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時代,行銷關鍵 混種消費(上)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by :::陽光馬戲團:::

遠見 2008/07/09

從性別、年齡、職業和收入,去鎖定主要消費族群的時代已經過時。如今消費者的面貌,隨著M化社會、多元價值觀和生活型態,而發生重大改變,正進行一場全面性的混種運動。

【文/遠見雜誌】

從性別、年齡、職業和收入,去鎖定主要消費族群的時代已經過時。

如今消費者的面貌,隨著M化社會、多元價值觀和生活型態,而發生重大改變,正進行一場全面性的混種運動。

「混種消費」成為行銷研究的新趨勢,混種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愈來愈矛盾,產生「不該擁有卻想要擁有」的消費情結,他們不斷打破年齡、打破舊有價值觀,甚至同一個消費者,卻出現多種生活型態。

在高通膨時代,掌握五大情結、六大族群的混種消費者,才能行銷制勝,成為市場上的真正贏家。

你還用職業與收入預測消費模式?

還記得十多年前由演員李立群所代言的柯尼卡軟片廣告嗎?

他坐在一顆星球模型上,劈哩啪啦一口氣講完所有台詞,「我說,人為什麼要拍照,人活得好好的,他為什麼要拍照……KONICA COLOR,它抓得住我!」

因為這支廣告,當時柯尼卡品牌好感度持續半年軟片業第一,很多廣告人評論,「柯尼卡的成功,在於廣告抓得住消費者的心。」

就如同廣告大師李奧貝納(Leo Burnett)所說,想要占領市場,必須先占領消費者的心。

也因此,從古至今不管哪一家企業、廣告公司,亦或調查研究公司,都把抓住消費者的心,當成永遠不變的課題和挑戰。

沒有人不知道,想要抓住消費者的心,首要任務就是先瞭解他們。但要抓住消費者的心,其實是愈來愈難了。

在過去,只要看一個人的性別、年齡、職業和收入,就可以清楚瞭解他的消費模式。

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執行總監蔡翠真笑著說,以前美國甚至只要輸入郵遞區號,就可以形塑出消費者面貌,「因為他們都開相同的車子,小孩上同一個學校,放假也去附近同一個郊外野餐……。」

但是今天,所有的社會經濟環境都已大不同,消費者已經大大改變了,甚至還出現許多前所未見的新興族群。

用年齡辨識消費者,失真!

過去仰賴的人口統計資料真的還能正確辨識消費者嗎?舉例來說,很多人直覺認為,最近兩年紅遍全球的樂活族,年齡應該是分布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

但美國Natural Marketing Institute(NMI)三年前和日本研究機構E-Square共同透過網路,從永續綠色、健康、另類醫療、身心靈發展與成長探索、環保生活型態五個領域,調查樂活市場,發現原來樂活族分布在不同年齡層。只是老年人擁有較高的健康意識,中年人較關心社會和環境問題,而年輕樂活族則有強烈的資訊需求。

也就是說,樂活族根本不分年齡、性別或所得,而是意識型態相同的一群人。

再以收入為例。過去汽車銷售人員在設定消費族群時,幾乎連想都不想,直接拿經驗法則判斷,「男性,35歲到50歲間,家庭月收入在5萬元以上,才買得起這部車。」

用收入預測消費者,失效!

但這幾年《奢華,正在流行》概念風行,許多中低收入族也尋找尋奢華體驗,就算月薪不到3萬的職場新鮮人,也可能拎著10幾萬的名牌包或手拿2萬元一支的手機。

至於高收入的一群,有時也想體會平凡老百姓的生活,就如同媒體報導台灣首富郭台銘女兒郭曉玲,竟然排隊大半天,只為等待一個小時30元的停車位。

也就是說,有錢人不見得會購買奢侈品,他們追求的是經驗,反而是沒有錢的人,追求高物質享受,因為他們要認同自己。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還能用收入多少來預測消費者的花錢模式嗎?答案是,很難。

