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App Store的統計數據: 書籍>遊戲>娛樂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四月份App Store的統計數據

Richard 27 April 2010 291 次閱讀 View Comments

近日148Apps.biz在一個公開的演講上談到關於他們對於App Store的統計,其中最讓大家感到興趣的,不外乎是$2.79的平均軟體售價,這個數字究竟算是高還是低呢?而又有什麼其他的有趣數字可以讓我們感到驚奇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軟體數量

截至四月底為止,目前已經有:

  • 190,676套軟體在App Store上販售
  • 31,541套軟體已經下架
  • 36,998位開發商

clip_image002

相較於上個月的174,763萬套軟體,App Store正以一個月接近兩萬款軟體的數量驚人成長中,這個數字會隨著iPad平台加入App Sotre有更驚人的成長。對比之下,Android Maket根據非正式的統計數字,目前軟體數量剛剛突破五萬大關,整體數字差距接近四倍之多,Android的確得多加把勁了。

軟體分類

根據這份數據資料顯示:

  • 17.94%為書籍類的軟體
  • 15.23%為遊戲類的軟體
  • 11.85%為娛樂類的軟體

clip_image004

而以上三種超過10%的軟體加起來就佔了App Store中接近一半的數量。或許有讀者會對於書籍類軟體的數量感到很意外,但由於書籍累的軟體容易大量複製,比如說雜誌軟體可以針對每一期的內容推出軟體,所以這個數字是可以理解的。

軟體售價

對開發者而言最感興趣的不外乎便是目前的平均軟體售價了:

  • 遊戲類軟體平均售價$1.39
  • 非遊戲軟體平均售價$3.04
  • 全部軟體平均售價$2.79

clip_image006

包含我在內,有些iPhone的長期使用者會對這個數據感到相當的訝異,畢竟App Store上的排行榜中有許多程式均為免費或是0.99及1.99的價格,但最後的平均價格卻高達了$2.79。

結論

以上這些數據,間接的反應出了幾件事情:

首先,0.99元及1.99元的軟體固然可以攻佔排行榜,但在App Store上仍然有許多高質量、高定價的軟體,這些軟體固然較難攻佔排行榜,但對開發者而言不見得會獲得比較少的收入。

此外,遊戲及非遊戲的價差高達了$1.7之多,我們明顯的可以看到遊戲市場相對的競爭,大多數的消費者已經習慣了$0.99或是$1.99的遊戲 了,除非是有特別吸引人的要素,否則高於這個定價的遊戲將很難在App Store上存活。

未來的App Store發展將會受到iPad推出產生怎樣的影響?而低廉的遊戲定價策略是否將繼續流行?後續的變化,值得我們觀察。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2010摩根史坦利網路趨勢報告:全球行動上網時代來臨(上)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by :::陽光馬戲團:::

在前週簡報釋出時,就已經發現這份由摩根史坦利出品的網路驅勢報告,內容相當豐富且有趣,如果您有進一步的興趣,可以在本文的最末尾找到完整報告。

這份報告一共有87張頁面,範圍涵蓋:行動上網、社群網路、VoIP、Apple引領的趨勢、App經濟、行動電子商務,本文就其精華部份進行分享。

全球行動上網將在5年後超越桌上型上網用戶數

隨著您在台北街頭看到越來越多人拿著iPhone,相信您可以慢慢感受到這股威力,根據這份報告,全球行動上網的人口將在5年後超越傳統桌上型的上網人口。

2010-4-25 上午 12-42-45

而誰是造成這股革命的推手呢?答案是蘋果,報告中指出,相較於網景於1994年12月、AOL在1994年9月以及日本NTT Docomo在1999年6月引領的網路使用風潮來說,iPhone + iPod Touch的威力,幾乎僅花了前述3者的一半時間,就達到諸前人所望塵莫及的地步,不過如果單純以銷售硬體數跟其他服務的使用人數來做比較,感覺有點怪怪的。

2010-4-25 上午 12-43-21

而隨著行動上網的普及,行動電子商務也將隨之發光,看起來有機會在2011年Q3時,占有全美零售市場份額的1%,同時間美國整體電子商務預估份額則為5%左右,但行動電子商務的上升曲線也可能較為陡峭。並預期未來的長期走勢曲線將可以日本為師,畢竟日本仍是全球行動上網發展歷史較長也較為成熟的地區

2010-4-25 上午 12-47-15

第5波電腦運算趨勢

報告中主張,電腦從早期的大型主機運算(Mainframe Computing)、迷你主機運算(Mini Computing)、個人電腦運算(Personal Computing)、桌上型網路運算(Desktop Internet Computing)以至於從2000年開始萌芽的行動網路運算(Mobile Internet Computing),每隔10年就是一波新的循環,

2010-4-25 上午 01-20-54

而在這波趨勢底下,由於運算效能提升、使用者介面改善、價格降低、裝置變小、服務性擴張,使得行動上網的裝置將不只侷限於手機,相對得影響層面會相當的廣泛。值得注意的是,本報告同時指出,這每一波的贏家,雖然不見得在下一波的趨勢中被淘汰,但總是會產生出一批新的贏家,這波新的趨勢將帶出什麼樣的新贏家呢,這讓人產生無限的想像空間。

2010-4-25 上午 01-23-40

行動上網爆發主因 = 3G + 社群網站 + 影片 + VoIP + 優秀的移動裝置

雖然3G上網的普及在世界各地區速度不一,但本報告預估在2010年將會到達一個『甜蜜點』(笑),使得行動上網的影響力進入一個新的起點,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全球 3G的用戶數在全球排行第13名,滲透率達33%,雖然吃到飽的費率感覺仍是一個門檻外,其爆發的威力相當值得期待。

2010-4-25 上午 01-45-18

社群網站(ex.Facebook)、影音網站(ex.Youtube)以及VoIP的通訊需求,進一步造成使用者可以無時無刻的上網消費這些資訊並使用這些功能,使得依賴層度大為提升。

而本報告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iPhone / iPod Touch的問市,更是促成這波行動上網的重大推手,其重要性就好像90年代的微軟作業系統之於個人電腦、以及95年的網景瀏覽器之於桌上型上網。極佳的操作介面、開發者工具、硬體、分銷管道以及連線方式,使得其成為畫時代的科技產品。

你可以通過下表看到目前全球iPhone/iPod Touch使用者數、累積應用程式(App)被下載數以及可供使用的應用程式數。

2010-4-26 上午 12-14-57

文中亦分享了目前iPhone以及Android系統在網頁/App/銷售數上的數量,目前仍以iPhone為領先,但Android的後勢仍相當值得看好。

2010-4-26 上午 12-27-04

(未完待續)

Internet Trends by Morgan Stanly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Liang Wang.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五力分析由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於1980年提出。它是分析某一產業結構與競爭對手的一種工具。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by :::陽光馬戲團:::

 

