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Predictions for Digital Advertising in 2011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Jesse Thomas is the CEO and Founder of JESS3, a Creative Interactive Agency. JESS3 designs products and experiences for brands like Google, Nike, Facebook, MySpace, C-SPAN, Microsoft and NASA.

“Likes,” views and followers were all the rage in 2010. Despite the social media community emphasizing engagement instead of reach, media agencies quickly learned that engagement doesn’t scale easily, making it difficult to sell. Enter Facebook(Facebook), YouTube(YouTube) and Twitter(Twitter). As consumer use of social media spiked, the leading social networks retooled their advertising products to satisfy the newfound demand from brands. Instead of fizzling out like the popular online communities of yesteryear, they are driving toward profitability after several years of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they wanted to be when they grew up.

On the flip side, as consumers incorporate social media more into their daily lives, alternatives to the “big three” in the form of niche and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have increased in appeal. Advertisers willing to experiment with media campaigns on these networks will have a distinct advantage moving forward as consumers become desensitized to text, display and even rich media ads. Whether they choose to go big or small, the social web equips advertisers with significantly more consumer data points than ever before to improve the targeting and relevance of online advertising.

Below are six predictions for digital advertising in 2011.

.


1. Local Advertising Becomes Relevant Again With Location


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 will continue to grow in 2011 as Facebook expands the technology with its location platform, Places. In addition to Facebook, many other players in the checkin space, including Foursquare(Foursquare), Yelp(Yelp), Shopkick, and last but not least, Google(Google), will condition shoppers to expect a deal or coupon for alerting friends of their whereabouts. Relevance will distinguish these services from each other as the two biggest players, Facebook and Google, have the most powerful social graph data to customize deals for consumers. Don’t count Groupon out, though. It more than makes up for its comparative lack of technology with brand equity and scale, as its massive sales force will remain dominant in 2011 by further monetizing local commerce beyond the recently launched self-service platform.


2. Silicon Valley Will Be the Next Madison Avenue


The coolest job in advertising used to be working for an agency in New York City or Chicago, but these days the dreams jobs are at Facebook and Twitter. Not unlike Mail.ru Group (formerly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attracting top bankers from Goldman Sachs, as Facebook and Twitter start generating more revenue,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talent will start heading West to cash in.


3. Influencers Will Be the Celebrities of the Social Web


Consumers are constantly scouring the social web to decide where to eat, shop and stay; so it comes as no surprise that brands are desperately analyzing Twitter, blog posts and reviews to understand not only who has the largest audience, but how much influence individuals have. YouTube’s Partner Program is being joined by new services such as Klout to create an official layer of social credibility.

Klout scores are being used by The Palms Hotel in Vegas to gauge discounts for hotel guests, including through the “Klout Klub,” which “will allow high-ranking influencers to experience Palms’ impressive set of amenities in hopes that these influencers will want to communicate their positive experience to their followers.” Creating thoughtful ways to leverage your influencers is the thing to focus on. People have always said it’s cheaper to keep and please the customers you have, than acquire new ones.


4. Small Will Be the New Big for Social Networks


Despite Mark Zuckerberg’s unwavering belief that an open and connected social web is best for society, early adopters are starting to experiment with new platforms designed to communicate and share media with smaller audiences. Path has shown us the potential of limiting our social networks to 50 people. Fast Society is a new iPhone communication service that allows the user to create small groups to text with on the fly, and the groups last for three days. Facebook also realizes some of us may prefer communicating with smaller networks. Facebook’s new Groups feature allows us to segment our friends into personal, professional and interest-based communities, and openly engage in conversations not meant for our mother or colleagues to hear. Watch for more of these smaller, closed networks to launch in 2011 as people seek deeper connections online.


5. Brands Will Become More Like Media Companies


Social media has empowered brands to break their own news instead of relying on advertising or PR to disseminate their message. As brand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fortable with social media on the whole, more budget and attention will be focused on high quality content created specifically for the social web. We will see more Facebook Pages like Skittles that appear to employ comedy writers to keep the content fresh. It would seem that “a brand’s best bet in social media is randomness.”


6. Facebook “Likes” Will Be Important for Your Brand


While it’s still unclear exactly how much a Facebook “Like” is worth to a brand, the following video sums up why Facebook is so important.

Brands will be tripling down on Facebook advertising in 2011, and the process for acquiring Facebook “Likes” has evolved to accommodate this increase in demand. Instead of doing A/B testing between two photos to see which generates more Facebook “Likes,” the savvier brands and agencies are leveraging technology that can simultaneously deploy 10,000+ ad variations to yield the lowest CPA (cost per acquisition) of those “Likes.”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Web 3.0 與「後 PC」時代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Posted: 29 Nov 2010 08:28 AM PST

如果說今年來 iPad 帶起的平板潮和近 3 年內由 Android 和 iPhone 領軍的智慧手機普及,背後代表了什麼,那就是「後 PC」時代 (Post-PC Era) 正在到來。這是怎樣的一個新世界?對於網路業會有什麼影響?有什麼新契機?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點小歷史
PC 的使用經驗大約是在 25 年前,也就是當 Windows 和 Macintosh 等視窗作業系統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就被定下來了。

1984 Macintosh Desktop
PC 的使用者必須要先開機、登入電腦,接著從桌面上瀏覽資料夾,找到想要使用的程式或是檔案,double-click 之後開始使用。這樣的經驗很多時候沒有效率,開機總是太慢、不然就是筆電快沒電了,檔案常常找不到、或是在另一台電腦上。萬一在外面用別人的電腦,那就渾身不自在,因為要用的程式、設定,通通跟自己習慣的不一樣。大家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為什麼使用「電腦」必須是這麼麻煩的事情?為什麼它不能像看電視一樣簡單?
從網路到雲端
這些事情,逐漸在近年來被改善。網路的出現不僅讓檔案的交換變得簡單,更讓程式 (Apps) 的運作也開始搬上了雲端 — 所謂的 “Web Apps”。筆電越做越輕薄、電池越來越長效。Windows 7 和 Mac OS 10 開始,使用者介面也努力朝簡化著手。
但 PC 這個概念,終究是 25 年前的產物。所以任憑這個產業的研發天才們,絞盡了他們的腦汁,我們終究無法把 1/4 個世紀以來累積的包裹、束縛,全部在一夕之間拋到九霄雲外。
行動裝置
另一方面,90 年代末以來,行動電話開始逐漸加入了運算和網路的功能 — 所謂的「智慧手機」、「行動裝置」。行動電話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與 PC 不同,它們被賦予的任務非常簡單,就是取代家用電話。因此,行動電話從一開始就朝著方便攜帶、幾乎不當機、待機時間長、不關機、簡化的使用介面等方向發展。
所以,當行動電話變成了智慧手機、變成了平板電腦,它們承襲上面的這些特質,又加上現代化的多點觸碰、GPS、陀螺儀、加速感應等等功能,於是,這些裝置開始變成了人們偏愛的上網裝置。再加上應用程式的雲端化,於是過去 25 年來,PC 存在的理由,開始受到了撼動。
後 PC 時代來臨
這也就是為什麼微軟的首席軟體架構師、策動 Microsoft 過去 5 年來雲端化的瑞‧歐茲 (Ray Ozzie),日前憂心忡忡的發表了一篇「新時代的開端」(Dawn of a New Day) 論文,來提醒微軟的每個員工正視這個趨勢。如果說歐茲五年前的一篇「網路服務衝擊」(The Internet Service Disruption) 一文宣告了雲端時代的來臨,那在我看來,這次的「新時代」一文,敲響的則是 PC 的喪鐘。
在文章裡,他說:
… Many years ago when the PC first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mini and mainframe, the key facets of simplicity and broad approachability were key to its amazing success.  If there’s to be a next wave of industry reconfiguration – toward a world of internet-connected continuous services and appliance-like connected devices – it would likely arise again from those very same facets…
翻成中文大略是:
… 許多年前,當 PC 第一次取代了迷你和大型主機時,簡化和容易親近,是這場革命超級成功的主因。現在這個產業又將重新洗牌,朝著「永遠連網」、「家用電器似的」裝置前進,簡化和容易親近,又將成為最重要的決勝關鍵…
Web 3.0 與後 PC 時代
也就是說,當網路應用開始進入到 Web 3.0 時代的同時,上網裝置也要開始進入後 PC 時代。於是,現在的網路創業家,應該要想像使用者將透過智慧手機、透過平板電腦,來使用你的服務。不要搞錯,我們不是說 PC 將會消失,但它的重要性將會大大後退,它還會是一個重要的用戶端裝置,只是它的領導地位很快會被行動裝置所取代。分析師說這改變 (行動裝置成為第一名的上網裝置) 將在兩年內發生,而 iPad 上市以來的使用報告似乎也在附和這樣的預言。
所以,如果兩年內大浪就要衝來,如果連微軟都已經在積極整軍,準備面對這樣前所未有的大挑戰,那身為創業人的你,當然更不能不抓住這樣的改變,和背後隱含的機會。除了思考如何執行「先行動」的策略之外,你必須要徹底的研究 iPhone, Android, Chrome OS, WP 7 等每一個行動裝置平台,它們的有什麼特殊功能、生態圈的特色、第三方市集、生態圈的文化、商業模式、廣告… 等等等,因為在這些新場域上,巨人們和你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的,只要你能發揮你的靈活性,你就有機會戰勝龐大的對手。
我 10 歲就開始寫程式,12 歲就開始組裝自己的電腦,這些都是在 PC 這個平台上,因此說 PC 是陪著我長大的,也一點都不過分。所以,寫這篇文章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因為我所熟悉的世界,在未來的 3-5 年內,即將出現極大的改變。但各位創業家,請不要懷疑,後 PC 時代,已經在來臨。而當時代改變,就是破壞既有遊戲規則的好機會。所以,請你們好好、用力的抓住這個 25 年才發生一次的好時機,大家加油!
(Picture via comicmix)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如何提高alexa排名?(最新刷alexa排名提高大全)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新浪ViVi] [百度搜藏] [QQ书签]
[作者:佚名 | 点击数:4625 | 时间:2008-7-5]

不懂什么是alexa的朋友先去网站世界排名查询 http://alexa.wangyeba.com/查一下你自己的站。方法非常简单,输入自己的域名,然后点查询就可以查到自己的站在世界的排名了。

1. alexa排名是通过两个参数计算得出来的:一个是访问人数,在alexa官方上用reach(每百万人中有多少人曾经到达过这个站来表示,另一个参数是pv(平均每人浏览了这个站点的多少个页面),有一个基本的公式来计算排名 :排名=reach * pv * x ,这里x表示未知的算法或者参数; 所以只要能提高reach和pv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就能提高排名。
最原始的alexa作弊方法是不断的刷新页面,来提高pv,在访问站点的人数(reach)不增加的情况下,靠提高pv来提高排名,这个是以前作弊alexa的一个最基本办法,但这个办法现在基本失效了;
第二个作弊方法,就是提高reach ,就是去年比较流行的一个作弊方法:alexa互刷联盟;
第三种作弊办法,用病毒、肉鸡、流氓插件来刷排名;
第四种作弊方法,通过模拟数据直接发送到alexa数据库。
这几种方法中,估计最有效的就是第四种方法,但涉及的技术含量太高,要反编译alexa工具条,编程等,上网搜索一下,提供alexa排名服务的大都自称使用这种方法,而且收费高昂!而第三种方法则适合拥有大批肉鸡的站长。
现在alexa互刷联盟在网上随便一搜就一大把,而其中也包含了网页、插件、软件三种形式:
网页形式的用过azroo,googlecn,alexacn等,这些刷alexa排名的站效果都差不多,可以帮你刷到
100W左右,但是弊端就是虽然刚开始可以提高网站当日排名,长期刷就会导致当日排名被清空,表现在当
日排名为35-50万左右,不显示reach和PV的数据。
插件形式的用过无名工具栏,效果和网页形式的差不多。

2. alexa作弊有很多种,最厉害的是直接发包,最笨的是安装个alexa工具条自己刷。
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一种和最笨的方法差不多,唯一的差别是,不用自己刷新,通过程序来刷新。
大家知道,通过软件可以模拟打开ie,而且打开的这个ie也是可以通过软件关闭的,再一点,打开的这个ie我们还可以给他藏起来,这样,我们就打开了ie,但是从前台界面是看不到的。
这种方法有点笨,有点占用资源,但是,确是最保险的办法:因为是真正的打开浏览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认为作弊,同时,我们通过软件的编写,可以做到让它在后台执行。
这种方式是确实有效的,我通过flidder检测http请求,证实alexa工具条发送的数据包和正常打开没有任何区别(本来就是正常打开),我们通过间隔一定的时间打开,关闭ie,可以起到切实的刷新alexa效果。
当然,这种操作人少了没有太大的意思,因为ip太少了,只有人多了,大家互相刷才行。
基本每分钟可以打开4~12个网页(可以自己设置),每小时可以打开200~600左右,每天也有几千的刷新量,设想一下,如果有几百人这么刷,是很容易让每一个网站进入前5万位的。

3. Alexa作弊方法总结

网页恶意代码: 包括自动修改浏览用户的IE(包括默认首页,默认搜索设置等)等。

疯狂弹出页面外加自动刷新 如果你的机器中了某些网站上的毒,只要你打开浏览器,就会弹出四五个它的广告页面,然后一部分自动刷新,然后自动关闭。当你点击进入它内页的时候,同样会弹出四五个页面,其中几个快速刷新,然后自动关闭。

利用QQ病毒来短时间内快速宣传网站。记得一种来自国外的网络营销名词,叫病毒式营销,但是这种营销方法并不是利用病毒宣传,而是形容网站推广的速度象病毒一样扩散。比如免费信箱的推广。 不过,从去年开始,国内出现的真正的病毒营销,肯定让许多老外汗颜。

程序控制浏览用户自动下载安装ALEXA工具条。让浏览用户安装ALEXA工具条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自己网站的世界排名 (一个没有流量的网站,如果两个人用装有ALEXA工具条的浏览器每天流量这个网站一百次。此网站的世界排名可以在一个月内轻轻松松的进入前十万名)。

4. 尽量让你的单页浏览量多, 其实,让别人把自己网站的图片啊.软件啊,rar啊什么的让别人外链,Alexa也算上了你的网站,所以,有时候被 迅雷外链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可以大大的提升Alexa的排名哈,

    提高的方法还有一个, 就是靠网友了,把这个网页多多的加到一些什么"网络收藏" 例如:QQ书签啊等等,这样.Alexa也会有所变化的,,

    还有.提升Alexa的排名.不一定要注重"正规"! 有时候用一些软件刷刷也可。不过alexa的提高并不表示网站流量的提高,只是一个参考。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提高自己网站的流量。

