息給稀釋了。結果就是:品牌業者越來越依賴臉書粉絲,卻又被這個自己沒有控制實權的網路帝國綁住。因此看這份報告的時候,應該要想想其中內容對品牌業者有利的是哪些、對Facebook有利的又是哪些?

最後,雖然報告名稱寫著有效的社群行銷,但是實際的「社群行銷」應該不只是討論Facebook的操作,而是屬於一個更廣泛的議題。

出自VentureBeat

Filed under , having 0 意見  

一張圖看行動照片的崛起

by :::陽光馬戲團:::

 

這是文章內文區塊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許凱玲編譯發表日期:2012-06-16

Instagram喚起懷舊照片風,如果你也愛隨手拍照記錄生活,一定注意到自己的照相習慣已經改變;手機所搭載的相機功能快速取代了傳統相機,甚至是數位相機,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今,傳統相片占比下滑了98%(是的!你沒看錯!),目前平均每個人每兩分鐘就會拍下一張照片。

另外還有更多驚人的數據:Facebook每秒鐘接收3,500張上傳照片,資料庫已經擁有1,400億張照片,數量是另一個照片資料庫Photobucket的14倍。下面這張圖告訴我們更多關於行動照片的崛起:

#行動照片占比從2010年的17%上升至2011年的27%;數位相機照片占比從2010年的52%下滑至2011年的44%

# 1990年拍攝的570億張照片當中,100%都是傳統照片;2000年拍攝的860億張照片中,99%都是傳統照片;2011年拍攝的3,800億張照片中,傳統照片只剩下1.05%

# 2011年12月,每天增加2.5億張照片;2012年3月,每天增加3億張照片

#除了Facebook之外,還有這裡也是大家儲存照片的好地方:Photobucket擁有100億張照片、Picasa擁有70億張照片、Flickr擁有60億張照片、Instagram擁有4億張照片

# Instagram每秒新增60張照片

出自Mashable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六個帶動男性電子商務的當紅趨勢

by :::陽光馬戲團:::

 

Technorati 的標籤: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羅以琳編譯發表日期:2012-06-16

當涉及美容及時尚等類別的電子商務時,女性市場長久以來總是業者注重的焦點。這種情況其來自有。家庭中有80%的購買決策來自女性、經統計所知她們在網路世界較為活躍、並且不論在現實或虛擬世界,她們生下來就是「逛街的料」。不過從去年開始,男性的電子商務市場也逐漸發展,已經有包括Mr. Porter、Birchbox Man、Dollar Shave Club等,超過六個針對男性的電子商務網站推出。而造成如此成長的,主要有六大趨勢。

mr porter

1. 購買力

五年前,以男性為主的線上時尚品味零售網站非常少,部份原因來自大家認為男人不會上網購物。但根據最近iProspect所做的調查指出,70%的男性會再網路上搜尋並購買商品,且有67%的男性每月至少上網消費一次。

2. 取得管道

十年前男性使用的美容產品,與服飾一樣,他們擁有的是依在地方商店可取得的產品而定。當時市場上只有非常少數以男性為主的雜誌,提供他們管道與接觸商品的機會來刺激購買。而今日確有網路、社交網絡及其他各式新工具能讓男性接觸比以往更多的商品選擇。近日一項關於產業趨勢的研究便顯示,37%的男性消費者會至社交網絡進行購物比較獲取得其他相關資訊。

3. 少即是多

對許多女性消費者而言,豐富及多樣的選擇經常是關鍵。但對男性而言卻常是相反情況。對男人而言,商品的數量不是重點,能滿足他各樣生活方式需求的那個對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購物策劃或造型服務等概念將更能針對線上男性消費族群提供適合的服務。

4. 簡便是關鍵

買東西時,男性消費者只希望能快速地買到他們需要的東西。雖然他們仍會花時間瀏覽商品,但便利性與可得性仍是重要的部份。因此訂購型電子商務(subscription commerce)的概念在男性線上購物領域正迅速發展。

5. 利基及機會

新生公司、品牌、及零售業者都朝各自專門的利基市場發展。像Karmaloop就主打都市街頭風格,而Mr. Porter則以專業人士為主要客群。

6. 顧客忠誠度至上

不分性別、收入、或其他因素,也不分在實體商店或線上購物,一般而言消費者會願意重複購買某些業者商品的前提是,這些產品合乎他們的需求。因此不論是經典品牌還是新創公司,各業者都極力維持男性消費者對其品牌的忠誠度。

來源:Mashable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