分類:管理

2008/10/03 16:49

五力分析由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於1980年提出。它是分析某一產業結構與競爭對手的一種工具。
波特認為影響產業競爭態勢的因素有五項,分別是「新加入者的威脅」、「替代性產品或勞務的威脅」、「購買者的議價力量」、「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現有廠商的競爭強度」。透過這五項分析可以幫瞭解產業競爭強度與獲利能力。
透過這五方面的分析,可得知產業的競爭強度與獲利潛力,且經由這五力的結合力量,將可決定產業最後的利潤率,即為長期投資報酬率。
Porter利用產業內外的五種競爭動力:供應者、購買者、潛在進入者、替代者及同業競爭者,來描述個別的產業情況,並分析每一競爭動力的根本來源後,發掘公司的強弱點,有助於公司在產業內重新定位,察覺產業變動趨勢下,所將帶來的機會與威脅。這樣動態的架構不但是用以分析個別產業內的公司策略,也有助於多項產業的分析。
波特認為影響產業競爭態勢的因素有五項,分別是「新加入者的威脅」、「替代性產品或勞務的威脅」、「購買者的議價力量」、「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現有廠商的競爭強度」。透過這五項分析可以幫瞭解產業競爭強度與獲利能力。
透過這五方面的分析,可得知產業的競爭強度與獲利潛力,且經由這五力的結合力量,將可決定產業最後的利潤率,即為長期投資報酬率。
Porter利用產業內外的五種競爭動力:供應者、購買者、潛在進入者、替代者及同業競爭者,來描述個別的產業情況,並分析每一競爭動力的根本來源後,發掘公司的強弱點,有助於公司在產業內重新定位,察覺產業變動趨勢下,所將帶來的機會與威脅。這樣動態的架構不但是用以分析個別產業內的公司策略,也有助於多項產業的分析。
所謂的五項競爭力量是:
(1)新加入者的威脅
企業被逼做出一些有競爭力的回應,因此不可避免的要耗費掉一些資源,而降低了利潤。
(2)替代性產品或勞務的威脅
如果市場上有可以替代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那麼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就會受到限制。
(3)購買者的議價力量
如果客戶有議價的優勢,他們絕不會猶豫,造成利潤降低,企業獲利能力因而受影響。
(4)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如果供應商企業佔優勢,他們便會提高價格,對企業的獲利能力產生不利的影響。
(5)現有廠商的競爭強度
競爭導致企業需要在行銷、研究與開發或降價方面做更多的努力,這也將影響利潤。
五力分析之決定因素
1、現有廠商的競爭強度
產業中廠商家數的多寡是影響競爭強度的基本要素,競爭者的同質性、產業產品的戰略價值以及退出障礙的高低,都是影響企業競爭強度之因素。
2、新加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產業的廠商會帶來一些新產能,且不但會分享此市場, 也會剝奪原有資源。 Asker(1988) 認為,業界中凡採行 a. 市場擴張策略者。 b .產品擴張策略者。 c.向後整合者。d. 向前整合策略者。e. 擁有特殊能力或資產待價而沽者等策略的公司,均為企業潛在的競爭對手。
3、供應商的議價力量
購買者的議價力量,可決定其購買的數量,並且包括購買者對產品的知悉程度、轉換成本的高低,及自身向後整合的可能性都為影響之因素。
4、購買者的議價力量
購買者的議價力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基本的勞務或主要的零組件,由少數廠商供應,沒有替代品,同時本身又欠缺向上游整合的能力。
5、替代性產品或勞務的威脅
替代性產品決定了企業本身廠商訂價的上限,且限制了產業可能獲得的投資報酬率。當替代品在價格或性能上所提供的替代方案愈有利時,對產業利潤的限制就愈大。
每一種競爭力的強弱,決定於產業的結構或經濟與技術等特質。圖2-2是五力分析的產業結構元素,這五種競爭力能夠決定產業的獲利能力,透過五力分析可以瞭解目前產業結構也可確認企業本身在產業的優劣勢,以訂定適合的競爭策略。
波特認為「一個產業,不論是國內的或國際性的產業,不論生產產品或服務,都可以用這五項力量來解釋它的競爭規律」。

抱歉,評論功能未啟用。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opinion] web3.0 時代,你的腦袋3.0了嗎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by :::陽光馬戲團:::

Share

過去幾年 Web2.0 這個名詞炒的火熱,如果你問我什麼是 web2.0,我想我也沒辦法說個清楚明白。而現在 高速網路科技、輕薄短小的行動通訊裝置,正推波助瀾一波山雨欲來的 Web3.0,不少 IT Blog 都有提到類似的概念,所以也將自己零散的想法記錄下來。
Web1.0 –> Web2.0 –> Web3.0

什麼幾點零幾點零的實在搞的人滿頭霧水,不如來個新一點靈,眼睛會比較靈光,就我不負責任的理解大約可以簡單的這樣解釋:
● web1.0: 很少的人提供內容給很多人看 ( contributer <<< reader )
● web2.0: 很多的人提供給很多的人看 ( many contributer = many reader )
● web3.0: 能看的東西跑到想看的人手上 ( value run into need )
李開復先生曾這樣說:
Web1.0是一個廠商發佈了內容給很多人看,Web2.0是 把發佈的權利同時放給普通人,Web3.0的概念則是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獲得自己 需要的信息
哇嗚,Web3.0 真的有這麼厲害嗎,以當前的 web2.0 的進展看來,一開始是 RSS Feed 的興起,讓我染上 Google Reader (1000+) 焦慮症。接著又有 Digg、Hemi、FunP 等推文網站的出現,讓我動不動就看一下自己的文章有幾推。這還不夠,緊接而來的 Twitter、Plurk 光是加入幾個好友,一個小時以內就會被來自四面八方陌生人的訊息淹沒。
Web2.0 簡單說來,可以用 User Generated Content 來表徵,有別於先前的 web1.0 世代,我們只會上 Yahoo奇摩 看資訊。現在不管阿貓阿狗都可以擁有自己的 Blog,在虛擬的世界當中暢所欲言,自由 但也意味著 資訊量的激增!
那麼 Web3.0 呢,有人用 Semantic Web (語意的網路) 來形容他,這是啥玩意呢,簡單來說就是 一個瞭解 ”你”的網路環境,也就是一個可以透過你的使用習慣而自我進化的 Web。
以買飲料當例子來說,大概如下表所示:

Web1.0
Web2.0
Web3.0

買飲料
投幣飲料機
7-11
自家冰箱

投幣飲料機,沒什麼選擇,Boring 但是不會無所適從。7-11 飲料琳瑯滿目,不定期還來個 Open 將自家品牌,選擇很多 但 有時後會花更多時間在飲料櫃前遊蕩。自家冰箱,太棒了,夏天有啤酒,冬天有薑母茶 XD…這樣大家有沒有大致瞭解到 Web3.0 的好處呢!