    因为Alexa毕竟是老外的,他也不是那么的懂我们中国站长的习惯,所以,他根本不会像百度什么的,站就一定要正规,这也是可以通过这点来钻Alexa的,方法可能还有,也希望哪位朋友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和我们分享下!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由Instagram的爆紅談網際網路「去Web化」的發展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上星期Inside 已經介紹過近來相當火紅的行動相片社群服務 Instagram (詳見 Instagram:上線不到十天瞬間爆紅的行動相片社群服務 一文),以筆者實際使用的經驗,短短一週內我在Instagram裡便累積了近170人的follower,速度相當快(以與我使用Foursquare與Gowalla的經驗相比)。

但也由這迅速的“朋友“累積過程裡,我領悟到一個法則「無有之有,是謂大有」。這也是網際網路發展趨向朝“開放“的方向前進必然有的結果。

在2010年8月號Wired雜誌裡有篇文章「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由網路流量的數據中分析出瀏覽「WEB」(網頁)的流量逐漸降低,而線上影音則由流量看出為成長中的內容。

(圖片引用自Wired)

文中並且預言Apps將會取代Browser,成為使用網際網路的主要工具。當然這一切都有跡可循,「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文中也做了相當精闢而前瞻性的論述分析。不代表WEB真的會就此消失,只是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改變了,而Instagram 的服務模式正可以用來說明為何「WEB將死,APP將立」。

在iPhone上使用過Instagra的朋友就知道,從申請帳號、編輯個人資料、拍照、為照片做影像處理、上傳照片、找朋友、邀請朋友、瀏覽自己或朋友所上傳的照片、在朋友上傳的照片下留言或按“讚“、分享照片給其他社群(如Facebook, Twitter, Flickr)的朋友…,其中沒有一個動作需要開啟網頁(WEB),完全可以在APP內完成。就像我一位朋友週末閒臥在床上,一邊用 Instagram 替之前拍的照片做影像處理一邊上傳,不知不覺就消磨了一個下午(而我之所以會知道,是因為整個下午我都不斷的看到他逐張上傳的照片)。假如越來越多APP可以做到像Instagram使用上這麼隨身、簡單而流暢,的確將來需要開啟網頁的機率只會越來越低。

但是,仔細探究 Instagram 為何可以提供這樣方便的使用經驗,就會發現它是善用「借的哲學」–

  • 向Twitter, Facebook等“借“關係(所以我的Instagram朋友幾乎都是推友)
  • 向Flickr“借“網路相簿社群(雖然Instagram也有單一相片頁,但畢竟Flickr是更多攝影迷群聚的照片社群平台)
  • 向Twitter, Facebook“借“動態傳播管道(這也是Instagram可以發展如此之快的原因)

所以,若無既有的Facebook, Twitter, Flickr等網路平台服務,Instagram也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而Instagram的火紅,也替上述平台添了些新的動態與互動。

無論是“借“或“被借“,都是透過Open API打破既有的「佔有」概念–別人“有“的我可以借用,我“有“的在借給別人的同時,也會迴向成為挹注回自身的資源,而這就是我所領悟到的「無有之有,是謂大有」。

上述所言,簡單的歸納為幾點—

1.單一且封閉的網站將會越來越難在未來存活茁壯,延伸至行動領域或是與社交平台串連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2.未來的網路發展,會由「網站」而演進為「網路生態圈」,透過Open API連結、流動、循環。
3.新時代的網路經營哲學一字記之曰“借“,不管是借用,或是被借。

接下來筆者會嘗試用更多的實際案例探討「網路生態圈」的發展,也歡迎Inside的讀友先進們多指教分享您已經見到的案例。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社交瀏覽器 Rockmelt推出,將為網路社交生態掀起蝴蝶效應?

by :::陽光馬戲團:::

在瀏覽器之戰越演越烈,IE的市佔飽受威脅,Firefox與Chrome鏖戰難分的此際,又有新的player要加入這場戰局了。Netscape創辦人之一Marc Andreessen去年投資新創公司RockMelt,今年11/8 RockMelt正式發表了Rockmelt Browser,該款瀏覽器是繼Flock後另一款以「社交」為號召的瀏覽器,主打把使用者最常造訪的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等統統整合到瀏覽器上,號稱「把你的世界內建到瀏覽器中」(Your World Built into Your Browser)。

Rockmelt特別之處在於,使用者必須先擁有Facebook帳號才能使用,在RockMelt上登入Facebook後,瀏覽器左上方就會出現使用者在Facebook上的檔案照片,左列則為朋友清單,可在此直接貼文給朋友或交談。瀏覽器畫面右方是使用者最喜愛的網站清單, RockMelt會自動追蹤這些網站,並在網站有更新的時候主動提醒。另外RockMelt還有便利的分享鍵(Share),可讓使用者隨時更新狀態或分享有趣的東西。使用者的偏好全都由RockMelt儲存在雲端,轉移到其他電腦使用時只需登入即可取得既有設定。

目前RockMelt尚未正式上線,網友可以上Rockmelt首頁透過連結自己的Facebook帳號以取得邀請,之後會收到搶先使用測試版的通知。
同樣的思惟其實並不新鮮,台灣的使用者應該對今年初,幾大手機廠商紛紛在廣告中主打「手機也可以隨身輕鬆上Facebook」還記憶猶新,看來Facebook不只對智慧型手機的潛在使用者有號召力,Rockmelt也看好在瀏覽器的競爭中這會是個獨特利基。Marc Andreessen說:「這是我們重新打造瀏覽器的機會。如果我們早知道人們今日的網路使用偏好,我們會在Netscape做這樣的事」。而Yahoo!在年前就已經在美國的Yahoo!首頁左欄開放自訂希望呈現哪些Yahoo!服務、放上Facebook, Twitter以及讓使用者自己加上常造訪的網站入口。

RockMelt是否能藉網路社交的威力在瀏覽器的戰局攻下一城目前尚難以斷言,但是可以推測可能產生的一些影響:

  1. 瀏覽器的社交化程度會更深—透過工具列的改版、外掛,眾家瀏覽器都有可能提升為某種程度的「社交瀏覽器」
  2. Facebook生態圈更快形成—自從今年四月底Facebook推出社群外掛「讚(Like)」按鈕供網站套用之後,估計全球已經有數十萬網站都掛上了「讚(like)」,當然這速度不可謂之不快,但是如果當RockMelt甚至各大瀏覽器的「社交化」程度更深,那麼網友「看網站順便按讚」的行為將不再只是在那些有掛「讚」按鈕的網站進行,而是在瀏覽器就可以進行時,無形中就會讓Facebook與網站間的生態圈關係加速成形。
  3. 「社交超載」的可能—基於前兩項的影響,會不會反而導致另一種效應是每個Facebook的使用者暴露在種種不同的分享、動態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導致「社交超載」,進而忽略或關閉此類的動態,反而產生負向的影響。

到底RockMelt的推出只是影響瀏覽器的生態,還是會產生對網路社交互動的蝴蝶效應?讓我們拭目以待。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LBS行銷範例:街旁與大上海地區星巴克進行合作

by :::陽光馬戲團:::

之前曾經提過LBS街旁這個服務,曾經在美國Mobilize 2010 獲得前3名的榮譽,簡單的來說,他們就是一個大中華地區的Foursquare仿效者,目前街旁總計大約擁有15萬名使用者,在近一個多月裡新增了近5萬人,這聽起來速度還蠻快的。

之前他們已經在中國大陸與Nike或者HP等廠商進行了不少的行銷活動,這次,街旁與浙江、江蘇以及上海這3個地區的星巴克門市聯手進行「聖誕節活動」合作,總計有185間左右的星巴克加入此一活動,比照台灣總計大約230間左右的星巴克門市數量,其實已經是旗鼓相當。之前我們也曾經提及過,在美國Foursquare已經與星巴克進行過一次全國範圍的行銷活動,這次可以說是大陸地區的另種翻版。

這次整個活動為期45天,直到聖誕節的為止,主要仍舊是以簽到星巴克門市,獲得不同的虛擬徽章為主,參與活動的使用者還可以參與星巴克商品的抽獎,最大獎還可以獲得HTC的智慧型手機,

而活動期間,只要使用者選擇同步到現正中國大陸最火紅的微網誌服務「新浪微博」,就可以獲得像下面這樣的徽章,可以透過搜尋得知最新的結果,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看大約多久會有一名新使用者開始同步,特別的是,開通此一服務的乍看起來以女性居多。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頂尖公司都在喊:手機優先(Mobile First!),您呢?

by :::陽光馬戲團:::

Luke Wroblewski,他的部落格簡名為LukeW,是一位創業家,也是一名出色的設計師,致力於各數位匯流使用者經驗的整合;他之前曾經擔任過美國雅虎的架構設計總負責人,官拜副總(Chief Design Architect, VP),再更之前則是Ebay平台的首席使用者介面規劃師(Lead User Interface Designer)。

之前老查在「由Instagram的爆紅談網際網路的去Web化發展」一文中,就已經透過Instagram的例子揭櫫這個概念,而其後,越來越多手機上的純應用程式爆紅後,才慢慢長出傳統桌面的Web服務,更是慢慢深化這個論點。

Luke在這個月初進行了一次簡報,內容的標題就是「Mobile First !」,下面這是為這篇簡報他所下的註腳:

在過去,許多的網路團隊都是以傳統桌面上網設計為主,如果剛好有移動裝置(主要是手機),也大多是移植桌面上網設計,優先度大多高於手機體驗;而這也一直都是大家一致的想法,在手機上瀏覽網頁是很痛苦的,電信商控制了網站以及裝置,而手機網路的速度使得這一切變得更糟。

但這一切在近年有了戲劇化的轉變,桌面上網設計的優先度已經慢慢下降,手機優先的設計理念不僅開展了一個新的成長機會,也同時代表一種全新的網站/應用程式的使用者體驗。

在這份簡報裡,Luke Wroblewski以三個原因來解釋為什麼手機必需優先:

  • 手機正在進行一次爆炸性成長
  • 手機逼迫你專注
  • 手機開展更多潛能

以下將利用他的簡報,進行一些關鍵性的思想介紹,您可以在這裡找到原始的 PDF簡報檔、簡報的音訊檔以及Youtube影片檔。

1. 請開始思考,以手機為優先的網路產品(甚至是沒有準備規劃手機版服務)

2. Google 的程式設計師正以「手機應用程式優先」的概念工作。

3. Facebook開始在自己產品思考「手機優先,桌面次之」的概念。

4. Adobe認為,我們真的需要現在轉換去思考「打造手機(服務)優先」,這或許是一個較PC革命還大的轉變。

5. 手機優先的3大原因:成長 = 機會 ; 限制 = 專注 ; 潛力 = 創新 。

6. 這個圖其實Inside的諸位應該都有看過,只是Luke重新畫了一下,源來自於摩根史坦利的數據,旨在說明未來行動上網潛力是爆炸的。

7. 以AT&T的手機數據流量來看,在3年內成長了50倍。

8. 占全體使用者4%的iPhone yelp App使用者,占據了27%的搜尋量。(而且他們急徵iPhone開發者找到台灣來了:P)

9. 減法的重要,專心在核心功能上。根據iPhone介面指南:「在iPhone應用程式裡,主要的功能應該要被立刻顯示,最小化使用者必需選擇操作的數量」。

10. 把你的網站內化、簡化成適合手機的樣貌。

11. iPad介面設計指南:請不要將你因為iPhone限制而減少的功能,把他全部做回iPad上。

12. 不要輕視讀取速度所造成的流量與業績損傷,所有龍頭網站都已經証實這點。

看到這,您就可以知道這份簡報檔有多麼精彩,而實際上LukeW在這份簡報裡,針對更多的手機裝置設計以及許多細節,進行了許多深入的討論,不論您是否都準備好迎接手機上網世代的來臨,這份報告的許多數據以及說明,都會讓您覺得十分實用,推薦給您閱讀。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by :::陽光馬戲團:::

