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微觀察】初探台灣臉書使用行為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日 期:2010-01-22

撰寫人:Jeremy

台灣網友的使用行為,跟國外一直是不太相同的。有時候拿國外的案例看台灣,通常都會有點失真!
舉例來說,在國外逐漸式微的BBS文化,在台灣的人氣一直居高不下;老外喜歡的書籤網站,在台灣並沒有跨越主流市場;全球最大的微網誌服務Twitter(推特),台灣人顯得很冷感;就連在國外走紅多年的Facebook(以下簡單臉書),在2009年9月後才以戲劇化的方式在台灣市場爆炸性成長。
說戲劇化的原因,在於半年前台灣臉書用戶還不到40萬,現在早已跨越500萬大關,短短六個月成長超過13倍。而台灣使用者熱情擁抱Facebook的主要原因,卻是來自於開心農場這個小遊戲,與老外用來與朋友交流的目的大不同。
也因此,臉書到目前也已經成為行銷人避不掉的一個話題,因為有幾百萬人停留在上面,而且這個趨勢看起來也不會改變。我們都知道遊戲是臉書在台灣竄紅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我們必須謹慎思考,臉書現象背後代表的意義。
臉書是個自得其樂的環境

網路發展從早期的功能性應用,慢慢往娛樂性應用移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人用網路來打發時間。根據統計,有接近85%的台灣臉書使用者用戶,會做測驗玩遊戲。對這群人來說,臉書對他們最大的用途就是用來打發時間,而臉書上的測驗與遊戲,可以充分達到這個目的。
如果拿微網誌服務噗浪來相比,很多人玩噗浪同樣也是打發時間,但在噗浪這種高度強調交流的服務上,必須要有人回應你才會覺得好玩;但臉書不同,即便你的朋友不多,完全不參與交流,光是在測驗、遊戲中,你都可以自在地打發時間。這也是很多人放棄噗浪的原因,因為產生不了交流也就難以為繼。
也因此,台灣臉書用戶相較於國外,使用上是較為「孤僻」的。尤其現在多數臉書用戶都有隱私權的自覺,除了部份懷有「特殊目的」的用戶之外,有意義的交流都僅限在熟人之間的小圈圈。目前大部分看到的行為,都是一個人玩遊戲,然後離開,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也不會留下什麼痕跡。
自得其樂會造就臉書「討厭陌生人」的氛圍,對於行銷人來說,這也意味著在上面的參與度會比較低,而且網友不願意冒著曝光的風險來回應你。
◎ 臉書的非同步互動

拿偷菜這件事來說,你會發現好玩的地方在於即使朋友不在線上,你還是可以上門偷菜,等到朋友上線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們不需要同時在線上也可以進行互動。放大看其他的遊戲與測驗,你會發現道理類似,這意味著臉書上是比較偏向非同步的互動,「即時」這件事情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但在噗浪上,多數人恨不得你的噗馬上有人回,否則不會產生互動,交流也就停住了。
這種非同步的互動,會讓「即時」這件事在臉書上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也因此,在臉書上我們很少看到對即時性重大事件的參與,這也會讓行銷口碑的傳遞變得不是很順暢。(稍後我會對此有更深入的看法)
持平地說,臉書在台灣的應用才剛開始,很多現象尚未蓋棺定論,但以目前半年多來的觀察,個人認為臉書是個非常好用的行銷工具,但如果硬要拿國外的案例套在台灣使用者身上,我幾乎可以預期一年後臉書上將多了一堆垃圾帳號,就跟當年的企業部落格一樣!
用臉書做行銷並不難,但可能也沒有你想像中地簡單!
作者:Jeremy為東方線上生活微觀察專欄客席作家,《噗浪玩出大生意》作者,科技部落客兼網路玩家,PC Home電腦家庭、中時部落格專欄作家,部落格共累積950萬人次,熱衷觀察新科技使用行為模式與消費者心理學,進而從中找尋行銷商機。噗浪帳號:http://www.plurk.com/jeremy_3c 臉書帳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