社群網路的優點和價值

接著來說說我對社群網路的看法,在這之前先來聽聽別人怎麼說:
以下引述 數位時代 No.180  (為什麼Twitter這麼值錢) 一文:
一、網路的特質已經漸漸從單純互動轉變為更動態、更即時。不論從概念或功能來看,內容的產出與閱讀正趨向平衡與和同步。因為Twitter這樣的平台,貢獻內容的途徑太容易也太即時,寫的人少、看的人多 的情形也越來越不明顯。所謂即時網路現在才真正要發生,從邏輯上來說,這絕對是下一波革命的重點。
二、由於工具和特性轉變,越來越多人在網路上分享文字、圖片、影片,形成 龐大的資料洪流讓每個試圖擁抱網路,同時維持正常生活的人感到挫折無比。現有的搜尋已經不夠用了,能夠幫助人們找到真正想要的搜尋應用,會是網路皆下來很重要的發展
三、現在的 twitter和早年的 google一樣,已經成為 動詞,代表人們進行某件特定的事情。事實證實,這是網路上最具價值的資產!

是的,其實上面已經點出,我個人認為社群網路的優勢和價值所在,那就是 即時性!相反的,也點出了社群網路的帶來的挫折感,因為選擇太多,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如何選擇
用了 twitter 和 plurk 也一陣子了,不過我想我還沒真的找到發揮其價值的SOP 流程,但是很明顯的,在追蹤趨勢上面,社群網路相較於一般媒體,憑藉著其快速的散播能力、和不必著重正式的血統,很容易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ilove
We Feel Fine”和 “What the Trend” 是兩個我覺得蠻有意思的 趨勢追蹤 web application。
We Feel Fine 將有關情感的關鍵字 (像是 love, hate, think 等等...) 從世界各地的社群網路中抽取出來,然後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你可以即時看到世界上的某個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或是感覺,聚合起來的一股洪流,或許可以反應一些真實世界的趨勢 (例如:前陣子金融風暴的時候,或許會有很多 hate losing job 的句子出現)。
What the Trend 則是一個追蹤 Twitter 熱門關鍵字的網站,twitter 這個當紅炸子雞已經有相當多的第三方搜尋服務,但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這個 What the Trend。他不僅告訴你 twitter 現在什麼關鍵字最夯,還會告訴你 為什麼這個關鍵字會這麼夯,這不就是 web3.0 網路更 smart 的好例子嗎!

社群網路營利的可能性

社群網路的便利性為它帶來龐大的流量,你能想像這個世界上已經有兩億人口有 Twitter 的帳號了嗎,Youtube 網站大概一天播送出的影片,就已經超過一個人一輩子可以看的量了。儘管擁有這麼巨大的流量,社群網路的獲利能力一直是個謎,其實 Youtube 或 Facebook 這樣的大站,都還是在燒錢的狀態嗎?
從廣告商的觀點來看 (Advertiser perspective),傳統的 web1.0 content 是由少數專家分門別類 且 有針對性的 散播出去,這無疑是 廣告商明確的對象之一,廣告主至少可以大概清楚,其擺放廣告的位置,大概都是怎樣類型的觀眾,因為 web1.0 是 有條有理且井然有序的
反觀 web2.0 的核心概念 UGC (User Generate Content),造成資訊量的激增,同樣倍率放大的結果就是 雜訊(Noise) 也跟著增加了,廣告主無法確定 這樣雜亂的內容會吸引到怎樣的觀眾,也因此廣告的獲利更無從評估,為什麼 twitter、plurk 不放廣告呢,我想一部份原因是如此。
賣 G 排要如何賺大錢,很簡單明瞭,G 排要好吃。這就是價值 (好吃的G排) 和獲利 (也是好吃的G排) 來自同一個面向的範例。但是,現在這個錯綜複雜的社會,價值和獲利也可以來自不同面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Google 啦,他的價值 是 提供精準的搜尋結果,但是其獲利的方法 卻不是販賣他的搜尋能力,而是來自 廣告商。
web3.0_01
web3.0_02
我想社群網路也具備這樣的潛力,就端看未來 web3.0 的世代,如何將這種即時性 和 普及性 的優勢轉換成更有意義的價值了。以上兩張圖,是擷取自 “Twitter WTF? - Why is Twitter Called a Threat to Google?” 這個 Youtube 影片,當中提到了社群網路可以應用的面向,是蠻有意思的影片!
引述 Greg Boutin 在 “Tying Web 3.0, the Semantic Web and Linked Data Together” 中的兩段話如下:
Filtering, not aggregating, is where the money is. Not more, just smarter.
Things are going to get worse before they get better… But better they will get. 

這有什麼好推(撲),談社群網路的心理依存性
經常,可以在撲浪的版面上看到,所謂的 三餐噗 (早安撲、午安撲 和 晚安撲),要不然也有 天氣撲 (晴天撲、雨天也撲) 等等…,沒用過撲浪的人也許說,這有什麼好撲。反過來問自己,為什麼連這個都要給他撲一下,第一個言不由衷的答案我想就是:怕 Karma 值會掉。怎麼說是言不由衷呢,因為再追問下去,為什麼你怕 Karma 值會掉,就啞口無言了!
或許局外人會感受不到這些稀鬆平常的對白,有什麼必要發表,但我認為,比起其他的網路媒體,social network 的即時性 足以彌補 內心無法時時有人陪伴的空洞。早上起床,鳥語花香,此情此景多麼想與人分享,傳個簡訊跟朋友說早安嗎?或是發個 Email 跟他說早安嗎?怪怪的吧,搞不好他還在睡覺!
那就去撲吧,那裡 24hr 有人在上面,就算沒有人回撲,你也知道你的感覺有人看到了,這就是他的魅力,化腐朽為神奇、化 Boring 成調皮。所以說,未來的 web3.0 會變成怎樣的 smart 先不管,web2.0 的這個特色的確是獨樹一格。

結語

嗯嗯,零零總總說了這麼多,我覺得以一句話來結尾很好,就是上面提過的那句話 Things are going to get worse before they get better… But better they will get (在事情變的更好之前總是混亂且艱困的,但是終究事情會變的更好)
Web2.0 就好像處在這種過渡的時期,永遠有很棒的 Firefox Addons 你不可能一一去體驗,永遠都有更好的 webapp 工具,你不可能一一都收藏。嫌麻煩的,寧可將自己封閉在 web1.0 的思維,瀏覽器用 IE、開 PDF 用 Acrobat。勇於嘗試的,則得花時間去搭配出最適合自己的,但是 better they will get 不是嗎?
除了期待網路可以變的更 smart,我們是不是也要跟上 web3.0 的腳步,也來個 腦袋 3.0 呢? 各位如果有什麼看法也歡迎與我分享喔 ^^

Read more: http://brownywalking.blogspot.com/2009/05/opinion-web30-30.html#ixzz0lu7HLOYw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Share Alike
Read more: http://brownywalking.blogspot.com/2009/05/opinion-web30-30.html#ixzz0lu7HWzOV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Share Alike
Read more: http://brownywalking.blogspot.com/2009/05/opinion-web30-30.html#ixzz0lu7Hh47I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Share Alike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pixnet vs wretch

by :::陽光馬戲團:::