•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 2010/3/30 下午 06:42:05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今(30)日公布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截至2010年2月12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約有1,622萬,共計有16,217,009人曾上網(整體人口0-100歲),比去年(2009)1,582萬人,增加約40萬人;12歲以上之曾經上網人口有14,669,915人,曾經上網比例為72.56%,比去年(2009)增加了1.61個百分點,其中曾經使用寬頻網路人數為13,590,123人,寛頻使用普及率為67.21%,比去年(2009)增加0.74個百分點。
就個人上網率部分來看,台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率為72.56%。在性別上,有些微差距,男性74.16%;女性70.93%;12至34歲民眾曾經上網比例在九成五以上,而55歲以上民眾上網比例也有些微成長,達二成五(25.39%);在個人曾經使用寬頻網路方面,台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有67.21%使用寛頻上網。年齡在「15-19歲」(93.92%)、「20-24歲」(95.11%)、「25-34歲」(91.35%)寬頻使用比例高達九成以上,而「55歲以上」者寬頻使用的比例依然敬陪末座(21.61%),但每五人亦有一人曾經上網。台灣各地區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比例則以台北市最高(82.40%),其次依序為高雄市(78.44%);再其次為北部地區(不含台北市76.93%),而以東部地區比例最低(64.13%);個人曾經寬頻使用則以台北市寬頻使用比例最高(76.74%),其次為高雄市(73.61%),再其次分別為北部地區(不含台北市)(71.60%)、中部地區(64.23%),而南部地區(不含高雄市)(58.26%)與東部地區(55.72%)之寬頻使用比例最低。
在所有寬頻網路使用者(個人)中,最常上網的地點以「家中」為最多;其次為「工作場所」;平日平均一天使用寬頻時數以「2小時以上,未滿3小時」為最多,占18.32%,整體而言,合計平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未滿4小時」已占59.92%,幾近六成;假日平均一天使用寬頻數也是以「2小時以上,未滿3小時」為最多,占15.02%,整體而言,合計假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未滿4小時」已占49.75%,幾近五成。最常使用之寬頻上網功能依序是「搜尋資訊」(52.70%)、「看新聞氣象」(31.39%)、再其次是「瀏覽資訊、網頁」(28.09%)。最常使用寬頻上網的網站類型以「入口網站類」(56.24%)為最多,其次為「新聞媒體」(23.78%),再其次為「購物網站」(22.72%)。
就家戶上網方面來看,台灣地區近七成七的家庭(戶數為5,854,133)可以上網,近六成九家庭(戶數為5,252,820)已使用寬頻;以居住地區來看,以台北市之家庭寬頻使用比例最高,為83.62%,其次依序為高雄市(78.43%);再其次為北部地區(不含台北市71.21%),而以東部地區比例最低(52.56%)。台灣地區家中連網方式主要為寬頻(89.73%)、撥接 (2.53%),不清楚/不知道(7.13%)。在使用寬頻上網為主的家戶中,以ADSL連結上網的比例最高(68.72%),其次是社區網路(13.70%),Cable Modem(8.98%);值得注意的是,社區網路連結比去年(2009)增加6.26百分點。在攸關民眾切身權益的寬頻網路費用方面,每月上網費用以「751~900元」及「901~1,000元」為最多,各占15.35%及13.35%。整體而言,其每月上網費用在500元以下占13.79%,1,000元以下已占56.48%。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費用達1,001元以上占18.25%。
就網路服務分析方面來看,有近五成或以上民眾曾使用過網路空間、網路影音娛樂、網路購物、線上遊戲或網路社群之網路服務,顯示民眾對多數網路服務已有一定之依賴程度;相對地,民眾對網路金融、網路電話及線上學習與遠距教學服務使用比例則較低。
[網路社群服務部分]
在台灣地區12歲以上且曾經有上網的民眾中,有使用過網路社群服務的比例為48.88%,34歲以下的各年齡層是為網路社群的主要使用族群,有使用過網路社群服務之比例介於63.45%至75.33%之間,其中以20-24歲使用者比例(75.33%)最高。在有使用網路社群服務之受訪者中,「因為朋友在使用,所以跟著使用」(35.71%)之原因最多,其次為「即時分享,抒發心情」(16.66%)、「打發時間」(15.80%)及休閒娛樂(15.51%)。平均每天使用網路社群服務之時間,則以「半小時以上,未滿1小時」為最多,為23.91%。
[線上遊戲部分]
在台灣地區12歲以上且曾經有上網的受訪者中,有玩過線上遊戲之比例為50.28%,34歲以下的各年齡層是為線上遊戲的主要使用族群,34歲以下各年齡層有玩過線上遊戲之比例介於57.77%至90.91%之間,其中以12-19歲使用者比例(83.08%-90.91%)最高。玩線上遊戲之原因,以「打發時間」(56.43%)最多,其次為「休閒娛樂」(19.66%),再其次為「增進同學與朋友的感情」(16.48%)。線上遊戲類型以玩「角色扮演」類型之比例最高,為31.44%;其次為「益智類」,比例為21.10%;再其次為「動作類(含格鬥)」類型之遊戲,比例為12.40%。平均每天玩線上遊戲之時間,以「1小時以上,未滿2小時」為最多,為22.55%。
[網路購物服務部分]
在台灣地區12歲以上且曾經有上網受訪者中,有網路購物經驗之比例為57.41%;20~44歲有網路購物經驗之比例為最高,介於66.07%至76.92%之間,女性有網路購物經驗之比例(61.65%)高於男性的比例(53.43%)。使用網路購物的主要因為「網路價格較優惠」(33.92%)及「方便搜尋比價」(33.09%);其次為「可節省購物的時間」(22.89%);再其次為「送貨到府」(17.40%)。由上述數據可知,「價格優惠」與「方便且具時效性」是促使宅經濟崛起之主因。有網路購物經驗的受訪者中,以「每個月至少有一次」網路購物之比例最高,占22.92%;其次為「每一季(3個月)至少有一次」或「每半年至少有一次」,分別占20.54%及19.61%。在曾經網路購物類型中以「衣著飾品」(46.24%)最多;其次為「3C資訊用品(手機、相機、MP3等) 」(25.22%)、「書籍、雜誌、文具」(24.20%)及「日常生活用品」(22.15%);再其次則有「美容保養品」(15.90%)與「食品、飲料」(12.01%)。
[無線上網部分]
在無線上網使用行為方面,調查結果顯示,近半年台灣地區約有二成二(22.74%/460萬人)的民眾使用無線上網,與去年(2009)相比,略為上升的趨勢。
[行動上網部分]
就行動上網部分,目前台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近半年使用行動上網比例約有一成(10.86%)。從調查結果顯示,在有使用行動上網的受訪者中,其個人使用行動上網費用以「1~150元」的比例最高,占16.23%,整體而言,每月行動上網費用在500元以下已占45.13%。另外大約四成四 (44.00%) 左右的使用者,以「3.5G」方式行動上網,其次為「3G」(28.10%) 、以及「GPRS」(15.10%)。
[有關本次調查結果]
TWNIC表示,本次調查執行時間為2010年1月18日至2月12日,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23縣市電話住宅用戶家中年滿12足歲成員,有效樣本數為3,150份,採用台灣地區家用電信戶為抽樣母體,利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CATI)電話訪問,在95%信心水準之下,誤差為 1.5%。如需進一步取得本次調查報告,歡迎到TWNIC 網站http://stat.twnic.net.tw 下載。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Mr. Jamie 關於 Instagram 和 Game Dev Story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在 App Store 一夕爆紅,讓我們一起想想還有什麼可以做呢?)
Posted: 25 Oct 2010 04:31 PM PDT

最近有兩個 iPhone 應用讓人愛不釋手 – Instagram 和 Game Dev Story,而且非常的爆紅,紅到我連下標題的時候都差點 6 上身。
Instagram:Web 3.0 碰上 Facebook 1.5
大多數台灣的朋友或許沒有經歷過 “Facebook 1.5″,也就是 4 年前的 Facebook.  那時候還只有北美的大學學生、校友可以加入,革命性的首頁「動態消息 (News Feed)」才剛被推出,什麼平台、遊戲都還不存在。所以,一打開 Facebook,就是你的好友上傳的內容,而且幾乎清一色都是照片。
如果你問我 Facebook 當年怎麼紅的,我會說很簡單,其實就是大家都喜歡看朋友的照片。所以Instagram 這一個月來循著同樣的路徑爆紅,我一點也不驚訝。更重要的,它是 Web 3.0 的模範生,不但讓你可以輕鬆「追蹤 (follow)」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的朋友,更可以自動幫你把新的照片分享到塗鴉牆上 (請念為「贏來的媒體」)。
而 Instagram 也是我所謂 Facebook 一個 Social Graph 無法統治全世界的最好範本。就像搜尋引擎一樣,在 Web 3.0 時代,Social 將會變成每個服務必備的要素,可以把 Social 做好的,就能勝出。(… 所以,讓我們來一起想一想,除了 Instagram 以外,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Game Dev Story:Smartphone 碰上 Game Boy

從很多角度去看,Game Dev Story 根本不是一個 iPhone 遊戲。它沒有佔滿整個螢幕,觸碰介面非常難用 (開發者甚至因此做了一個 optional 的螢幕方向鍵盤來彌補),採 45 度斜角假 3D 、256 色,根本就是一個停留在 15 年前 Game Boy 的遊戲。但是,讓人驚訝的是,Game Dev Story 作為一個畫面、控制這麼破爛的遊戲,它簡直是好玩極了!
一個最好的證明是它的分數,玩 iPhone 這麼久,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遊戲在 500 個人評分後,還能夠維持 5 顆星的評價,而 Game Dev Story 就是這樣一款遊戲。
如果你問我 Game Dev Story 好玩在哪裡,當然全部都在它的遊戲性。它讓玩家作為一個遊戲公司老闆,你的工作包括雇用、訓練員工、選擇遊戲的類別和情節、選擇平台、開發遊戲、打廣告、參加遊戲展、年度頒獎典禮等等等,非常真實卻又不複雜的抓住了經營一個遊戲公司的過程。
而如果 Game Dev Story 證明了什麼,就是我所謂的「簡單的威力」,這點你甚至可以從遊戲的過程體會。真的,大多數的玩家想要的不是炫麗的畫面,而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一個有趣的情節,而這就是 Game Dev Story 成功的原因。(… 類似的遊戲還有什麼可以做,可以被搬到 Facebook 平台上嗎?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

http://mrjamie.cc/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擋不住的科技熱潮 - 3C消費最新趨勢

by :::陽光馬戲團:::

 

實力媒體 提供

2010/10/11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台灣是科技之島,消費者對各類3C產品的的使用率及接受度更是領先亞太各國,因此台灣3C市場的趨勢變化往往成為國際科技品牌重要的參考指標。隨著3C產品的日新月異,台灣3C消費者的輪廓及態度已有明顯變化,同時3C品牌對消費者的溝通方式及銷售通路也跟著與時俱進,本篇報導將帶您快速掌握四大3C消費新趨勢。

趨勢一 : 3C市場前景看好,粉紅軍團消費力不容小覷

3C商品包含了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及消費性電子 (Consumer Electronic)等產品類別,是台灣近年來成長快速的產業之一。今年在景氣回春及民眾消費信心回升的帶動下,預估3C產品的銷售量將較去年成長4.3%,接近2800億台幣的規模(圖一)。由於部份台灣3C產品如LCD、小家電、數位相機等已在ECFA的早收清單當中,因此未來3C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潛力,可望在兩年後達到3000億台幣以上的市場規模。

過去3C商品的訴求對象大多以男性為主力,不過近年來女性對3C市場的銷售成長也開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根據尼爾森的調查,會去3C連鎖通路消費的女性從2008的55%成長至今年的62.4%,顯示女性族群對3C商品消費的參與度越來越高。除了女性主動購買3C產品的佔比提高外,在產品使用行為及態度上也越來越和3C科技產品密不可分。從東方線上的調查發現,女性不論在科技產品的花費、使用科技產品處理日常事務、注意及和親友討論3C資訊、以及娛樂活動與科技產品有關的比例皆較兩年前明顯上升(圖二)。女性市場的重要性已被許多3C廠商注意,在產品設計及行銷上,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3C產品針對女性做訴求。

趨勢二 :可攜式及車用電子產品成為3C趨勢商品

3C商品琳琅滿目,但有那些產品類別會是未來的當紅炸子雞呢?目前在各種類型的3C產品中,仍以家用消費性電子商品的銷量為大宗(如電視、投影機、家庭劇院等),但未來成長潛力較大的商品則會以可攜式及車用電子產品為趨勢主流。可攜式電子產品在智慧型手機、MP3及電子書等發燒商品的帶動下,預估三年後銷量將成長14%,突破千億台幣規模(圖三)。車用電子產品目前雖然屬於小眾產品,但智慧電動車已是政府積極扶植發展的四大智慧產業之一,以及消費者對汽車內裝配備的要求越來越高,預估車用電子產品的需求未來三年內將有兩成以上的顯著成長,包含GPS、車內媒體播放器及車用電視都會是熱銷商品。

趨勢三 : 電視、網路口碑及體驗為3C主流行銷方式

隨著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以及消費行為的改變,3C品牌在行銷上的方式也開始突破過去的傳統做法。首先在大眾媒體的廣告投資上,近年3C商品投資電視廣告的比重越來越高,廣告量佔比從07年的48%一路成長至今年近六成比例(圖四)。另一方面3C商品投資在平面媒體(報紙、雜誌)的廣告量則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

除了利用電視媒體建立品牌知名度,網路口碑及體驗行銷也是3C商品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接觸點。觀察發現,有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購買3C商品之前,會透過網路搜尋及閱讀論壇中分享的「開箱文」來認識新產品,甚至網友回應的口碑好壞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此外強調能親身感受商品特色的體驗行銷,現在也很受到3C消費族群的青睞。以今年八月份舉辦的台北電腦應用展為例,短短五天的展期就吸引64萬人參觀,創20年來的新高,近距離體驗科技新品的吸引力可見一般。

趨勢四 : 3C通路越來越多元化

3C的銷售通路近年來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3C實體通路近兩年受金融海嘯影響,總銷售額雖有微幅下滑現象,但店數仍是持續成長態勢(圖五)。尤其是連鎖3C通路如燦坤、全國等,看好3C市場潛力仍積極持續展店。除了走平價策略的連鎖通路,部份3C領導品牌也開始加強在通路上的投資,透過開設精緻化及區隔化的品牌專賣店,提升銷量與品牌力。例如蘋果、SONY、HTC等品牌都相繼增設專賣店與忠實消費者接觸。除了實體通路,消費者透過虛擬通路來購買3C商品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根據GMID統計,目前透過網路、電視購物及直銷等虛擬通路做銷售的3C商品,約佔整體銷售量的20%,預估在未來三年後將成長至近四分之一的佔比,顯示未來虛擬通路將扮演3C產品銷售上更重要的角色。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用音樂收買年輕消費者的心

by :::陽光馬戲團:::

 

凱絡媒體週報 提供

2010/10/27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音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依據尼爾森 2010年針對人們「平常會從事的休閒活動」項目進行調查,「玩網路連線遊戲」是佔比最高的項目,「聽音樂」則位居第二位。但當針對15-29歲的年輕族群進行調查,「聽音樂」則躍居第一位,佔了69%的高比例,顯示品牌若將「音樂」視為一種行銷媒介來與年輕族群溝通,將更容易獲得注目和認同。

音樂行銷的特質

美國廣告學者T.Schwartz在1970年代提出「共鳴理論 Resonance Model」,認為成功的品牌廣告一定是與目標受眾(消費者)產生了共鳴,讓受眾喚起並激發其內心深處的回憶,產生難以忘懷的體驗經歷和感受,同時也賦予品牌特定內涵和象徵意義,並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移情聯想。

音樂擁有影響消費心理的三項特質:

※普世性:音樂是一種不需要翻譯、修辭,卻能讓全世界都聽懂的語言。

※滲透性: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而聽覺具有廣泛的傳播系統,可滲透到各角度。

※互動性:音樂創造了與消費者情感上的交流,可牽動顧客善感的心。

另外,音樂有兩項可以引起聽眾共鳴的元素,一是音樂本身,另一個就是演唱或演奏的明星。而一個好的行銷人員懂得如何將音樂力量(music power) 和明星效應(star power)緊密結合,以達到行銷的相乘效果。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年輕人社交大解放 半數網路好友是路人甲

by :::陽光馬戲團:::

網路社交平台所延伸的話題不斷,無論是無名小站的網路美女、帥哥、揪團;或是到Facebook種菜、玩心理測驗、參加社團,社群網站已經成為台灣民眾不得不追、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而這股熱潮也延燒至13歲至22歲的年輕族群。根據TNS RI針對13歲至22歲年輕人的一項調查發現,近六成的受訪者每週至少有2~3天會使用網路社交平台,而且在他們的好友名單中,竟然大多數是素未謀面的網友。

一般人可能認為即使是網路好友,也應該是以原本熟識或曾經見過面的朋友佔絕大多數。但是根據TNS RI模範市場研究公司與EmailCash合作進行的一項網路調查發現,青少年的網路交友模式似乎和一般人的想像假設大相逕庭,在有使用社交網站習慣的青少年當中,以高中生的好友人數最多,平均好友數約108人,足足是國中生的兩倍!而在這群高中生的好友名單之中,未曾見面的陌生人竟佔了67%,位居年輕族群之冠。一般人認為高中/職是課業最繁重、最無法分心參與太多課外活動的時期,這樣的發現相當出人意料。