如同《全球企業,混音中》一書所指出,傳統消費者區隔方式已經過了有效期限,請向生活方式族群招手。

區隔消費者的方式已經大大改變,廣告或調查公司首當其衝。

當生活型態成了現代消費關鍵時

大約七、八年前,就有國際客戶要求堪稱消費者調查研究第一把交椅的尼爾森,開始進行消費者生活型態調查。「這四、五年熱門到幾乎每個客戶都想做,」蔡翠真說。

奧美廣告研究總監吳雅媚也發現,客戶在做行銷族群切割時,開始加入生活型態的元素。她以女性衛生棉為例,客戶已擺脫過去將女性分為青少女或熟女,改成社交活躍、壓力大,以及足不出戶的女生等。

甚至東方廣告也在2000年成立台灣第一個生活型態與消費市場研究公司——東方線上。

這幾年發展下來,不僅要用生活型態來區分消費者,更困難的是,生活型態演變太快,而且多種型態並存於同一個消費者身上,又產生多種變數,導致企業對消費者的掌握焦慮,更甚於以往。

一個消費者,多種生活型態

首先,許多以趣味性命名的新興族群名詞不斷增加,而且出現速度愈來愈快,反映出消費者真的愈來愈複雜。

以往像繭居族大可流行好幾年,現在幾乎每個星期,網路或媒體就會迸出一個沒聽過的新名詞。

「就像細胞分裂繁殖,」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貼切形容,光是熟女,就可以分成敗犬(適婚年齡而未婚女性)、勝犬(在適婚年齡中結婚的女性),也能夠生出輕熟女(指25歲至35歲擁有獨立經濟能力的都會女性)、干物女(放棄戀愛,凡事都以不麻煩為原則的女子),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而且,這些細胞分裂過的生活型態還會同時並存在一位消費者身上,她可能是樂活族、熟女,又是御宅族。「按常理判斷,一個消費者不是只有一種Life style,」李奧貝納策略規劃總監梁曙娟觀察。

過去的例外?現在叫常態

消費者變、變、變,過去消費者所有的例外,現在也常變成常態。

每星期進行焦點座談,目前仍在文化廣告系任教的麥肯廣告消費者研究總監田若雯就發現,消費者說的都跟做的不一樣。

比如說,消費者告訴田若雯,她對小孩的奶粉非常重視,購買之前都會仔細比較成分,可是當再進一步詢問,「那妳買的奶粉是哪個國家生產的?」對方反而愣了一下說,「我得回家看奶粉罐。」看起來這位消費者連最根本的項目也未詳細看過。

田若雯也觀察,消費者不只年齡混淆,而且也開始「性別錯亂」。例如愈來愈多熟女喜愛裝可愛,喜歡買少女裝;也有愈來愈多想迅速變大人的年輕妹妹,往百貨公司的淑女專櫃跑。

原本針對女性消費者拍攝的卡尼爾保養品廣告,卻經常有男大學生看了之後,跑去開架商店購買,然後義正嚴詞地告訴田若雯,女性保養品有多好用,「我要買面膜不行嗎?我也有斑,也有痘啊!」

品牌忠誠度?已經不重要

梁曙娟則曾到街頭隨機採訪咖啡族,發覺絕大部分的咖啡使用者,都是根據情境的不同,選擇咖啡品牌。

如果早上趕著打卡或開會,就會買統一超商的City Cafe,邊走邊喝;如果和朋友約喝咖啡,或自己想好好坐下來寫作、看一本書,就會選擇星巴克;至於85度C,可以在店裡喝,就算帶走,也不覺得可惜,「原來咖啡使用者的喜好這麼分歧,」她恍然大悟。

吳雅媚分析,「如果說以前消費者有兩面,那麼現在消費者就有八面。」

蔡翠真則這樣形容企業對消費者的焦慮。她說,過去客戶委託尼爾森進行調查,從見面到交出結果,至少歷時半年,但現在第一次跟客戶見面,詢問客戶報告何時交,經常有客戶開玩笑說,「Yesterday(昨天)!我好希望來找你之前,報告就放在我桌上。」

這種種現象,都讓人不禁想問,消費者究竟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矛盾、多變而且分歧?又是什麼原因,形成這麼多生活型態族群呢?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