1.朋友都用無名,那我也要用。

部落格在現在這網路世界看來,算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流行。而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大多都會受到朋友的影響,當然選用部落格服務當然也不例外。記得高一時,無名小站似乎才剛起步,我同學算是無名小站的股東(他說的),因為當初他交1000元,就可以成為股東。當初也因為我朋友,我也嘗試是加入無名小站,當初加入時,覺得他一些設計感覺很人性化(用字遣詞方面),不過刪除帳號可是很有效率,好像沒多久就刪除了。而我們班也有些同學慢慢加入無名這大家族。儘管網路上大家都罵無名很難用,但朋友影響往往勝過於網路上的極力宣傳。

2.我的首頁是Yahoo!奇摩站

在台灣,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都是設定Yahoo奇摩為瀏覽器首頁。從小到大,在學校的教學中,接觸網路的第一個網站都是Yahoo!奇摩,因為在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搜尋引擎,是奇摩而不是Google。大多數的使用者,甚至不知道Google是做什麼的?略懂一些網路皮毛的人,可能也只知道Google只是一個搜尋引擎,至於它有其他什麼服務,對他們來說都是個迷。大多數的使用者,應該都希望『一個帳號在手,希望無窮』,而Yahoo又剛好抓住這些人的胃口,一個Yahoo帳號可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這些網路使用者,網路的生存範圍都在Yahoo之中,生活中不能缺少Yahoo,假若你哪天修改了它瀏覽器中的首頁設定,他可能會跟你翻臉!!

3.穩定、多人用

部落客只會希望,擁有一個穩定的部落格,而大家都在使用的。在這方面,很剛好的,因為Yahoo收購了無名小站,為他們的硬體設備大力支援,有這麼強的後盾,無名小站連線速度從以前的龜速,進步到現在的神速。在Yahoo收購無名小站以前,的確,無名小站總是三不五時當機,亂七八糟,或許是使用者太多,造成主機穩定度受到嚴重影響。自從Yahoo開始合併、改版無名小站,速度越來越好。無名小站有個功能-好友的網誌,如同前面所說,會用無名的人很多都是朋友用就跟著用,所以,也會將朋友加入『好友的網誌』連結中,藉由連結,串起了大家庭。但是該功能只限於同樣是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才能加入該清單,因此,若你使用了痞客邦,連結根本無法加入,而你的網誌人氣可能也會變低落。

4.空間大、功能多、速度快、要穩定

很現實的,無名小站免費相簿空間是150MB,而痞客邦是120MB,看到這,大家一定都選擇大的來用,而無名最近又推出影音功能,和網誌相容合,而且影音讀取、播放速度不錯,光是這一點,痞客邦就輸很多了。雖然痞客邦有和Google合作網路應用服務,但是大家都有Yahoo信箱,一個就夠了,要這麼多也沒用。另外,比較一下無名小站和痞客邦的服務功能項目,大至上看來無名就是比較好一點。雖然無名小站和痞客邦都是交大人出產的部落格服務,但可能痞客邦起步比較晚,一些功能還在慢慢改進,所以服務上,無名小戰略勝一籌。(無名小站服務 V.S 痞客邦服務)

5.無名正妹比較多

無名之所以會那麼出名,還有一個原因,因為那是正妹聚集地。很多人會衝著無名有很多正妹,而加入無名,之後去無名找尋正妹部落格,然後看到個人資料知道他的MSN或是即時通,和他做進一步的接觸-聊天。而不用擔心沒話題,可以直接從『你有沒有無名?』開始聊,然後進一步的,可以互相加為無名好友,這樣以後去正妹網誌就很方便了。如果正妹們都紛紛的搬家到痞客邦,我想,無名小站人氣可能會逐漸下滑~正妹可是無名的廣告活招牌

6.搬家、通知朋友搬家了,太麻煩

要大家從無名小站搬家,這真的是很麻煩。在網路上,會上網的人大多是懂得電腦的初階概念,對於一些轉換、搬家的問題完全不會想理會。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可是達人在做的事情,一般人不碰這些。他們也不喜歡搬家, 因為搬家要通知朋友,或是搬家如果中間有一步驟弄錯,他們可能會慌了,不知該怎解決。使用者之所以會選擇無名小站,一定有大略思考過、選擇過BSP,才會決定定居在無名小站。定居後,根本不會有搬家的念頭。搬家可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這些使用者,除了上上無名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玩遊戲,不可能把時間都花在網誌上面。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65.3%的人,花在網誌上的時間,每天不到半小時,換句話說,這並不是他們的生活重心,這單純只是生活隨筆記。儘管無名小站被砲轟得亂七八糟,還上電視,他們不理會,只要東西都在、大家都在用就好了。

7.捨不得人氣指數

最後,就是這重點,無名小站上累積的人氣,可是累積很久才得到的,如果搬家後,一個不小心,轉換不好,可能就此不見了。而在無名待久了,搜尋引擎都已經在原先部落格上抓取過資料了,相對的,只要大家在搜尋引擎查某些關鍵字,很可能第一項搜尋結果就是你的。若搬家後,搜尋引擎所有資料就要再重新抓取,一切都要從新開始,會讓人有種無力感,努力多時的部落格,若因為一些簡單的原因就搬家,那先前的努力不就白費了?

雖然我本身很不喜歡無名的一些處事作風,但是不得不承認,無名小站已經抓住民心,又有上述那些優勢,短期內要無名的使用者搬離無名是不太可能的。除非痞客邦正妹多過無名小站,否則短期內如果沒有奇蹟出現,要朋友從無名搬家到痞客邦,機率是非常低的。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facebook社群行銷熱》OPEN將衝上人氣第一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by :::陽光馬戲團:::

 