剛脫離青澀時期的高中生們,在心理上急於拓展人際版圖、期待追求更豐富的人生體驗,有遠大的夢想但是卻苦無時間去實行,因此,網路社交平台便成為他們暫時擺脫課業束縛的最佳管道。一位高二男生受訪者說:「每天就是上課、補習、考試,偶爾上網可以認識除了學校、補習班同學之外的人,看看不同的世界」:另一位高三女生表示:「有些心事在面對沒見過面的網友的時候才比較說得出口,因為他不知道我是誰」

相形之下,由於許多19~22歲的年輕人進入大學、學校風氣比較開放,也開始擁有更多的自由和時間去探索不同的領域、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因此,藉由虛擬世界來滿足自己社交需求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中生低。

而在網路社交平台的選擇上,無論在國中、高中、年輕成年人這三個族群中,皆以無名小站和臉書facebook最受青睞。不過値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社交網站的青少年對於這兩大平台的使用偏好卻有明顯的消長情況。

根據TNS RI的調查資料顯示,國中生使用無名小站的比例比facebook來的高(29.5% vs. 20.3%);但是高中生使用facebook的比例快速升高,和無名小站不相上下(38.9% vs.37.6);而在19~22歲年輕人之中,facebook的使用率持續成長至46.0%,而無名小站卻呈現微幅下降的情形(35.9%)。

一位受訪的19歲的女大學生說:「facebook上我可以很快的看到朋友的動態,然後隨時回覆他,還可以同時看到其他朋友的回應,很方便,也更有趣」;22歲的男大學生:「只要加入fb社團,就可以認識很多現實生活裡頭遇不到,但是和我有同樣興趣的人,有的甚至是外國人,這樣的經驗很特別」。

TNS RI專案經理許輔宸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facebook似乎越來越能夠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和共鳴。facebook所提供的多樣化功能、即時性的互動樂趣、以及打破文化、距離、年齡的使用者背景,可能都是吸引16~22歲年輕族群紛紛加入的主要因素。

對於使用網路社交平台的年輕族群而言,這些網站不只是和熟識老友聯繫的媒介,更是拓展人際關係的重要管道。TNS RI專案經理陳純表示:「隨著網路社交平台的蓬勃發展,年輕人交新朋友的方式不再限於以往交筆友、參加救國團和聯誼這三種活動了,只要按按滑鼠,全台灣、甚至全世界都可能收入好友名單之中!」

青少年和年輕人對於網路社交的態度更開放了,而且更期待這些平台能提供他們更精彩、多變化的體驗。隨著他們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網路社交平台如何滿足這些不同年齡層的年輕使用者的需求,將會是沒有休止符的挑戰。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首度《30世代消費品牌大調查》:秒殺世代 消費我最大(上)

by :::陽光馬戲團:::

東方線上 E-ICP生活型態研究

文│張育寧 攝影│陳志亮 服裝提供∣LACOSTE

「秒殺」世界,一秒鐘決定一切,25~35的Me世代消費行為究竟是什麼?

5大消費密碼, 捉住Me世代的心。

這是一個「秒殺」的消費世界。

為了了解秒殺台灣Me世代的消費密碼,《30雜誌》與東方線上合作,首度進行《30世代消費品牌大調查》,並集中分析25~35歲Me世代心中真正「實際購買」與「心中渴望」的好品牌,究竟怎麼被定義,什麼樣的品牌訴求才能捉住Me世代的心。

Me世代是台灣第一個「網路成年」的世代,在網路世界成長就業,習慣「一秒決定一切」,秒殺的消費思考,好與不好,要與不要,心中立即有主張。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說,「消費市場面對Me世代,要更懂得耐心傾聽,才能快速抓住他們的心。」由於主目標群鎖定30世代,調查項目以「30上班」及「30下班」消費行為分野,分成上班的科技、時尚、飲食與交通工具共16個品項,以及下班的休閒娛樂、理財、生活購物和身體保養等14個品項,共8大類30個品項。調查結果詳見文中圖片。

Me世代品牌選擇5大特質

在這次的調查結果中,我們以「實際購買品牌」為主,觀察Me世代每天上班、下班,用哪些品牌妝點日常生活。

Me世代最常用的3C科技產品,筆記型電腦多是華碩,手機則買諾基亞、電信服務最常用中華電信,入口網站則偏好Yahoo奇摩。上班時車就開TOYOTA,機車則選山葉YAMAHA。

Me世代用哪些時尚生活品牌裝扮自己的上班樣貌呢?女性彩妝品愛用開架品牌媚比琳,身上則多穿無品牌的「路邊攤」,男性則會買NET。隱形眼鏡最渴望博士倫,但也常戴嬌生。至於價格較高的精品包包,Me世代女性最愛買COACH,男性則更常背著GUCCI包。

Me世代上班族飲食哪裡解決呢?速食店選擇麥當勞、外食早餐選美而美、超商選7-ELEVEN、咖啡也最常喝7-ELEVEN的City caf。

下班後,哪些品牌陪Me世代放鬆?

休閒時間他們會拿著Sony的數位相機,騎著捷安特閒晃,運動用品大多選Nike,牛仔褲則常穿Levi’s;和朋友聚會時,最愛喝的啤酒是海尼根。

下班逛街時,Me世代最愛逛的量販店是家樂福,不想出門就在奇摩拍賣血拼,想買設計用品,就到生活工場去。

工作一天,回到家該用什麼保養品放鬆?洗髮用海倫仙度絲,睡前保養,女生愛用資生堂,男生則習慣用蜜妮。

除了「實際購買品牌」之外,另有30項「渴望品牌」展現Me世代不同的品牌消費心裡樣貌,請見後續文章。

台灣Me世代對品牌的喜好,結果顯示出5個特質:

1.秒殺力:虛實通路女裝王東京著衣,1年推8000款,比一般品牌多出6500款以上,新款上架速度快,年銷量1000萬件;虛擬購物網站王Yahoo奇摩,更是店家雲集,營業額相當於全台第4大百貨公司。秒速世界的驚人銷售率說明,Me世代消費從實體快速跳躍到網路上,他們在一秒瞬間,決定要購買什麼品牌。

2.自然風:強調無負擔、無毒害的自然系療癒香氛產品快速崛起。歐舒丹、露得清拿下「渴望品牌」的洗髮王及保養王,顯示Me世代嚮往環保自然風。

3.長尾化:分眾品牌數量快速成長,反應Me世代「給我愈多選擇愈好」的消費習慣,虛擬通路商品無限上架長尾化趨勢明顯。媚比琳、蜜妮實際購買率高,顯示開架產品的吸引力。

4.混搭風:Me世代上班會穿路邊攤,但也會花大錢買LV、COACH、GUCCI等精品包。反應Me世代品味由「我」決定,路邊攤配LV,穿出自我混搭風格的特質。

5.老牌好:愛嘗鮮,但Me世代有時候也相信「老的還是比較好」。華碩電腦、中國信託、國泰人壽、捷安特,都以「老品牌」的專業與信用,取得Me世代信任。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facebook社群行銷熱》OPEN將衝上人氣第一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大家參與粉絲團的小天使任務了沒?獲得活動序號的粉絲們快去兌換商品品嘗看看喔 ! 」今年剛過完農曆年不久,有一檔網路活動訊息在facebook平台上流竄。在這則貼文下,總共有600多名網友回應,有人還留言分享試吃心得,是目前台灣操作facebook行銷活動最成功的案例。
這是7-ELEVEN為了推廣冷凍食品而專門設計的行銷案。主導這檔行銷活動的整合行銷部經理陳飛龍說,10天活動期間內,7-ELEVEN總共增加6萬名粉絲,送出近3萬份商品試吃,另外估計活動訊息有80萬 ∼100萬人次瀏覽。
網路行銷達人、FunP執行長邱繼弘分析,送贈品是行銷常見手法,但是方法高下有別。一般人送贈品,頂多是訊息曝光,消費者把贈品拿走就結束。但7-ELEVEN的設計不僅讓粉絲會主動把訊息分享給好友,擴散訊息,還能吸引網民加入粉絲。除此之外,還能鼓勵網友留下產品試吃心得,留下龐大的商品口碑資料庫,一檔活動同時達到三種目的。
即使計算3萬份商品試吃成本,這檔活動花費約100萬,投資報酬率很高。陳飛龍笑著說,活動效果好到主管開始把注意力放在facebook經營上,立刻訂下一個「遠大」目標。「主管開始問:什麼時候粉絲破100萬?」
速度 5個月成為粉絲人氣王
目前國內粉絲專頁中,粉絲數最高的就是7-ELEVEN,從去年11月開始正式經營,短短5個月已經有30萬名粉絲。「我們官網經營10年,才累積到120萬會員。」有7年網路行銷操作經驗的陳飛龍認為facebook的連結性、互動性跟即時性都遠甚於之前的網路工具,要破百萬粉絲根本不是問題。
傳統的網路行銷,通常是先將活動頁面放在官網上,然後利用電子報或投放其他網路廣告導進流量,才把訊息散播出去,一檔活動走下來通常要3∼4週時間,才能達到預設目標。但同樣的訊息透過facebook傳播,陳飛龍認為,2∼3小時就能達到傳統網路活動效果。
在實際操作facebook之前,7-ELEVEN已經有大量使用網路工具的經驗,例如:官網、電子報、部落格、MSN機器人,其實每使用一個網路工具,背後就有大量的維護工作產生。也因此當網路界開始注意facebook平台時,「我們並沒有立刻跳下去,而是觀察研究我們到底可以在上面做什麼?」陳飛龍說。
經過一段時間研究,7-ELEVEN已經訂出facebook的短、中、長期三個不同階段目標,希望藉此一步一步拓展facebook效益。雖說是短、中、長期,但其實長期目標也將在今年7月推出,距離他們真正經營facebook還不到一年。
陳飛龍說,第一個階段就是發揮平台基本的功能,利用貼文跟粉絲互動。這階段的經營目標以粉絲數以及貼文回應數為主。
第二階段則增加跟粉絲互動的多元性,開發一些行銷活動應用程式,讓粉絲可以從回應貼文到玩活動,跟企業品牌深度溝通,像之前提到的「粉絲小天使」活動,就是這個發展階段的案例。
陳飛龍進一步分析,對企業來說,要進展到第二階段,粉絲數最好有20萬。因為開發一支活動應用程式,通常需要10多萬預算,如果粉絲數太少,報酬率就不高。
第三階段,就可直接在平台上經營金流事業,譬如:電子商務。陳飛龍說,目前他們已經著手正在規畫產品,預計今年7月可以正式對外營運。
精準 每兩天貼一次文
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經營重點,為了研究facebook基本的貼文,陳飛龍花了一個多月測試。去年十月,他跟同事開始研究貼文效果,觀察的重點主要放在:第一,什麼貼文形式讀者最埋單?第二,一天24小時,什麼時候貼文最恰當?第三,最適合的貼文頻率是什麼?試出最適合方案後,7-ELEVEN的粉絲專頁才在11月開始對外正式公布。
貼文看起來很簡單,但陳飛龍認為,很多企業經營粉絲專頁卻沒有粉絲,問題都出在貼文上,因為沒有搞清楚跟消費者溝通的模式,以至引不起興趣。
目前7-ELEVEN至少有3種貼文模式:訊息告知,開放性問題,或做成選項讓大家投票表達意見3種。陳飛龍說,像元宵節的時候,他們就曾經把7-ELEVEN賣的元宵口味做成選項,讓大家表達最喜歡吃什麼口味,就有很熱烈的回應數。
很多經營粉絲專頁人認為,要每天固定貼文,或者高頻率貼文才能維持粉絲的忠誠度,但陳飛龍卻認為,寧可「精」而不在多。所謂「精」是要求每一則貼文要有一定規模的回應數,目前7-ELEVEN每則貼文都有400以上回應數。如果回應數太低,代表粉絲對訊息沒感覺,久而久之會被視為垃圾頁面,網友就再也不會回來。
因為重視回應數,所以貼文頻率也跟著調整。「我們曾經一天貼文兩則,但發現回應數會降低,現在調整成一星期約4∼5則。」陳飛龍說。即使降低頻率,一個月仍有20則訊息,如何讓網友對每一則都有興趣,其實是高度困難的挑戰。
贏家 AISAS掌握消費者心理
7-ELEVEN行銷團隊固定召開「編輯會議」,討論未來一個月的貼文主題。他們會從社會行事曆,譬如:繳信用卡時間,提醒對發票時間,或節慶假日,加上7-ELEVEN內部的行銷主軸,篩選出訊息,再交由外部協力廠商負責貼文與回應管理。
雖然facebook行銷效果驚人,7-ELEVEN也會在今年提高相關行銷預算,但陳飛龍提醒,它終究只是整體網路行銷的一環,千萬別忘了其他網路工具的使用。
以7-ELEVEN來說,最重要的仍然是官方網站,它要負擔最基本的訊息告知功能。「有的網友突然想找跟7-ELEVEN有關的訊息,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官方網站。」因此所有的訊息必須在官網出現,而它跟消費者溝通可以像發布新聞稿一樣,用正式專業口吻讓人信賴。
另一個工具則是部落格,它的功能是跟消費者深度溝通。在企業官方網站做出訊息告知後,部落格就可以補充訊息深度,好像一名記者替企業做深度報導,加上部落格可以搭配照片跟圖表說明,更能勾起網友接受訊息的深度。
而facebook或噗浪(PLURK)這種微網誌工具就像派遣在外的游擊尖兵,負責將訊息擴散出去。透過這3個工具的交叉運用,才能兼顧網路行銷的每一個面向。
2004年,日本電通公司因應網路時代,曾經提出一個新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即AISAS。先引起消費者的注意(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然後消費者會搜尋(search)、行動(action)、然後再分享(share)。而企業行銷的重點必須在搜尋跟分享兩個環節中發揮影響力。
讓網友很容易在官網跟部落格搜尋(search)資訊,利用facebook等微網誌引起消費者注意(attention)跟興趣(interest),甚至鼓勵他們分享(share),才能成為網路行銷時代中真正的贏家。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新聞觀點下的社群媒體未來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by :::陽光馬戲團:::


http://mashable.com/2010/09/13/future-social-media-journalism/
撰文者: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2010/09/19             
社群媒體專家Mashable,針對新聞觀點下的社群媒體未來,提出了以下幾點分析:
1. 合作式報導
消息來源和內容製造者間界線日趨模糊,記者要提供更廣泛觀點並促進討論,以填補資訊空缺。
2. 記者便是論壇管理者
新聞已變成雙向對話,因此記者在廣播新聞同時還必須傾聽,並身兼管理和促進社群討論的角色。
3. 社群脈動
記者的新聞來源已包含社群網站,且必須將自己的社論角色整合進社群趨勢中。
4. 社群報導
將有更多報導具深入的社群整合,但通常缺乏前後關聯,採取嶄新的出版方式可能有幫助。
5. 為缺少時間讀者進行線上精選
記者必須專業且負責地即時篩選整理事件,原創報導的減少可用聰明的精選來彌補。
6. 社群網路成為新編輯
個人化社群新聞趨勢幫助讀者決定需要閱讀哪些新聞,因此也逐漸取代了原本的編輯地位。
7. Twitter和Facebook之外
當新聞提供者領悟,價值不是用點擊數來衡量,而是參與的讀者本身,便會開始運用其他線上社群。
8. 將社群轉為利潤
新聞提供者開始實驗各種將流量轉為利潤的方法,例如即時廣告和趨勢廣告等。
9. 社群新聞室和個人品牌
越來越多的新聞室雇用專人看管社群媒體,記者將有更多機會藉此創造發展個人品牌。
10. 手機社群經驗
手機的發展,讓記者可隨時製作多媒體新聞,也改變了讀者體驗新聞和資訊的方式。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網路應用的 10 個黃金定律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by :::陽光馬戲團:::

