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群邑集團3D消費者大調查 新七大消費族群現身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Brain.com記者 莊守禾
更新時間 : 2008/09/26 10:40:27

不景氣,更要抓住消費者洞察。群邑集團今年發表第三次「3D消費者調查」結果,分析了七年來的調查變化、七個新的消費族群,並運用「品牌金字塔」,分析消費者對品牌的觀感,成為品牌修正行銷方向的依據。

新七大消費族群的「自在時尚夜店咖」,代表自信且專注在本身事情的人。(來源img1.qq.com)

(Brain.com 台北 2008-09-26)每個品牌都想要抓到正確的消費者洞察(Comsumer Insight),衍生出許多調查工具,描繪出消費族群的輪廓,希望讓行銷更精準。前兩次由傳立媒體進行,今年改由包括傳立、競立及媒体庫的群邑集團(GroupM),發表第三次的3D消費者調查結果。除了歸納這七年來三次調查的趨勢變化、公告新消費者分類,並再次運用「品牌金字塔」(Brand Dynamics Pyramid),分析數個品牌案例。希望能提供工具,為品牌找問題,也找答案。

所謂的「3D消費者調查」,是以在台灣53地區,進行1600人的大規模消費者調查問卷為基礎,分析三個面向(3 dimensions):消費者與品牌之關係(Brand relationships)、媒體偏好(Media)及消費者(People),找到消費行為和態度上的變化。2005年,傳立媒體的第二次3D調查,創造了「時尚女俠客」、「樂天消費族」、「傳統務實族」、「戀家姆指族」、「冷漠觀望族」、「理性懷疑族」等七個消費族群,每個族群都有不同的特質和消費行為,幫助品牌釐清目標市場的特質。

而今年群邑媒體又觀察消費者怎麼變化呢?傳立媒體消費者研究總監黃德琪表示,今年3D消費者調查把消費族群分成:「自在時尚夜店咖」(Carefree Egocentrics)、「實踐樂活算盤族」(Stressed Spirituals)、「穩紮穩打潛力股」(Level-Headed Progressives)、「忙盲茫然薪光幫」(Dispirited)、「養生低調老江湖」(No-Nonsense Traditionalists)、「七彩霓紅轉轉仔」(Young Impressionables)、「事業有成務實家」(Ambitious Professionals)等族群。

顧名思義,「自在時尚夜店咖」,代表了自信且專注在本身事情的人,不在意別人眼光。衝動消費、容易有卡債,在意自己外貌,會購買吸引他人注目的商品。工作開心為目的,生活重心在玩樂、朋友和自己。並不會為了加薪,而扛額外的責任。「實踐樂活算盤族」中,有六成七是女性,注重環保、支持有機飲食和規律運動,理財態度積極,因為經濟能力較弱,會傾向在促銷期間購買商品,也很樂於使用試用品。最典型的「養生低調老江湖」,就是路上可以看到的婆婆媽媽,對兩性和人際關係態度保守,追求簡單輕鬆的生活,心態上是拒絕新科技產品。相對於此,有一群「七彩霓虹轉轉仔」,有七成八的年紀在14到29歲間,品牌迷思最嚴重,朋友和音樂是生命最重要的兩件事,對網路和科技都有高度依賴。而受到M型消費的影響,也有一群人屬於社會中下階層「忙盲茫然薪光幫」,所得很有限,僅夠溫飽,自我認同和自信都不足,工作是為了活下去,對新科技產品有排斥和恐懼。

黃德琪指出,這三次的調查,都可以觀察到一些經濟與消費行為上的變化。3D調查前兩次都歷經了兩年多的調查和數個月的分析,而在2002年舉辦第一次調查結果,調查的時間是在2001年,當時失業率首度突破4%,而在2002年,首度突破5%,加上貧富差距加劇,讓消費行為趨於保守;2006年公布的調查結果,正好反應了2005年開始成型的M型消費趨勢。而今年改變調查時間,在上半年完成調查和分析,下半年便發表結果,讓調查更具時效性。

而「品牌金字塔」工具,則是透過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程度,發掘品牌遇到的問題。黃德琪指出,很多時候,品牌廣告中主打的優勢,可能與競爭者相仿,更可能不是消費者心中認為的優勢,造成行銷資源的浪費。品牌金字塔,就是從底部的品牌「熟悉度」(Familiarity),往上依序是「考慮」(Consideration)、「接受度」(Acceptance)、「偏好」(Affinity)和「熱愛」(Love),通常會呈現一個塔狀圖。當任兩個階層之間,比例相差太大,通常就是品牌需要強化的部份。

例如,對X牌液晶螢幕,能夠「接受」的消費者,有57%,但到了「偏好」,只剩下22%。進一步瞭解,消費者對X牌液晶螢幕,希望能有有服務或商品上的創新,這就變成X牌液晶螢幕,需要在廣告上強調的優勢。決定的訊息內容,才能去談媒體露出的方式和管道。

然而,當媒體代理商也開始研究細部的消費行為和心理,不再拘泥在CPRP(cost per rating point, 每收視點成本)等數字迷思,頗有想要取代市調機構的企圖。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廣告代理商必須尋求媒體代理商,提供消費者調查分析,才能訂出傳播主軸和訊息。屆時,廣告代理商的功能,就顯得越來越弱了。廣告代理商如何變法圖強,或終究走上再與媒體代理商合併之途,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