大家參與粉絲團的小天使任務了沒?獲得活動序號的粉絲們快去兌換商品品嘗看看喔 ! 」今年剛過完農曆年不久,有一檔網路活動訊息在facebook平台上流竄。在這則貼文下,總共有600多名網友回應,有人還留言分享試吃心得,是目前台灣操作facebook行銷活動最成功的案例。
這是7-ELEVEN為了推廣冷凍食品而專門設計的行銷案。主導這檔行銷活動的整合行銷部經理陳飛龍說,10天活動期間內,7-ELEVEN總共增加6萬名粉絲,送出近3萬份商品試吃,另外估計活動訊息有80萬 ∼100萬人次瀏覽。
網路行銷達人、FunP執行長邱繼弘分析,送贈品是行銷常見手法,但是方法高下有別。一般人送贈品,頂多是訊息曝光,消費者把贈品拿走就結束。但7-ELEVEN的設計不僅讓粉絲會主動把訊息分享給好友,擴散訊息,還能吸引網民加入粉絲。除此之外,還能鼓勵網友留下產品試吃心得,留下龐大的商品口碑資料庫,一檔活動同時達到三種目的。
即使計算3萬份商品試吃成本,這檔活動花費約100萬,投資報酬率很高。陳飛龍笑著說,活動效果好到主管開始把注意力放在facebook經營上,立刻訂下一個「遠大」目標。「主管開始問:什麼時候粉絲破100萬?」
速度 5個月成為粉絲人氣王
目前國內粉絲專頁中,粉絲數最高的就是7-ELEVEN,從去年11月開始正式經營,短短5個月已經有30萬名粉絲。「我們官網經營10年,才累積到120萬會員。」有7年網路行銷操作經驗的陳飛龍認為facebook的連結性、互動性跟即時性都遠甚於之前的網路工具,要破百萬粉絲根本不是問題。
傳統的網路行銷,通常是先將活動頁面放在官網上,然後利用電子報或投放其他網路廣告導進流量,才把訊息散播出去,一檔活動走下來通常要3∼4週時間,才能達到預設目標。但同樣的訊息透過facebook傳播,陳飛龍認為,2∼3小時就能達到傳統網路活動效果。
在實際操作facebook之前,7-ELEVEN已經有大量使用網路工具的經驗,例如:官網、電子報、部落格、MSN機器人,其實每使用一個網路工具,背後就有大量的維護工作產生。也因此當網路界開始注意facebook平台時,「我們並沒有立刻跳下去,而是觀察研究我們到底可以在上面做什麼?」陳飛龍說。
經過一段時間研究,7-ELEVEN已經訂出facebook的短、中、長期三個不同階段目標,希望藉此一步一步拓展facebook效益。雖說是短、中、長期,但其實長期目標也將在今年7月推出,距離他們真正經營facebook還不到一年。
陳飛龍說,第一個階段就是發揮平台基本的功能,利用貼文跟粉絲互動。這階段的經營目標以粉絲數以及貼文回應數為主。
第二階段則增加跟粉絲互動的多元性,開發一些行銷活動應用程式,讓粉絲可以從回應貼文到玩活動,跟企業品牌深度溝通,像之前提到的「粉絲小天使」活動,就是這個發展階段的案例。
陳飛龍進一步分析,對企業來說,要進展到第二階段,粉絲數最好有20萬。因為開發一支活動應用程式,通常需要10多萬預算,如果粉絲數太少,報酬率就不高。
第三階段,就可直接在平台上經營金流事業,譬如:電子商務。陳飛龍說,目前他們已經著手正在規畫產品,預計今年7月可以正式對外營運。
精準 每兩天貼一次文
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經營重點,為了研究facebook基本的貼文,陳飛龍花了一個多月測試。去年十月,他跟同事開始研究貼文效果,觀察的重點主要放在:第一,什麼貼文形式讀者最埋單?第二,一天24小時,什麼時候貼文最恰當?第三,最適合的貼文頻率是什麼?試出最適合方案後,7-ELEVEN的粉絲專頁才在11月開始對外正式公布。

貼文看起來很簡單,但陳飛龍認為,很多企業經營粉絲專頁卻沒有粉絲,問題都出在貼文上,因為沒有搞清楚跟消費者溝通的模式,以至引不起興趣。
目前7-ELEVEN至少有3種貼文模式:訊息告知,開放性問題,或做成選項讓大家投票表達意見3種。陳飛龍說,像元宵節的時候,他們就曾經把7-ELEVEN賣的元宵口味做成選項,讓大家表達最喜歡吃什麼口味,就有很熱烈的回應數。
很多經營粉絲專頁人認為,要每天固定貼文,或者高頻率貼文才能維持粉絲的忠誠度,但陳飛龍卻認為,寧可「精」而不在多。所謂「精」是要求每一則貼文要有一定規模的回應數,目前7-ELEVEN每則貼文都有400以上回應數。如果回應數太低,代表粉絲對訊息沒感覺,久而久之會被視為垃圾頁面,網友就再也不會回來。
因為重視回應數,所以貼文頻率也跟著調整。「我們曾經一天貼文兩則,但發現回應數會降低,現在調整成一星期約4∼5則。」陳飛龍說。即使降低頻率,一個月仍有20則訊息,如何讓網友對每一則都有興趣,其實是高度困難的挑戰。
贏家 AISAS掌握消費者心理
     7-ELEVEN行銷團隊固定召開「編輯會議」,討論未來一個月的貼文主題。他們會從社會行事曆,譬如:繳信用卡時間,提醒對發票時間,或節慶假日,加上7-ELEVEN內部的行銷主軸,篩選出訊息,再交由外部協力廠商負責貼文與回應管理。
雖然facebook行銷效果驚人,7-ELEVEN也會在今年提高相關行銷預算,但陳飛龍提醒,它終究只是整體網路行銷的一環,千萬別忘了其他網路工具的使用。
以7-ELEVEN來說,最重要的仍然是官方網站,它要負擔最基本的訊息告知功能。「有的網友突然想找跟7-ELEVEN有關的訊息,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官方網站。」因此所有的訊息必須在官網出現,而它跟消費者溝通可以像發布新聞稿一樣,用正式專業口吻讓人信賴。
另一個工具則是部落格,它的功能是跟消費者深度溝通。在企業官方網站做出訊息告知後,部落格就可以補充訊息深度,好像一名記者替企業做深度報導,加上部落格可以搭配照片跟圖表說明,更能勾起網友接受訊息的深度。
而facebook或噗浪(PLURK)這種微網誌工具就像派遣在外的游擊尖兵,負責將訊息擴散出去。透過這3個工具的交叉運用,才能兼顧網路行銷的每一個面向。
     2004年,日本電通公司因應網路時代,曾經提出一個新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即AISAS。先引起消費者的注意(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然後消費者會搜尋(search)、行動(action)、然後再分享(share)。而企業行銷的重點必須在搜尋跟分享兩個環節中發揮影響力。
讓網友很容易在官網跟部落格搜尋(search)資訊,利用facebook等微網誌引起消費者注意(attention)跟興趣(interest),甚至鼓勵他們分享(share),才能成為網路行銷時代中真正的贏家。

出處: 30雜誌4月號: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907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給行銷者:擬定社群行銷策略之事前檢查表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by :::陽光馬戲團:::

身為一個社群網路行銷專業人員,隨著社群網站的興起與普及,可用的工具平台多了,做起網路行銷活動較以前容易太多了。也因為工具平台太多,行銷者擬定策略時,也常常顧此失彼,見樹不見林,採用了A平台,卻乎略了B工具,進行了C活動,卻忘了透過D及時將結果播送出來。

本文以條列的方式列出社群行銷時應注意的做法或平台項目。在進行一項社群行銷案策略規劃時,不仿參考本列表,看看是否有所遺漏:

  • 部落格:進行一個社群活動的最佳起點與終點就是個部落格。即便想自行設計一個活動網站,也可由採用部落格平台的方式來進行。部落格的採用方法有二:一為採用現有第三方平台,如無名Pixnet的部落格。另外就是可以使用WordpressMoveable Type來自建部落格網站。強烈建議在進行行銷策略時從部落格開始。
  • MicroBlog:在台灣,最流行的這類平台是Plurk,在歐美是Twitter,在大陸則是新浪微博。很適合作為品牌或企業對顧客的即時溝通管道。唯一的缺點是必須時常更新,優點則是能累積用戶。活動結束後,相關投資具累積性。
  • 線上影片:成功的影片易於打動人心,人們對影片的接受度也是很高的,行銷活動中應盡量考慮埋入這個元素。如果自建影音平台,往往無法負荷大量流量需求。若影片下載速度過慢,往往也會打壞一個行銷活動的效果。最佳的使用平台就是YoutubeVimeo無名的影片。
  • 圖片分享:社群行銷時亦可採取鼓勵圖片分享的元素,針對主題進行串聯。適合的平台是無名相簿,及其他主要入口網站的相簿服務。Flickr當然也是個好選擇。
  • 標準社群網站:台灣最大的社群網路是Facebook。其他主題社群,如地圖日記與www.minik.tw也值得注意。由於社群元素的豐富性,很適合在上頭建立粉絲專頁,開發小遊戲等,與精準的顧客群互動溝通,建立知名度。
  • 討論區:雖然流量趨勢往下,但討論區還是在台灣占有一席之地。各類主題討論區仍須參與在你的行銷策略中。如3C的Mobile01, 育兒的Babyhome,線上遊戲的巴哈,問與答的Yahoo知識家或是歷久不衰的PTT。在這些主題討論區中與聽眾或意見領袖互動,都已證實是有行銷回報的。
  • 評論網站:網友參考的重要指標網站形態之一。這在台灣隱身在許多中小型網站中,如討論餐廳美食的愛評網,介紹好康的好康挖挖哇。“理論上”,這裡的評論對你的產品或服務很重要,好評負評可能會大大影響行銷結果。
  • 書籤網站:網路書籤能幫忙將你的網址分享出去,並加強SEO的結果。常見的書簽網站如Yahoo書籤聯合新聞網書籤FunP及HemiDemi。
  • 議題監測:透過網路進行即時議題監測,可有效監控行銷成效,品牌認知,並對網路上出現的野火及時撲滅。國內目前這部分機制還有待有心人加強之。目前可透過Google搜尋,Google Alert與Google Trend自行拼湊出需要的結果。另可用如i-Buzz網路口碑PlurkTop來協助話題追蹤。

以上針對需要考量的平台作個簡單的整理,方便大家在作行銷規劃時,能快速地檢查是否已涵蓋了各個面向,敬請指教。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五個2010年值得觀望的社群媒體網站(四):Blippy

by :::陽光馬戲團:::

image

先前已經為各位讀者介紹過三個社群媒體網站:

這三個網站分別是屬於LBS(Location-based Service)適地性服務的Foursquare、Gowalla,以及屬於團購、電子商務的Groupon。今天要介紹給各位讀者的Blippy則是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網站與電子商務的結合。

若您長期關注網際網路的新創服務、新創網站,或許對於2007年Facebook曾推出一個名為「Facebook Beacon」的廣告計畫,Facebook Beacon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使用者在與Facebook Beacon有合作關係的購物網站進行下單之後,會有彈出式視窗詢問使用者是否要在Facebook上分享自己購物的訊息」,該計畫因為有隱私權疑慮而停擺,其官司訴訟甚至一直到2009年初才結束。Facebook Beacon計畫對於使用者、廣告商、購物網站來說都有好處,但顯然也有許多當年未曾詳盡思考的技術細節、隱私權議題是當時沒有處理得當的。

本文要介紹的Blippy在核心概念上與當年的Facebook Beacon非常相似,Blippy與許多電子商務網站合作,讓使用者在購物的同時可以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消費資訊以及花了多少錢。Blippy甚至更進一步,使用者也可以選擇性的提供信用卡、銀行帳戶資訊給Blippy,讓Blippy直接與您的帳戶API進行介接來整理您的消費資訊。

image
(圖片來源:Techcrunch)

以目前Blippy的合作廠商來看,較為著名的有蘋果的iTunes、eBay、Amazon、Groupon、Blockbuster等,也就是說無論是您在購買音樂、書籍、逛網拍還是上百視達網站購買影片,您都可以透過Blippy來讓社群上的朋友知道您又敗了什麼。

令筆者感到相當好奇的點在於,兩三年前的Facebook僅有五千萬的會員,便希望透過這種模式來提高使用者在Facebook網站之外的參與行為,並且深入地了解使用者的各種喜好作為精準行銷分析的參考依據之一,當時因為在技術細節上、隱私權議題似乎沒有完善的配套,因此最後是不了了之。(順帶一提,Facebook Beacon計畫被終止之後,取而代之的就是現在已經非常熱門的Facebook Connect,關於Facebook Connect的介紹您可參閱:Facebook Connect上線週年現況以及更多與Facebook Connect有關的文章

如今Blippy讓這類模式重新浮上檯面,除了在隱私權方面,或許網站經營者們認為現在的網路使用者在經歷了Facebook以及各種社群媒體的洗禮加上使用習慣的養成後,已經不如過去在意隱私權(或說在意的程度已經有所改變),另外在技術方面或許也處理得比當年Facebook只花了幾個月就做出來的平台來的安全。(Facebook當時使用所謂的1×1 GIF web bug來追蹤購物網站上的使用者資訊,這對於隱私權來說是個很明顯的侵犯行為,當時Facebook也沒有提出讓使用者擁有完整的控制權來決定是否要提供相關資訊)

image

上圖便是目前Blippy的合作廠商,而在與銀行、金流業者之間,除了有幾間既有的合作夥伴之外,也有Paypal的選項,因此您可以直接提供Paypal的帳號資訊讓Blippy可以透過Paypal API來讀取您在Paypal中的消費記錄。

image

以筆者自身使用各種網路服務的經驗來說,公開在網路上分享特定事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這些事情對筆者來說是無關隱私的,例如參與社群聚會、研討會、展覽活動,在分享的同時或許也可以多個機會結識同好。例如目前使用Foursquare或Gowalla這類LBS社群網站的同時,不僅是在進行一場虛擬的遊戲,也可以透過地理位置來檢視周遭是否有社群上的好友。

而Blippy的概念其實與LBS社群網站非常相似,只是分享的內容由地理位置、地點,換成分享購買的商品、花費的金額(當然,購買的地點也是可以一起放進來,成為LBS + SNS + Shopping的混合體),如果使用者希望透過這個行為來分享、炫耀或是勸敗,似乎都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加上未來有可能會發展出Affiliate Marketing(聯盟行銷,簡單來說就是由特定使用者帶來的銷售可以抽成、分紅)的形式,說不定會幫許多人帶來另一波商機,對於業者來說,大家都公開在網路上說購買商品的經歷,所謂的買氣、商品人氣、銷售量又有了另一種彰顯的形式(當然也可以變成刻意操作的形式),購物的分享不再只限於開箱文那麼長的內容,可以簡化到剩下購物這個行為本身,透過社群網路的分享,也許會帶來另一種病毒式行銷的發展。