我在紐約的創投朋友,佛萊德‧威爾遜 (Fred Wilson) 前幾天在邁阿密為「網路應用的未來 (Future of Web Apps)」研討會,給了一場名為「網路應用的 10 個黃金定律 (The Ten Golden Principles for Successful Web Apps)」的演講,內容簡單且扼要,把未來幾年的 Web 3.0 時代,網路應用應該要具備的特色,非常精確且完整的描述出來。英文還不錯的人,我建議你們直接到上面的連結去閱讀,懶得看英文的人,我在下面簡單翻譯、解釋並加上我個人的註解。有什麼覺得不清楚的地方,歡迎你們提出來討論。

速度 (Speed)

速度是所有“功能”裡面最重要的一項。重度使用者 (Power User) 或許可以稍為體諒你的網站反應稍慢,但是如果你能夠把速度提升到連阿媽都可以忍受,那不是皆大歡喜?試著用Pingdom (一個不錯的網站監測工具) 去監視和改善網站的速度,Firebug 裡面的 Network Monitor 也很有用。

立即見效 (Instant Utility)

如果你的服務需要花一個小時去安裝、設定,沒有人會用。Facebook App 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只要點一下,就可以開始用。多利用 Facebook Connect 等工具來匯入使用者資料,讓他們越快上手越好。

性格 (Voice)

賦予你的網站一個性格,這是建立品牌的一個部分。雖然大家很討厭看到“痞客狐頭殼壞去了”的畫面,但是至少他讓使用者覺得痞客有特色。

簡單為上策 (Less is More)

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專注在一個簡單的問題上面,然後再慢慢加功能。一開始就弄得太複雜,只會累了自己,也撐壞了使用者的胃口。

平台化 (Programmable)

開放 API,讓其他人可以加入開發的行列,你的服務會進步的更快,也變得更好用。

個人化 (Personal)

讓你的使用者可以把產品變成客制化,上傳內容,漸漸的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份。讓他們擁有一個次網域 (sub-domain) 或一個個人網址,擁有自己的網頁,提供給他們統計分析的資料 (這點 foursquare 做得很好) 等等。

特殊網址 (Unique URL)

每一個頁面、每一個物件,都給他們一個特殊的網址。網址是網路上最重要的識別證,有了網址才可以搜尋、分享、加書籤、寫相關網誌等等,沒有了網址,你就等於把自己置身在網路的共榮圈之外。

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最佳化 (SEO / SMO)

Google 和 Facebook 是目前網路上最夯的流量來源,所以讓你的網站符合他們的需求,你就會有免費的午餐可以吃。如果使用者喜歡分享內容到 FB 上,那就提供給他們 FB 按鈕吧!

乾淨 (Clean)

太多的選項只會讓人不知道要選什麼,學學蘋果的 80/20 設計哲學,按鈕越少越好,讓使用者可以專注在內容上面。

好玩 (Playful)

用像支援行動裝置、匯入朋友清單、得分、升級、排名等等方法,來讓你的服務更有趣,使用者就會越想用。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數位】社群媒體最佳化的新趨勢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林之晨
更新時間 : 2010/09/15 20:50:25

(2010-09-15)【數位媒體風向球】不只是寫網誌而已!一起來看看Mr.Jamie網誌,如何透過跨平台社群媒體的整合、善用社群媒體最佳化(SMO),了解網路趨勢及掌握網路行銷契機?

圖/Constantine Belias@flickr

(Brain.com 2010-09-15)幾次的網路創業經驗,教了我很多事情,其中一個就是重視統計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所以,我每天都會簡單的瀏覽 Google AnalyticsClickyFeedBurner和 Facebook Insights等服務所產生的數字,看看有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狀況。而到了每個月初,我更會花不少時間在這些數據中鑽研,試著挖掘出新的趨勢和特別的發展。

而這個剛過去的八月,就是非常非常獨特的一個月,至少以Mr.Jamie這個網誌來說。首先,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窮追猛趕,每個月都以兩位數在成長的Facebook,終於在這個月份,首度超越了Google搜尋,成為幫 mrjamie.cc介紹最多流量的一個網路服務。

另一方面,每個月都微幅成長,踮踮吃三碗公半的Google Chrome瀏覽器,也正式在這個月擺脫Firefox 和 IE 的纏鬥,成為 Mr. Jamie 社群最愛用的網路瀏覽器。

社群媒體最佳化
當然,我幫 Mr. Jamie 所做的社群媒體最佳化(Social Media Optimization)是非常的充足的。從各種分享按鈕、社群動態、Facebook 登入,到經營 Mr. Jamie 在 FacebookTwitterPlurk 等平台上的分身,這些都會貢獻到 Facebook(在流量來源上)的驚人成長。所以跟其他網站比起來,很有可能 FB 在 Mr. Jamie 是非常早篡位的。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社群行銷工具不但都是免費的,安裝、上手也都很簡單,效果更是非常的強──從 FB 來的朋友,無論是流覽頁數和停留時間,或是忠誠度,往往是比從 Google 搜尋來的散客高。所以大大小小的網站,開始學會使用 SMO 來提升社群的流量和黏度。我認為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我們可以預期的是社群媒體,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取代搜尋(SEO),成為網路上最重要的行銷工具。

這也就是我在「Web 3.0 有什麼不同」一文,點出的「社群化」和「內容取代廣告」兩個重要的趨勢。說穿了,大家都會好奇朋友推薦的文章,都想跟朋友一起討論,所以只要能把內容帶到社群,流量自然就會過來,連一分廣告預算也不用花。這件事情背後,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邏輯。
快、快、還要更快
另一方面,在瀏覽器的戰爭上,我則是很高興看到我自己最愛用,打著一個「快」字訣的 Chrome,終於在這個月稍稍擺脫群雄,成為大家的最愛。當然 Mr. Jamie 的社群大多是創業人和網路人,所以 Chrome 在這裡受歡迎,我並不意外。

不過對我而言,這更證明了另一件事情。理論上這些科技人應該比較能夠為了更強大的功能,忍受 Firefox 的龜速。但事實不然,無論是大哥小弟、老爸老媽,果然每個人都愛快、快、快。相反的,為了快,大家還寧可割捨掉ㄧ些功能──我現在只有需要用 Firebug 的時候才會打開 Firefox 了。這樣的結果跟我半年前寫的一篇「網路應用的 10 個黃金定律」的第一點,其實是完全呼應的。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網路創業實例:意外起飛、24小時累積10,000名用戶的Rapportive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by :::陽光馬戲團:::

Rapportive是個專門針對Gmail設計的強化外掛,可以很簡單地讓你的Gmail升級成一個簡單的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顧客關係管理)系統,而且是整合了社群媒體的Social CRM。另一篇文章Rapportive:讓你的Gmail擁有Social CRM功能曾這麼介紹Rapportive:

Rapportive除了單純把資料來源找到,告訴你「寫信給你的人在哪些地方出沒」、「寫信給你的人最近的Twitter更新訊息、在LinkedIn上的履歷摘要」(省去你還要另外開新視窗的時間)

Rapportive的安裝方式非常簡單,它是以瀏覽器的外掛方式來補強你的Gmail,目前提供有Firefox、Safari、Chrome等瀏覽器的外掛。

Rapportive是在2010年1月才成立的兩個月後他們就一夕爆紅並獲選進入Y Combinator,在2010年8月募得100萬美元的資金,其中也包括了Gmail發起人(Paul Buchheit,我們曾在另一篇文章關於創業,你必須知道的13件事提及這位先生)的投資,顯示了身為Gmail項目的發起人,對於Rapportive也感到相當程度的欣賞與實質的認同。

關於上面提及的一夕爆紅,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Rapportive的創辦人Rahul Vohra也在網路上分享了他們這一段有趣的創業冒險歷程。

Rapportive從2010年的1月份決定要開始創業,並且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參加Y Combinator的育成創投計畫,如果你還不知道Y Combinator,你可以參考育成創投先鋒:Y Combinator一文。經過了一陣子的努力,不管是Rapportive的架構或是外觀都已經有個不錯的雛形,足以發佈出來試試水溫了,Rapportive團隊便在網路上發表了他們的作品。對於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Rapportive團隊可說是毫無準備、一切都是在意料之外。

開始有一些網路媒體發現了他們的網站,包括TheNextWeb最先發表了一篇Gmail Gets a Slick Social CRM Tool. You’re Going to Like This.,接著ReadWriteWebLifeHackerWebWorkerDaily也都跟著開槍,Twitter上一時之間充滿了談論Rapportive的聲音:嘿!停下你手邊的工作,馬上來安裝看看這個有趣的外掛吧!事實也證明,這個外掛真的是很有趣,安裝過後的人都迫不及待在Gmail裡面翻閱信件,看看到底Rapportive會幫你挖出些什麼有趣的資訊來。 也因為這樣,Rapportive的用戶人數在24小時內,從5個人直線成長到衝破10,000人。

隔天,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人紛紛寫信表明投資意願,這裡面沒有一個投資人是Rapportive曾接觸過的,甚至還有世界知名的天使投資人或風險創投家。

顯然,此時此刻的Rapportive已經沒辦法等待Y Combinator的原訂在一個月後的評選,於是他們直接聯絡了Y Combinator的合夥人Harj並且告知目前團隊遇到的狀況,結果Y Combinator隨即安排了一場透過Skype的評選面試。隔了幾天,這場透過Skype的面試,在短短半個小時左右,Rapportive就得到了他們所期待的答案:Y Combinator願意投資Rapportive!

Rapportive從這個驚奇之旅,得到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在創業路上的我們學習,究竟他們做了些什麼,讓他們可以有如此的表現呢?

提供讓人感到驚喜的服務(Offer surprisingly great service)

多數的公司提供的服務其實都很差,而且使用者通常也對這種現象習慣了。讓使用者們感到驚喜。讓使用者清楚的知道如果他們遇到任何問題,該怎麼尋求客戶服務。監控所有你能掌握的資訊來源,並且儘快回應使用者。感謝每個人,並且持續改善、進步。Rahul發現微笑是很有用的,即使那些使用者身在千里之外或只是在Twitter上的一則訊息,你根本不知道他們身在何處。Rapportive團隊共用了一個Gmail帳號,同時運用了CoTweet,有效率地透過電子郵件與Twitter進行客服。另外也可以用用看Olark這個新創的網站服務。

其實提到這點並不意外,Rapportive是Y Combinator的創業團隊,我曾在關於創業,你必須知道的13件事裡面提到Paul Graham的觀點:在客戶服務上提供一些意外的驚喜(Offer surprisingly good customer service)

顧客們已經習慣了在尋求客服協助時被虐待了。顧客們接觸到的多數公司,都是幾乎壟斷市場而且客服品質非常糟糕的。你或許也曾經因為遇到糟糕的客服而讓你以為客服就是這樣,而讓你在沒有意識到這是多麼糟糕的一件事情時,也提供了同樣品質的客服。不,顯然你必須做個更好,不只是要試著提供「好」客服,更要努力提供「令人感到驚喜」的好客服。盡你所能的讓人們感到滿意,他們一定會感到驚喜的。在創業的初期,試著在可以負擔的情況下提供好的客戶服務,因為這也是個了解客戶需求的好方法。

提供使用者意見回饋的論壇(Use a feedback forum)

放個討論區、論壇在你的網站上,讓使用者可以輕易的找到它。你的產品裡面也應該放上論壇的連結,而且最好讓這個連結醒目、顯眼一點,如此一來產品沒有正常運作或是出現任何問題時,使用者可以輕易的找到論壇並且回報問題。如果你使用的論壇有提供各種帳號的登入系統,那記得一定要用,如此一來使用者不需要另外註冊帳號就可以回報問題了。Rapportive是使用國外的知名服務UserVoice來提供產品客服的論壇。

UserVoice是個很棒的服務,很多國外的網站給使用者提供Feedback或任何問題回報的管道都是利用UserVoice,使用者的意見回報都會放在專屬的頁面上呈現,而且每個使用者都可以針對個別的問題進行討論或投票。產品開發團隊可以很輕易的看到目前使用者最重視的問題、最期待的功能是什麼,以此來決定接下來開發的策略與重點應該如何規畫。
image

盡早推出產品

其實Rapportive並沒有想要這麼早推出產品,一夕爆紅真的是意外。但是事後來看,早點推出產品是真的滿有幫助的。使用者回饋的訊息很快就塞滿整個論壇,開發團隊很快就知道到底人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且也確實可以根據這些回報,決定接下來開發的先後順序。如果你沒有早點推出產品,你很可能做了不對的事情,而且你會很晚才發現這些事情做錯了。就算你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你沒有早點推出產品也可能讓其他人搶先一步,佔盡鋒頭。所以,早點推出產品吧!

(盡早推出產品)可以讓你真正了解自己究竟做了些什麼,你也會發現或許有些事情你做了但其實是在浪費時間。無論你推出了一個怎樣的產品、創造了什麼價值,重點是早點有機會了解使用者的想法

速度要快、保持敏捷很重要,郭台銘先生說:

在現今世界上,沒有「大」的打敗「小」的,只有「快」的打敗「慢」的

隨時準備好擴大規模(Be ready to scale)

你永遠不會知道流量何時會湧進你的網站。過去如果建議你應該把系統的延展性做好,通常是個不好的建議(為了做到scalable,通常必須多花一些時間與金錢),但現在是雲端運算的時代,事情已經不一樣了。

想要擁有一個可隨時延展的架構(scalable architecture),你只要選對廠商(hosting provider)就可以做到。如果Rapportive一開始隨便選了一個便宜的VPS,流量一衝進來的時候可能就會像全面啟動電影中Cobb的混沌世界(Limbo)一樣崩潰。Rapportive的服務是放在知名廠商Heroku上,對於突然湧進的流量只需要增加Dynos的數量(Heroku提供服務的基本單位),基本上你是不需要修改你的程式的;當然,程式的優化、調整可以在同樣能耐的硬體等級上容納更多人。

使用Heroku、不需要調整程式、只需要增加Dyno數量?真的有這麼美好嗎?事實上Rapportive就是這麼辦到的,在來自全世界的流量突然湧進時,Rahul Vohra手邊沒有電腦,於是他隨即拿起iPhone並且利用Nezumi這個設計來管理Heroku的應用程式,將Rapportive的Dynos增加到20個,就這麼簡單,可能不到一分鐘吧?!系統的能耐馬上就提昇了。

為媒體報導、記者們做些準備(Build for the press)

很顯然的Rapportive可以一夕爆紅,網路上的媒體報導是關鍵因素之一。Rapportive認為你必須為這些潛在的媒體報導機會做好一些準備,因為網路媒體、科技部落客們總是會把時間花在網路上,因此如果你能在線上多做些事情,例如好好經營你的部落格、Twitter,這些媒體的寫手們也會比較容易注意到你的服務。當然,不要只為了譁眾取寵或是騙到媒體報導做事情(除非這些媒體就是你想要的客戶),但為了媒體報導的機會是值得你花一些時間去經營的。

早點開始(Build early)

這一點給那些想要申請Y Combinator的團隊,越早開始越好,因為截止日很快就到了。最重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出人們想要的產品。

在台灣,目前類似的計畫是知名部落客Mr. Jamie所籌辦的appWorks,無論你是要從事怎樣的創業計畫或是否打算加入類似的育成平台,總之早點開始吧!

References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媒體】數位迷思 內容為王?

by :::陽光馬戲團:::

 

本篇文章完整閱讀 0 e元

作者 : 【李學文】
更新時間 : 2010/08/23 18:42:59

【數位媒體新趨勢】新舊媒體交替的時代,什麼樣的經營思維才能勝出?內容真的為王嗎?

圖/jbracken@flickr

(Brain.com 2010-08-23)Change is the very king—不斷改變面貌才是數位媒體最好的生存之道。
內容,到底是不是數位產業的真正核心?這些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相關從業人員,它既與背後的創作熱情息息相關,同時也關乎觀眾的收視品質,值得進一步觀察。這裡可能要先講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新舊媒體 大洗牌?
第一個小故事,先讓我們以美國為例,回顧一下美國傳播史!做為內容最早的載體,報紙曾經是美國人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媒體。但是自從廣播這個「新媒體」問世後,當時有許多人擔心,透過無線廣播接收新聞訊息的新技術,將會導致舊媒體(報紙)的滅亡。
當電視誕生後,又有人擔心這種迷人的影像新聞「新媒體」,將使得只有聲音傳播的廣播業「媒體」前景暗淡。但事實證明,那些迷思都是「多慮」。即便「新媒體」已出現了數十年之久,所有舊媒體至今全都依舊健在。甚至在不景氣的年代,廣播這一個「舊媒體」的廣告收入,反而因為價格相對比起來較為實惠,而逆勢上揚。

新舊交替?新舊媒體的轉換似乎只是「更新」,並未真正取代,譬如以報紙、廣播、無線電視到有線電視演進的媒體進程,在網路時代是否真的會被一網打盡?還值得觀察。
(圖/李學文提供)
近日由於「數位化」成為顯學,新媒體一詞再度盛行,仔細想來,它是不是有點兒像是過去那個年代所感受到的新興科技?廣播、電視相對於報紙而言,不也都是新媒體!?這一次的新媒體是否與以往不同,將徹底消滅諸如報紙,廣播,電視等舊媒體呢?值得進一步探究。接著,我們趕快來看看第二個故事。
內容稱王 大破壞?
讀者們或許知道,約20年前,美國三大無線電視網ABC、NBC、CBS,有點像是我們的台視、中視、華視等老三台,提供每日晚間黃金時段(PRIME TIME)30分鐘新聞。但可能沒什麼人知道,這個黃金時段的播出人力要雇用多少人,答案是2,000人。
後來出現一個傢伙叫泰德.透納(Ted Turner),創辦了一個叫CNN(Cable news network)的有線電視新聞網,大家知道他的新聞網,24小時播送最即時的資訊。但是花費的人力,卻只要「老三台」的一半,也就是1,000人!我們來做個簡單的比較:一個24小時不斷線播送最即時新聞的媒體,只用1,000人;而一個僅提供半小時新聞的無線電視新聞,卻要用2,000人。這樣一來,削減人力似乎是美國「老三台」不得不走的路了。

CNN風暴?泰德‧透納創辦的CNN有線電視新聞網,一度橫掃了美國的媒體圈,他的致勝策略在於「改變」,不墨守舊的經營思維。【圖片來源
是無線電視專業新聞人才、經營能力、品牌不如CNN嗎?恐不盡然,真正的關鍵,在於透納改變了電視新聞的定義,改變了電視媒體的遊戲規則,改變了電視新聞經營模式與策略。但最重要的,是因此改變了全球的電視新聞史。在當時,甚麼叫數位媒體?甚麼是數位匯流?跨平台經營?恐怕還少有人聞問哩。

老兵凋零?ABC等美國老三台,受到CNN的強烈衝擊,於是削減人力成本的支出,是第一考量。然而活下去的關鍵因素,則在於改變舊模式,迎接新思維。【圖片來源
迎新棄舊 大時代?
以上的兩個小故事,說明了關於「內容」的重點。第一、「新技術」未必一定較有優勢,否則今天我們應該看不到報紙,也聽不到廣播!然而,這只是舊媒體時代的情況嗎?
相信對內容產業有所涉入的人都知道,以全球而言,真正在內容產業賺錢的畢竟還算是少數。近年來,三網合一、四網合一、多元服務……,在全球已然風起雲湧。甚至逐漸改變了電信、電視、網路等產業的生態。由於其「一魚多吃」(produce once,apply to many)的特性,使得原先對內容價值(或價格)感到懷疑的一些「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又因為新興數位技術而重新懷抱起新的幻想。
然而,情況真的有改善嗎?事實上,就目前看來以跨平台內容經營策略而成功的例子極少,內容產業典範移轉牛步化,使得內容經營困境雪上加霜。說得更直接一點,「數位化」對內容產業而言,幾乎可以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八字來形容。
同時,自從網際網路開始提供Web TV服務之後,到底是「電視會消滅網路視訊?」,還是「網路視訊最終會把電視併掉?」的爭論,似乎便未曾稍歇!但是仔細想想,這樣迷惑的情況,過去是不是也曾經發生過?但結果呢?根據尼爾森Three Screen,在2009年第四季的季報研究資料顯示:「美國人增加了跨平台媒體使用,增幅達35%……。報告中顯示有6成的消費者,在看電視的同時也會上網……。當然,台灣的消費者也有類似的情況。
過去擔心用網路和手機觀賞影片,會蠶食傳統收看電視的觀眾。但事實上,電視整體的收視率還是穩定的。最新的案例也告訴我們,新媒體:不論是Web TV、Web 2.0 TV還是網路電視,依舊沒有撼動舊媒體……。換句換說,電視是電視,網路是網路,所謂的 「電視已死」的論點,原來也只是新媒體自我造勢的一種「廣告文案」而已。以上所提的案例,也正是持科技決定論觀點的人,所不能解釋的情況。值得我們身處於數位科技時代的媒體從業人員細細思考。
「改變」稱王 大扭轉
再來,我們要回過頭來檢視,為什麼「內容未必為王」?或是應該這麼說,內容成為王之前,是有一些其他的重要條件,必需先被滿足。否則以美國三大新聞網悠久的歷史,再加上其新聞內容的品質,理論上不應該輸給CNN。那麼,答案是甚麼呢?對了,就是「改變」——改變企業經營模式、改變內容經營的思考,改變內容經營的策略。
譬如城邦集團的何飛鵬,在某雜誌專文〈內容及服務〉中提到:「台灣的聯合報系,內容不賺錢,但活動大有可為(各種展覽、表演),也獲利可觀……。」沒錯,許多媒體人經常在自問,如何讓我們的影音節目更值錢,如何讓我們的平面內容賣得更好,數位時代來臨,一直保持那樣的傳統思維是行不通的。
可以肯定的是,聯合報沒有內容是不會有品牌的,沒有品牌也無法辦活動。但很現實的問題在於,聯合報的報紙本身雖不賺錢,但經營者也不僅僅在「報紙賺不賺錢」鑽牛角尖,而是從「內容延伸服務」去著手。聯合報把經營眼光挪到CaaS(Content as a Service),把「好的服務」和「好的內容」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以好的服務,來賺取匯流經濟中的Pocket economy,那才是能夠突顯內容價值、價格的「王道」。在此,我願意用下面一句話,來和大家一起「動腦」——Change is the king,not content alone!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一分鐘電梯簡報及影音履歷-從世界最好的工作能學到什麼

by :::陽光馬戲團:::

你做過電梯簡報(Elevator Pitch)嗎?很多談人脈、人際關係的書,都會建議讀者準備10秒、30秒或者60秒的自我介紹,然後,就沒有下文了。市面上好像也很少專門談這種超短時間內介紹自己、販賣產品或宣傳公司的書籍。
電梯簡報、電梯演講或電梯行銷(Elevator Speech)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當你有機會與金主、創投、老闆或客戶一起搭電梯時,在電梯開門之前,你有寶貴的60秒或30秒可以推銷,要怎麼精準地傳遞訊息並且獲得下一次深談的機會?不靠電腦,沒有簡報軟體,完全只靠一張嘴、產品Sample或者一張紙,這是全世界最難的簡報之一。如果不寫腳本,沒有策略,不知道想要達成的結果是什麼,60秒,差不多20層樓的距離,真的一下子就過去了。
60秒能夠說啥呢?
開場當然要幾秒的自我(公司)介紹,接下來就是產品的簡單介紹,包括潛在客戶、商業模式、優點、特點、價格、競爭者及市場,再來當然是要對方行動的建議,例如售價或所需要的資金,以及對方潛在的利益。只有60秒,所以要取捨,不可能什麼都講,一般人一分鐘再快,中文大概說200字左右;30秒就更只剩下100字左右。200字或100字的腳本,寫完背起來,才有可能完美呈現。

-李怡志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關鍵性的一刻:隨時都該做好準備的電梯簡報(Elevator Speech)

by :::陽光馬戲團:::

電梯簡報,是從Elevator Speech或是Elevator Pitch翻譯過來的,也有人說是電梯演講、電梯行銷,指的是如果哪天你在電梯裡巧遇一個重要人物,可能是潛在的投資人、非常值得請益的前輩或是非常想拜訪的客戶,你如何善用在電梯裡短短的幾秒鐘時間,將你內心可能醞釀已久的想法濃縮成精華,有效的把重點拋出來讓對方接收到。當然,電梯簡報泛指在非常有限的時間的場合,電梯裡、在路上巧遇一同走一段路、排隊買電影票或是一起上個洗手間(這滿特別的)。

電梯簡報在有限的時間內,應該談論的重點有哪些呢?以維基百科上給予Elevator pitch的說明是這麼說的:

電梯簡報是針對一個產品、服務、個人、團體、組織或是專案的概略介紹,通常是募資、行銷溝通、品牌或是公關計畫的一部分。

(An elevator pitch or elevator speech is an overview of a product, service, person, group or organization, or project and is often a part of a fundraising,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brand, or public relations program.)

此外,維基百科上也提到,電梯行銷經常被創業者拿來作為對於風險創投、天使投資人進行簡報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考驗創業者是否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重點表達出來,而投資人也可藉由這些有限的內容來衡量創業家的點子、團隊以及能力究竟如何。

筆者對於做好一場電梯簡報是非常感興趣的,電梯簡報有幾個挑戰:

  • 你沒有電腦、沒有投影機,通常你應該只能靠一張嘴
  • 你的時間非常有限,可能是10秒、30秒,最多應該也不會超過2分鐘
  • 你必須能在一開始吸引到對方的注意,因為對方可能正在思考著重要事情而被你打斷,你還要能察言觀色

前陣子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How to Write an Elevator Speech”,筆者將幾個重點整理出來,與各位讀者分享,無論是要介紹你的創業點子、你正在經營的事業或單純的進行個人自我介紹,這應該都是很重要的技巧。

電梯簡報
  • 你必須能讓你的對象馬上了解你是誰、你在做什麼
  • 你必須準備多個版本,如此一來你可以根據現實條件選擇不同的說法
  • 在一開始準備電梯簡報的不同版本時,你應該找些不是那麼熟的人來聽聽你的說法,作為起草的參考,而不是找你的家人或朋友,通常他們都會鼓掌說你講得不錯
  • 熟能生巧,多加練習是不二法門。
  • 永遠要做好準備(Always be prepared),你並不知道你何時會遇到一個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人物。
如何撰寫你的電梯簡報?