Blippy於2009年底成立,網站於2010年一月中正式公開,從流量來看,在網站開始在進行測試的初期大概是依賴TechCrunch的報導帶來了一波流量,之後流量沉寂了一段期間,最近似乎又有上揚的趨勢,筆者之所以認為Blippy值得觀望有兩個主要原因:

  • Facebook當年想做的事情現在Blippy又出來做,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廠商來執行,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考慮到隱私權控制之後是否使用者就能接受?
  • Facebook推出Facebook Connect的主要因素是希望人們在網路上的行為都可以透過Facebook連結起來,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將具有爭議的Facebook Beacon計畫轉換為較柔和的一個跨站登入、存取的計畫,但倘若接下來Facebook對於電子商務也有企圖心的話,是否會考慮收購Blippy或是成為競爭對手?非常值得期待。

image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Facebook Connect上線週年現況2009

by :::陽光馬戲團:::

Share

本文譯自 Facebook Connect: One Year Later

friend_connect_illustration

一年前我們發佈了Facebook Connect讓開發者能將Facebook的個人識別與社交網路帶到他們自己擁有的技術平台上。由於你們的協助,目前Facebook Connect已經讓成千上萬的網站、應用程式、遊戲機以及各種裝置變得更具有社群元素,並且讓人們每天的日常行為,像是看電視、閱讀新聞或是玩遊戲這些事情,透過社群網路上與朋友的分享變得更有價值。

在過去這一年,Facebook Connect在許多方面都有成長:

  • 超過80,000個網站與裝置已經實作了Facebook Connect
  • 每個月有超過六千萬個Facebook使用者透過Facebook Connect使用Facebook以外的各種服務
  • comScores’s U.S. Top 100及comScore’s Global Top 100中,分別有三分之二、一半的網站實作了Facebook Connect

Facebook Connect

從各種社群小工具像是Comments Box, Share button以及Live Stream Box來達到更深的整合,Facebook Connect幫助開發者導入了更多的流量到他們的站台,簡化了註冊了流程,並且提供更棒的參與經驗給使用者。透過Facebook Connect新增各種社群元素,各式各樣的網站正在掀起產業的革命。

舉例來說,下列是Facebook Connect開放的第一年便已採用的服務:

  • 網站:Yahoo!, Huffinton Post, YouTube, Bilde.de, MTV, MyVideo.de, Microsoft Live and MSN.com, CNN, Lufthansa, TVGuide.com, NBC.com, Lala, Orbitz, Netflix, Showtime, Yelp, iGoogle, Digg, and MasterCard
  • 行動應用:許多的熱門iPhone應用程式,包括Bejeweled 2, Tap Tap Revenge, USA Today, Scrabble, Rock Band, UrbanSpoon, Doodle Jump, Gowalla, Sportacular, and Movies
  • 遊戲機:Microsoft Xbox, Nintendo DSi, Sony PlayStation 3
  • 桌上應用程式:iTunes, iPhoto, Seesmic, TweetDeck

當我們以個人化及社交化的網路進入新的一年,Facebook Connect上各種創新的可能性是無止盡的。那些以Facebook Connect作為強化真實世界社交行為的基礎技術的網站上,我們的朋友將會定義並指引我們在網路上的各種經驗。

下一個了不起的Facebook Connect網站會是什麼呢?我們已經迫不及待看看您在2010年會做些什麼了。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利用Facebook與手機做行銷:以電子商務網站為例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by :::陽光馬戲團:::

1209Hot100LeadInSeal(圖片來源:Internet Retailer)

美國的Internet Retailer(網路零售商)網站上,在2009年底的時候發表了一篇名為『創新想法在線上銷售的重要』的文章,藉由他們選出來的100個熱門零售網站,濃縮了這些網站之所以可以在不景氣中逆勢向上的10種創新行銷方法。

而其中被列為第1項跟第2項的,就是『與顧客緊密連結』(Connect with customers)與『走向手機平台』(Go mobile),而這兩點也恰巧是我們部落格的主軸,社交平台以及手機的應用範疇,茲就這兩大點進行討論。

與顧客緊密連結 (Connect with customers)

這一條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也不意外,美國鞋類電子商務網站Heels.com的創辦人兼執行長Eric McCoy指出,『社群網站成為我們顧客生活裡不可獲缺的一部份,當然也成為我們公司文化裡的一部份』,您可以在各式各樣的社群平台(如:Facebook)上看到他們的蹤影。

在國內,不論是撲浪Plurk或者是臉書Facebook,這些社群網站都成為2009下半年眾人矚目的焦點,以博客來以及瘋狂麥克的操作來說,他們的確與顧客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創造更多營收的可能性,筆者甚至看到噗友的噗裡提到,『博客來最近的動作頻頻(Ex.發折價券),想來業績的壓力頗大(笑)』。

而本文提到的熱門100網站們亦不只單單是有個Facebook粉絲專頁跟Twitter帳號而已,他們試圖透過這些網站作為一種親密的宣傳管道,讓使用者願意去接觸購買的頁面。以知名的Forever21來說,他們的頁面現在有超過50萬名的粉絲,Forever 21可以輕易的介紹新的單品給他們的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對這些單品進行分享或投票,同時也舉辦許多有趣的比賽、提供穿搭照片以及活躍相關討論。

您可以注意到『New Arrival』這個頁籤裡的應用程式 moda 係由第3方的開發商提供,它讓廠商可以上傳最新的單品給使用者評分,同時讓使用者可以追蹤自己喜歡的品牌、上傳自己的穿搭照片給網友們評分,可以說是相當有趣的一個服飾品牌應用程式。

2010-1-4 下午 10-35-38

化妝品銷售網站Sephora在Facebook上則擁有超過33萬的粉絲,他們則透過粉絲專頁提供各種獨家優惠、影片以及投票,有個頁籤稱為『員工嚴選』的單元,不僅讓員工挑選他們覺得不錯的商品介紹給使用者,也可讓使用者得以透過討論區,得以跟他們的員工互動,充份展現出社群行銷的本色。更特別的是,他們也在Facebook導入了一個全新的產品線。

2010-1-4 下午 10-39-40

走向手機平台 (Go mobile)

儘管受不景氣的陰影籠罩,2009年成為線上銷售商將銷售管道移到消費者手機上的一年,超過100家的電子商務網站,現在提供手機消費,而數字在2009下半年亦成長快速。單Ebay一家即預期2009年在手機上的銷售將有5億美金。

舉例來說,消費者在手機上造訪花店網站1-800-flowers.com,他們就可以立刻看到目前花店最暢銷的花種,這讓使用者可以在鍵盤或者觸控面板上按幾下,就完成消費。

零售商面也慢慢懂得利用手機的特殊用途,比如說Sears的應用程式利用手機的定位服務功能,提供使用者折價優惠。而實際上,台灣的動腦雜誌也報導過類似的行銷方式:

台灣也有許多透過LBS行(銷的案例,例如,NIKE之前也與遠傳合作,透過手機,宣傳NBA籃球大帝Lebron James,就是利用手機定位的方式,把多媒體簡訊傳送給正在台北市10個主要籃球場附近的20歲男生,並可以直接利用手機上網點選活動網站,因為條件和定位精準,點閱率是平常的三倍。