你必須你想表達的核心概念是什麼。例如你是一個專門談健康生活的作家、公關顧問、電子書專家等等,整個電梯簡報都應該圍繞著這個核心,記住以下幾個重點:

  • 簡短地介紹你自己
  • 描述你的事業是什麼類型
  • 描述你的客戶是什麼類型
  • 談談你跟其他競爭者有什麼不一樣?你的獨特賣點是什麼?(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以上四點是最重要的,此外,你還要注意:

  • 你的電梯簡報並不是在賣你的產品,而是在描述你的事業
  • 精準的掌控時間,最好是30秒就可以清楚地介紹完畢,並且別超過60秒
  • 要讓人容易記住一些重點,否則聽你講完話的人,事後可能根本回想不起來你講了些什麼
  • 試圖埋個梗,引起聽者的興趣,讓他進一步問你問題
  • 經常練習,讓你在進行電梯簡報的過程中聽起來是非常自然的,而不只是在背稿子
  • 進行電梯簡報時,要友善、充滿熱情,而且要有誠意
  • 演講速度要控制好,慢慢講,不要急,講太快真的會很像在背稿子
  • 適當的停頓,適時的微笑
  • 記住要盯著對方的眼睛(Eye contact)
  • 口齒要清晰,即使你非常緊張,也要讓對方聽懂你在講什麼
  • 要有自信,不管是什麼情況
  • 如果你發現對方根本沒在聽、沒興趣,那…就該停了

延伸閱讀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為什麼廣告主就是不玩網路媒體?

by :::陽光馬戲團:::

這篇可以說是爽健美茶應該試試新媒體的加強版。

根據更新的數據,爽健美茶已經賣超過10,000,000瓶了,現在正緊鑼密鼓地處理大缺貨的問題。爽健美茶超過10,000,000瓶的銷售量,她們的粉絲頁卻只有4,110人按讚。如果還是以我累積購買20瓶的量為基準,表示爽健美茶的消費族群中只有0.8%的人和爽健美茶建立了關係。請注意,不是500,000人中只有0.8%購買,而是500,000購買的人當中,爽健美茶只認識了這0.8%。巡十二茶也不惶多讓,我連粉絲頁都找不到,根據廣告圈的朋友指出,原本波蜜的巡十二茶是定位給女性喝的,後來才知道巡十二茶就是我這種男人在喝,我還知道有很多人的爸爸也很喜歡喝。

我以前在出版社的時候,就經常有這種開著轎車看人騎馬(上下班)、拿著原子筆看人揮毫(簽合約)的時代錯亂感。這次我又被時代夾到了。我幾乎可以確認,廣告主幾乎、真的、完全,不理解網路的能耐。

這篇就先不管為甚麼廣告主不理解,我們直接看看可以怎麼做:

一、合理的社群操作態度:先別問粉絲能為你做些甚麼,先問你能為粉絲作些甚麼。這個社群不單指Facebook粉絲頁,還有 Plurk、部落格、網路活動、YouTube頻道,甚至是自己的MSN機器人、Skype網路客服、線上服務、官方網站。如果你讓你的粉絲不知道這是幹嘛用的,他們下一個click,不是左上角的回到上一頁,就是右上角的關閉。

二、清楚的媒體宣傳架構:這部分安吉斯集團(全台灣知名的媒體代理商凱絡和網路廣告公司知世網絡,都是這個集團的一員)提出的概念最清楚,他們有一個BOE的描述框架,把媒體分為買來的媒體(buy)、自己擁有的媒體(own)、以及贏來的媒體(earn)。廣告主現在只知道媒體可以買,不知道這個時代,媒體可以自己創造、自己贏來,你的社群就會是你的媒體,你的社群成員也會是你的媒體。

三、明白的網路行銷策略:做品牌、搞促銷、還是直接就來電子商務。目的性一定要搞清楚,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需求和設定,不要看到電子商務紅就甚麼都 要電子商務。ezTable的創辦人Alex對這個有相當清楚的認識,他完全理解甚麼樣的顧客在甚麼樣的情境下會上網訂位,不是甚麼東西都硬要在網上交易,任何餐廳的都要上網訂位。除了目的性要清楚之外,在考量網路策略時絕對不能忽略實體通路和傳統媒體。理解網路是對的,但單獨抽出網路思考行銷策略,絕對是錯的。只考量實,不考慮虛,可能只會遜。只考量虛,不考慮實,那幾乎就是傻了。

(後記:據說波蜜原本打算一次推出巡十二茶與黑豆茶,分別打女性和男性市場。結果爽健美茶推出後,緊急推出巡十二茶,結果巡十二茶被男性拿去喝,那現在黑豆茶怎麼辦?這個無法驗證的市場耳語再一次告訴我們了解顧客的重要性。我現在要去買黑豆茶喝喝看了。)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社交網路:做為一種力量集結的方法

by :::陽光馬戲團:::

我們身處一個共識快速形成的時代。

網路先是改變了我們集結的方式,然後改變了我們集結力量的方式。網路讓訊息傳遞的成本大幅降低所造成的效應之一,是內容傳遞的無所限制(以及無所遁形)。然後人們開始集結在內容的源頭旁,止渴、取暖、與聊以慰藉,形成社群。接著更以每一個我為核心,讓內容向著千千萬萬個我集結。

那是一個突觸快速發展的時期。

和幼兒發展階段不一樣的是,網路不是突觸發展完成後才開始累積記憶與經驗,產生聯想與思維。網路把原本就存在的記憶和經驗串聯起來,比較像是恢復意識。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來不曾擁有這樣的一個工具或機會,可以如此快速而具體地形成共識,凝聚力量。

接著產生行動。

我們集結力量的方式從意見的表達開始,然後開始發現我們在線上購物之外,還擁有經濟資源重新分配的能力。意見表達和資源分配的成本都越來越低,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貼近零。群眾的力量宛如阿里的直拳般迎著鼻樑而來,在本質上撼動因為資訊不平衡所形成的特權階級。

由下而上的力量集結,幾乎是瓦解專制的標準流程。但不代表從此就不會有極權,我們得注意新的危險。過去大家用一種事不甘己的口吻,稱之為民粹。

現在在網路上有個新的同義詞,叫做我們。

<全文刊載於THE BIG ISSUE TAIWAN/大誌雜誌中文版>(封面是她)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品牌】美粒果 台灣飲料界的行銷奇蹟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東方線上 蘇湘婷
更新時間 : 2010/09/08 18:17:55

【亮點品牌研究 2】根據東方線上調查,美粒果是近10年來,台灣飲料界中的唯一空降冠軍,它是怎麼辦到的?它如何擴大目標族群,打出創新策略?究竟有哪些行銷策略奏效?

圖/摘自www.minutemaid.com.tw/

(Brain.com 2010-09-08)美粒果是近10年來台灣飲料界中的唯一空降冠軍,所謂的空降冠軍是指一進入調查或一上市就變成該品類第一名。根據東方線上E-ICP2010年版資料庫調查,無論是理想品牌、最理想品牌、最近3個月曾喝過的品牌、最近3個月最常喝過的品牌等4項品牌指標,美粒果都是冠軍,而且與第二名都有一段明顯距離;另外根據可口可樂公關新聞稿也指出,2008年美粒果才上市兩個月就成為了果汁類的領導品牌。
近10年台灣飲料界惟一空降冠軍:行銷奇蹟-美粒果
根據東方線上E-ICP資料庫2007年調查,在美粒果上市前一年,台灣最近3個月果汁購買率是37.5%,果汁飲用率是42.1%;2009年調查時,美粒果上市一年後,整體果汁購買提升到44.8%,飲用率提升到48.2%;果汁品類的使用者從2007年的843人,提高到2009年964人,整體增加14.4%的使用者。

2007
(美粒果推出前)

2009
(美粒果推出一年後)

增加幅度

13~64歲2000人喝果汁人數

843人

964人

14.4%

買果汁比例

37.5%

44.8%

+7.3%

喝果汁比例

42.1%

48.2%

+6.1%

考慮因素:含有果粒/果肉/纖維

19.5%

26.9%

+7.4%

資料來源:東方線上2008&2010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2008年版調查時間為2007年6~8月,2010年版調查時間為2009年6~8月
因為美粒果的空降冠軍,引起行銷界都在討論,美粒果到底為何可以這麼受歡迎?一開始最被討論的就是美粒果的廣告與代言人(陶晶瑩),接著是產品的「有果粒」、曲線瓶的包裝、雙關的品名「美粒(美麗)果」,甚至到後期與開心農場的置入性行銷等都被列為討論素材之一。
行銷奇蹟的真正原因:擴大消費者基礎(user base),不喝果汁的人開始喝果汁了!
根據觀察,美粒果之所以成為行銷奇蹟,除了可口可樂行銷團隊在每一處的細節用心外,美粒果成功的最大因素在於,美粒果擴展了原有果汁的使用者,它好喝到讓以前不喝果汁或不太喝果汁的人開始喝果汁,non-user變成user,light user變成heavy user。這道理就像是同屬可口可樂公司的可樂ZERO系列,開擴了青少年以外的碳酸飲料使用者,成功地找到了另外一群原本對碳酸飲料熱量有疑慮的使用者。
誰說果汁只能訴求健康?
以往果汁總是脫離不了健康,但美粒果跳脫了健康,訴求「美麗&果粒」,口感跳脫傳統果汁,從曲線包裝瓶、口感都是全新感受,自然吸引到的使用者就會有別以往。
根據東方線上E-ICP2010年版資料庫調查,近3個月最常喝美粒果有35.5%的飲用者年齡是介於13~24歲,而一般果汁飲用者則是26.4%;波蜜果菜汁23.4%;每日C僅有12%。因此我們可以得知美粒果的飲用者是年輕的一群人,而這群最常飲用美粒果者的健康敏感度是低於一般果汁飲用者的,所以若對這群人訴求健康,效果可能不大。
開創與開心農場的置入性行銷  奠定果汁第一品牌
美粒果雖說一上市沒多久就是果汁品類的領導品牌,但美粒果的行銷團隊並不因此而鬆懈,更與當紅的開心農場合作,成功因素除了美粒果本身特質很適合開心農場外,更迅速抓到與當時全台灣最紅的遊戲作結合,開創了與開心農場合作的行銷手法,此後也有多家廠商跟隨,但效果都不若美粒果。
這樣的合作模式,乍看之下,是會令人懷疑成效,因為遊戲玩家一般都是年輕人或學生,與講求健康、會飲用果汁的飲用者兩者並不一致,然而,前述提過,美粒果的飲用者是非常年輕的一群人,透過話題性高且對年輕人黏著度高的開心農場遊戲,提高美粒果的品牌知名度與品牌印象,讓一個新進品牌不需要年年強打廣告,就讓品牌知名度與品牌印象在短短一兩年間就深入人心,提到果汁就會聯想到美粒果,因此奠定果汁第一品牌。
可口可樂的強勢通路:無差別通路
另外,美粒果的通路也持續擴展,擴大到一般餐廳、早餐店、甚至麥當勞,讓美粒果不是只有在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店可以買到,可口可樂公司鋪滿任何有可能接觸到消費者的通路,不讓通路特性局限了美粒果,此為無差別通路策略,也讓人見識到可口可樂的強勢通路。
綜合以上,為何本文會稱呼美粒果為台灣近10年的行銷奇蹟,除了它是難得一見的空降冠軍外(數據),它有別以往的「有果粒的果汁」(product)、曲線瓶包裝(product)、恰當的廣告與代言人(promotion)、創新的置入性行銷手法(promotion)、強勢的通路(place)等結合下,自然會開創原有果汁使用者,吸引到non-user,因此在多種傑作的結合下,自然會成為行銷奇蹟。
註:還有哪些亮點品牌
全聯如何用便宜好貨搶市佔?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InsightXplorer 8/19-8/25網路新知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新網站/新服務/新功能
微軟的 Messenger 與 Facebook 通了
微軟Windows Live Messenger的使用者將可傳送即時訊息給登入Facebook的友人,使微軟成為第一家與Facebook Chat互通的即時通訊服務業者
① 微軟希望改造Messenger,從純粹是用來即時通訊的應用程式,轉變成一個包辦feeds、視訊聊天、以及其他連絡選項的網路社交中心
② 微軟另外也同步更新其他「不可或缺的」程式,包括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 Writer、Movie Maker、Sync以及Family Safety