外貿協會在世貿舉辦電腦展,也透過LBS,針對展場附近的手機,發送邀請參觀的簡訊,並且因為展覽的目標對象是外國人,所以,也會篩選一些處在國際漫遊狀態的手機,發送活動簡訊,吸引更多國外廠商參加展覽。

政令及公益宣導的運用也算多,宜蘭縣政府在雪山隧道附近,會發送「歡迎來到宜蘭」的歡迎簡訊;恆春警察局,也在春天吶喊活動期間,在墾丁地區發送反嗑藥簡訊,希望可以達到嚇阻作用。

而許多手機現在也都有照相功能,亞馬遜則提供了iPhone專用的照相App 『Amazon Remembers』來協助消費者儲存他們照下來的東西,作為備用之用。而如果該東西是個商品,那麼亞馬遜將會自動比對網站上相似的商品,如果有符合的話,他們將會Email該商品的資訊給您, 並在原本的圖旁邊也提供這資訊,協助消費者快速購買,姑且不論他的實用度如何,這真的是令人很驚喜的一項功能。

2010-1-4 下午 09-31-09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3種用來衡量社群網站的新方式?

by :::陽光馬戲團:::

 

一般來說,講到衡量網站的指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都會是流量,主要包含了訪客數以及總瀏覽頁數,也就是有多少人來看過這網站,然後這些人總共看了幾個網頁。

我們常用的追蹤工具也不外乎就是Analytics (分析)或者是Yahoo!站長工具這兩種,但是對於一些電子商務網站、新興的社群服務或應用程式來講,這兩個工具可能就不敷使用。比如說,對電子商務來講,可能就需要知道每個頁面的流失率、訂單轉換率、平均客單價;對於一些新興的社群服務則可能考量的是一則訊息被轉推了幾次,平均每個人發幾則噗等等的數據;而針對不同屬性的網站,量身訂作新的追蹤數字,或者是訂立KPI,才是正確的方向。

以下文章係來自於3天前在Mashable文章『3 New Ways to Measure the Social Web』,作者為Tim Trefren。在他的見解中,新的網站像是Facebook、Zynga、Slide或者是RockYou都已經投入許多資源,打造屬於自己的分析工具,以解決上述那些工具不敷使用的狀況。

由於高競爭的環境裡,這些新網站/服務擁有大量的資料,為了不斷改善自己的服務,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網頁瀏覽數這樣單純的指標;在接下來的三點中,會涵蓋目前主流的評量方式。

1. 漏斗分析:評量轉換率(Funnel Analysis: Measuring Conversion Rates)

在社群應用程式裡,最重要的一個應用工具稱之為漏斗分析。這是一種用來衡量轉換率的方式,他是所有應用程式的生命之源(我覺得也是電子商務網站生命的重心)。『轉換率』(Conversion Rate)通常指的是,全部有多少訪客進到這網站,在經過每個動作之後(例如:建立帳號或者是購買虛擬道具後)的比例。

funnel_small

漏斗分析能夠讓您以夠細微的方式來分析轉換率,較之簡單的把註冊人數除以總訪客數,找出使用者註冊所需要的步驟,並了解其中的轉換率。您可以從上面這張虛構的圖裡,除了會看到陡降的圖形外,還可以清楚看到在各步驟的轉換率。

這細微的觀察將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奇結果。就以上圖Twitter的註冊漏斗示意圖來說,他們包含了這五個步驟:1. 點擊首頁

2. 進入註冊頁面,填入註冊資訊

3. 瀏覽推薦話題

4. 拉自己email連絡人加入

5. 搜尋某人有沒在玩

如您所見,註冊過程相當繁瑣,從而可能由分析結果獲得改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能發現,在步驟4的時候造成劇大的流失率,而流失率代表的通常是人們做到該步驟後突然停止不前的結果。當我們發現像是這樣的流失率時,我們得找出根本的原因。在步驟4流失的原因可能是,使用者不確定接下來要如何繼續,造成他們離開,也可能是他們不想提供自己的Email資訊,這可能要做一些測試才能夠確定。

最終,漏斗分析將可以找出並改上在網站的一些問題所在,在經過不斷的分析過後,改變與想法將可以透過不斷的實驗,獲得評量的依據。

2. 投入度分析:評量人們做些什麼事 (Engagement Tracking: Measuring What People Do)

sign-up

如同前文所述,頁面瀏覽數追蹤的重要度,對許多網路公司來說,變得不是那麼重要。取而代之的反而像是那個使用者正在進行的動作。以Twitter來說,他們可能想知道平均每個人推(tweets)幾次,通常他們都在搜尋什麼,而不是他們看了幾頁。網頁瀏覽數變成了一種對於該網站概略了解的資訊,隨著網站更為的互動性增強,這中間的關係就變得越來越疏遠。

這樣想好了,你記得你用Google的時候常需要換頁嗎?互動性高的網頁根本很可能因為AJAX的關係,而不需換頁,而這些頁面就無法被傳統的追蹤工具所紀錄。

所以為什麼您可能會常看到一些擾民且無意義的換頁網站嗎?這就是原因。因為衡量指標被訂為『網頁瀏覽數』之故。

3. 訪客回訪:多少人會回來 (Visitor Retention: How Many People Come Back?)

而一個衡良工具可能稍微複雜些,但卻對於許多網路應用程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您可以把訪客回訪率想像成一種評量網站黏性多高的方式。我們真正評量的方式是使用者不斷回來的百分比。最常見的方式是追蹤某群使用者在單一時間(比如說一週)內的行為。下圖是回訪的示範表格,而這可以協助釐清一些事情:

retention

每一行都顯示每週的訪客回訪率,以第一行來說,某群人在2009年12月7~12月13日間的回訪率是15.15%在一週後有回來,兩週後變成13.4%,依此類推。

尤其是對社群應用程式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資訊,因為該應用程式的價值就在於社群的規模有多大,一個低回訪率的應用程式就好像是個空殼一般,安裝數高,但活躍玩家少,而您肯定不想要一個空殼應用程式,您想要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群。

之所以訪客回訪率是建立一個強力社群強大的原因有幾個;如果每個人都是新來的,那你就稱不上是個社群(所以有一定的老使用者是好事),而回訪率的特性是,如果您投入在增加該數值的力氣越大,相對的報酬就會越高。簡單的例來說,增加33%的回訪率,長期來說,將可能為您帶來50%以上的使用者。

Twitter 對於我們來說,無疑就是個好例子,當整個網絡的回訪率變低,也許Twitter現在看起來很成功,但低回訪率確是一大麻煩。想想過去一些在Facebook很紅的應用程式,最終喪失他們地位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無法黏住他們的使用者。

以上的幾個方式,雖然不見得是多麼新的見解,但也讓我們有機會更加反省,哪些指標是我們真正需要改善的,或者一直長期忽略的。您覺得還有什麼樣的指標應該在這時間點,需要被揭櫫的呢?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