百度加樂天,是否能撼動淘寶霸主地位?
中國搜尋網站龍頭百度和日本電子商務巨頭樂天,計畫合力推出電子商務網站「樂酷天」,目前樂酷天內測即將完成,預計10月正式上線
① 樂酷天官方宣傳資訊多處強調,平台是以商家用戶為導向,這個剛起步的電子商務平台正盡力地向商家釋放善意,目前加入樂酷天的保證金為1.5萬元人民幣,與淘寶的1萬元人民幣相比,高出許多,張彧浩說,在樂酷天開店不需支付任何入駐費,所收取的保證金仍屬於開店商家,若商家退出樂酷天,將會把保證金退還給商家
② 樂酷天官網可看到進駐品牌,包括索尼、微軟、聯想,各大企業顯然對此平台充滿信心
Facebook發表地理位置分享功能「Places」
Facebook創辦人暨執行長Mark Zuckerberg在演講中發表了一個新的服務名為「Places」,可以讓使用者分享他們的位置,並且很容易從這個社交網路上找到他們周圍有什麼東西
① 這項服務操作的中心會是手機,Facebook使用者可以像是更新他們的動態一樣發送他們的位置到Facebook上。這也包含了隱私功能,讓你可以選擇誰可以看到這個位置,而預設是僅開放給朋友
② 除了告訴朋友你在哪之外,使用者也可以發送他們跟誰在一起,只要他們在Facebook上全都是好友的話。這項資訊會隨著Faeebook更新一起發送,且使用和相片一樣的貼標籤系統
美國Q&A網站Swingly,讓機器擁有問答語言能力
上個月Facebook宣布推出Q&A功能之後,現在美國網路界又出現了一個新興Q&A網站Swingly,以備受期待的「語意處理(semantic processing)」技術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① 不僅Facebook有Q&A功能,Yahoo!奇摩知識也提供類似服務,國外許多知名的Q&A網站如Ask.com、 ChaCha.com等,也都頗受網友歡迎,而網路龍頭Google這一年來收購了數間Q&A網站公司,想必也是看好這塊市場大有可為
② 這些網站當中,有的是利用社交網路或是群眾的力量,讓其他網友直接回答發問者,有的則是以搜尋引擎為基礎,彙整相關的網頁提供給發問者參考,而Swingly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式:利用語意處理的技術,從浩瀚的網際網路當中替發問者找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③Swingly網站目前仍在測試版,需要經過邀請才能註冊帳號。根據網站上的統計,Swingly自開張以來已經回答了網友九百多億個問題
網路市場概況
Google中意Like.com 買下視覺搜尋團隊
新創公司Like.com宣布已被Google收購,而這筆交易顯示Google正快馬加鞭推動產品購物搜尋策略
① Like.com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Munjal Shah 20日在公司首頁上發布聲明說:「本公司率先把視覺搜尋引進網路購物、也率先打造自動化的服飾交叉搭配系統。我們認為,加入Google是把我們的願景與熱情發揮到極致的一種方法。」
② Like.com經營一個標榜視覺搜尋(visual search)功能的購物網站,有助於Google在年底假期購物季前推出產品搜尋功能
手機上網聽音樂夯 電信業爭食
中華電信、台哥大、遠傳電信業者以龐大的手機用戶為基礎,首先跨足線上音樂市場後,遠傳並從源頭與唱片公司合資,以上中下游一條鞭的強勢切入市場,電信三雄分食數位音樂天下的時代來臨
① 國內首先推出合法數位音樂業者是KKBOX,目前已發展到港澳地區,付費會員台灣有卅四萬人、港澳五萬人,預計明年進軍日本市場。中華電信目前持有KKBOX台灣卅%股權
② 遠傳電信七大家唱片公司,加上眾來科技合資成立數位線上音樂公司。此種結合方式涉及數位音樂的上、中、下游垂直整合,遠傳又持有新公司五成股份,依法必須向公平會申請
英特爾開價76.8億美元,收購資訊安全軟體廠商McAfee
國外媒體報導,電腦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宣佈,該公司將以每股48美元、總計76.8億美元的代價,完全收購資訊安全軟體廠商McAfee
受到收購事件的激勵,也讓McAfee的股價一路走高,整體來說,英特爾所開出的每股48美元收購價,也比8/18(三) McAfee的收盤價29.93美元高出六成,顯示英特爾對這樁收購案勢在必得的決心。專家也認為此次英特爾收購McAfee,主要係著眼於未來網路安全的商機,希望將資訊安全的技術融合到電腦晶片之中
Google視覺搜尋技術,iPhone年底將可用
Google Goggles應用程式的負責人大衛.彼得魯(David Petrou),於週一在史丹佛大學舉行的Hot
Chips大會上表示,該功能將在今年年底時亦可在iPhone上使用。
① Goggles是Google於去年12月推出的視覺搜尋技術,使用者只需用手機拍下照片,便可搜尋相關資訊,Goggles會與其資料庫中的數十億張圖片進行對比,將相關搜尋結果顯示出。此外,Goggles還可以應用在掃描圖書、唱片封面、產品商標、地圖以及藝術品等。目前Goggles只支援Android手機系統。
② Google在今年5月時,還將Google的翻譯工具整合到Goggles中,讓使用者可以將掃描的文本直接翻譯成其他語言。目前Google還計畫將Goggles與網路攝影機相結合,曾加Goggles的可應用範圍,未來Google會考慮針對人臉識別推出相關的服務。
Nokia將收購行動網站分析公司Motally
Nokia在聲明中表示,這項收購計畫是為了利用Motally的行動數據分析服務,在手機軟體市場上幫助Nokia找回最佳營銷策略
① 這次的收購計畫,被許多觀察評論家認為是Nokia擴大手機軟體開發社群、贏回消費者芳心的重要關鍵
② Motally的功能和Google Analytics一樣,專門統計網站流量、分析訪客來源和網站使用模式,只不過Motally的分析以行動網站為主,能夠提供一些傳統網站分析軟體無法處理的資訊
③ Nokia計畫利用Motally的技術,幫助手機開發社群更了解用戶使用軟體的方式。Motally提供的服務將會被用在Symbian、MeeGo、Qt和Java等四種手機開發平台,同時Nokia會繼續支援Motally目前的客戶
購物版Foursquare,適地性iPhone購物程式在美國上架
結合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的iPhone購物程式shopkick,昨天正式在App Store上架
① shopkick是一間位於美國矽谷的新興創業公司,shopkick從去年底開始推出手機應用程式,以提供適地性購物服務快速崛起,有「購物版Foursquare」的譽稱
② shopkick和美國多間大型零售商合作,像是梅西百貨(Macy’s)、電子用品店Best Buy、休閒服飾店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等,只要消費者走進這些特約商店,就能夠經由shopkick得到折價券、音樂下載、Facebook線上遊戲點數等各色好禮
③ 目前在紐約、舊金山、洛杉磯有六百多家特約商店以及一百間大型購物中心安裝了shopkick感應裝置。每當消費者走入這些商店,隨身攜帶的iPhone 就會接收到這個裝置所產生的「shopkick訊號」,消費者在iPhone上安裝的shopkick應用程式就從這些訊號開始累積點數
PayEasy進軍實體通路,全國首創美妝販賣機
全國最大的女性購物網站PayEasy首度進軍實體市場,23日宣布推出台灣第一款實體美妝販賣機「Easy時尚機」,第一波共推出十二台,陳列在京站百貨地下一樓Station Q區域,將PayEasy美妝產品推上實體通路
① Easy時尚機採取「一機一達人」模式,販售PayEasy旗下達人──如Kevin、陸小曼、Jolin、Janet與陳思璇所代言的暢銷熱品,由於販賣機省卻物流、金流與實體店面人員等成本支出,因此產品售價會比網站便宜三成左右,未來會視銷售狀況不定期上架新品
② 首波設置地點選擇京站百貨有三個原因,一是雙方客層相近,都是主打年輕、OL女性消費族群。二是京站擁有五鐵共構的地利之便,能帶來龐大人潮。三是販賣機陳列地點Station Q,採取無人商店24小時經營的概念,販賣機不受百貨公司營業時間限制,與PayEasy全天候提供消費者服務的理念一致
Google蘋果 網路TV開打
Google及蘋果的戰爭從智慧型手機延伸到網路電視(Internet TV)機上盒,從個人應用搶進家庭娛樂中心
Google以開放的心態與硬體廠商合作,蘋果則軟、硬體通吃,下半年起網路電視大戰一觸即發,引爆數位家庭商機
研究調查
研究:5600萬人玩過社交網路
一份來自NPD Group的「社交網路遊戲」研究報告顯示,社交網路可能會是玩家的新遊樂場
① 報告顯示6歲以上的人有20%說他們在過去三個月中有在一個社交網站上玩過遊戲。這個數字加總起來大約等於5680萬人,NPD認為這是一個明顯新的遊戲場所
② 有35%的人在進入社交網路之前從來沒玩過任何一種遊戲,而女性和年長者有較多是新手,不過在社交網路遊戲部分的男(47%)女(53%)比例還算蠻均衡
③ 調查中有10%的人說他們有花錢在玩遊戲,有11%的人說他們未來願意花錢付費,離線遊戲也有機會暢銷,有20%的受訪者說他們從開始玩社交網路遊戲後,就花比較少時間在其他遊戲上
行動遊戲 今年規模達8.5億美元
市場調查機構eMarketer表示,行動遊戲市場規模今年將達8.5億美元,隨著用戶積極從蘋果、Android應用程式商店下載遊戲,以及微軟新款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Windows Phone 7主打遊戲市場,估計在2014年全球行動遊戲市場規模將達15億美元
① 在蘋果的App Store、Google的Android Market大量遊戲軟體的帶動下,平均每個月會玩1次手機遊戲的用戶數已達6400萬戶,而會在手機上玩遊戲的人口比例已達手機用戶的4分之1
② 在主要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平台均搶攻行動遊戲下,eMarketer預估,平均每月最少會玩1次手機遊戲的用戶,在2014年將成長至9450萬戶,屆時將形成具規模的行動遊戲市場,其中大部分都是付費遊戲
③ eMarketer表示,現在蘋果應該已經是全球第2大行動遊戲業者,以目前iPhone/iPod Touch用戶用戶玩行動遊戲的平均時間長度,是一般手機用戶的1倍,蘋果有可能在2011年底超越任天堂,成為全球最大行動遊戲業者

ARO觀察:網路廣告市場概況
Posted: 26 Aug 2010 10:17 PM PDT
台北,2010年08月27日 –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於今日公佈台灣地區網路廣告狀況。
連上網路、不管打開哪一個網頁,佔最多版面的不外乎各式各樣的網路廣告,形式多元、手法新穎的廣告琳瑯滿目。根據創市際ARO資料庫觀察7月份橫幅廣告投放狀況,廣告主產業以線上學習類佔居橫幅廣告市場龍頭(見表一),就廣告主網域來看,前四名皆和英語、電腦學習相關(見表二),與廣告主產業相符。

網友最常點閱的網路廣告類型是什麼呢?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於2010年5月份針對4,333名網友進行了一份網路廣告意象小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最常被網友點選閱的網路廣告類型為「動畫廣告(Flash)」(48.7%),其次為「橫幅廣告(Banner)」佔了36.8%,(見圖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最顯眼的「彈出式廣告(Popup)」被點閱的比例卻是最低(18.9%)。
許多調查統計結果都紛紛指出近年來網路廣告的成長是顯著且可觀的,現在有許多廠商也都把行銷預算內網路廣告的比例提高,甚至捨棄傳統媒體而專注於網路廣告的配置,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網友們較會點擊的網路廣告內容前三名為「購物折扣資訊」、「商品介紹/展示資訊」及「各類活動資訊」,對於橫幅廣告投放量最大的「線上學習類產業」的點閱比例卻不高(見圖二),可見得過多的曝光所產生的效果其實不佳,並未準確的吸引目標族群,反而是預算的浪費。

過去隨便一張圖片搭配上簡短文字或是簡單的flash動畫就構成一則網路廣告,能夠吸引人進一步點擊的地方也僅是那短短幾行文字,隨著時間的變遷,行銷策略也漸漸有了改變,以往單方面由廣告主設置的橫幅廣告已無法再勾起消費者的興趣了,透過與消費者進行的互動行銷或許可以為這龐大的市場帶來新商機,最顯著的例子可從社群網站facebook的崛起發現,facebook先是帶動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昇了使用率,而使用率提昇背後所產生的效應更是可觀,「粉絲團」的設立開啟了參與互動式行銷的大門,以同樣喜好為出發點,聚集了網友,粉絲團內發佈的消費資訊、活動訊息成為真正促進消費者進行消費參與的關鍵,這種雙方互動的方式不僅不會帶給網友強迫消費感,反而成為網友能自主提出需求的另類行銷手法。
數位行銷當道,具體的橫幅廣告與潛在的參與互動式行銷一起搭配才跟得上時代的潮流,而網友對於網路上這麼多的網路廣告的觀感是如何呢?根據創市際Survey的調查結果,觀看後網友對於該企業公司的印象及商品服務的價值都是朝正面的方向提昇的(見圖三),一般普通的網路廣告都能帶來正面的效果,業者若是能開發出獨具創意的廣告,想必一定可以讓好生意上門,甚至話題性的延燒,成為吸引客戶注意的絕佳手段。

研究案例:連鎖鞋店小調查
Posted: 26 Aug 2010 10:16 PM PDT
選到一雙有設計感的鞋穿起來可以讓你顯得美麗帥氣;選到一雙好走的鞋,則是讓你走再久依然覺得腳步輕盈;而若是兩者兼具,你可能穿好幾年都還捨不得丟掉它;買鞋子就和買衣服一樣,總會覺得鞋櫃裡永遠少一雙鞋。而鞋子或是鞋店品牌也成為民眾在選購上考慮的因素之一。為了進一步了解台灣人在鞋子上的消費行為及喜好,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在2010年08月,針對全體網友進行了一項有關連鎖鞋店的調查研究,調查期間為08月06日至08月07日,總共回收了4,327份有效樣本,且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1.49%,再依照行政院主計處2010年07月台灣地區人口之性別及年齡人口結構進行加權。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八的受訪者近一年內都曾去過連鎖鞋店消費過,以La New、阿瘦皮鞋及全家福三大連鎖鞋店為最多消費者曾經前往消費。當中第一為「全家福」(37.0%),以年齡35-39歲,居住在中部的受訪者比例較高;第二為「阿瘦皮鞋」(25.2%),以40歲以上、有固定工作者的民眾顯著程度較高;第三則是「La new」佔了20.8%,則以40歲以上、有固定工作者、居住在中部的民眾傾向程度較高。
詢問近一年內曾在連鎖鞋店買過鞋子的受訪者,在選擇鞋店時重視特性為何,近六成的受訪者表示在連鎖鞋店選擇上,首要重視的是「價格合理」性,其中以35-39歲的比例較高;其次有51.8%的受訪者重視「產品品質」;第三則是「促銷折扣」佔了45.4%,以30-39歲的受訪者顯著程度較高。與上述三大連鎖鞋店交叉比對後發現,消費者認為全家福在價格合理與交通方便上認同度最高;而在產品品質上La New與阿瘦皮鞋皆得到消費者較高的認同。
深入調查受訪者受訪者平時常購買的鞋款第一為「休閒鞋類」(50.9%),如板鞋、布鞋、帆船鞋等等,以20-24歲與學生的受訪者較多;第二為「球鞋/慢跑鞋/運動鞋類」(49.2%),以24歲以下和學生族群顯著程度較高;第三為「涼鞋類」(31.1%)則是以女性、35-39歲的受訪者比例較高。
綜合上述調查結果,近七成的民眾近一年內都曾至連鎖鞋店消費過,多數民眾在選擇鞋店上重視產品價格及品質,而在購買的鞋款上,也可發現不同的年齡層在鞋款上也有不同的選擇,如學生族群較常購買休閒/運動鞋類,熟女族群則偏好購買涼鞋類款式。儘管市面上的鞋款多的讓人眼花撩亂,但每個人的腳型都不同,建議消費者先了解自己的腳型後,再依據鞋子的材質、長寬高及是否會有壓迫感等等一樣一樣來評斷,千萬別為了貪圖造型或便宜而硬穿會讓自己不舒服的鞋,仔細挑選出一雙,既不會傷害腳穿起來好看又舒適的鞋,適合自己雙腳的才是真正的好鞋。

全球趨勢: 亞太區網友造訪社群網站近一年成長3%
Posted: 26 Aug 2010 10:12 PM PDT
根據comScore Media Metrix於2010年7月的數據,亞太區整體使用社群網站的人數高達2億6,700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3%。個別社群網站來看,亞太區網友造訪比例最高的是Facebook,8,970萬人使用,其次是Yahoo! Social Media,7,800萬人使用,而第三名的Baidu Space則是顯著落後前兩名,僅有3,710萬人使用(見下表)。

而亞太區各市場裡,成長比例最顯著的前3名依序是馬來西亞(61%)、南韓(57%)與印度(43%)(見下表)。

過去一年內印度的社群網站使用者成長43%
印度地區Facebook在單月份的使用者高達2,090萬人,攀升為該地區社群網站的第一名。與去年同期相比,有179%的成長。今年7月,逾3,300萬的15歲以上網友造訪社群網站,約佔印度全體網友的84%。印度的社群網站在過去一年成長了43%,約是印度整體上網人口成長比例的3倍。印度成為社群網站全球排名第7的市場,在美國、中國、德國、俄羅斯聯邦、巴西與英國之後(見下表)。

comScore的亞太區副總理Will Hodgman表示:「社群網站熱潮在全球各地持續發燒,印度是目前全球市場中成長最快的國家。Facebook的使用者在近一年內增加了3倍之多,是社群網站的成長主因。」
印度地區Facebook造訪者7月份與6月相比成長12%,有2,090萬使用者,成為社群網站首冠。Orkut排名第二,有1,990萬使用者(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16%),第三名是BharatStudent.com,使用者數440萬(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3%)。在前5名社群網站裡,Twitter.com的成長比例最高,使用者達330萬,增長239%。Yahoo!旗下的兩個服務Yahoo! Pulse (350萬使用者)與Yahoo! Buzz (180萬)使用者皆入圍前十名。

資料來源:comScore Press Release Facebook Captures Top Spot among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India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Tony Högqvist與北歐創意:瑞典如何改變數位廣告版圖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因為要再度邀請去年辦活動時來過很棒的講師Tony Högqvist,在此重新刊登當時所寫的活動報導。
北歐驚奇

「高枝東尼」的廣告人生

Tony Högqvist的姓氏意為「高處的樹枝」,如果為他取個亞洲姓名,很可能是日本風的「高枝東尼」之類的。高處的樹枝有何獨特之處?據「高枝東尼」本人解 釋,高處的樹枝比其樹上其他的樹枝受到更多的風霜日曬,離養分補給的根又比較遠,因此枝條較細,卻更為堅韌。
tony_h
「高枝東尼」至今仍處於青年期的人生,的確充滿磨練和傳奇色彩。他17歲由高中輟學,跟朋友在瑞典煤礦小鎮的家鄉靠幫小店做些製作物「這裡那裡地賺個幾百 塊克朗」。13年前,當瑞典廣播電台Hit FM舉辦全國性比稿時,Tony跟朋友假裝是一家大廣告公司,做出全套創意參加比稿,結果竟然在這次的比稿中勝出,因此引起瑞典全國性媒體的報導。也為他 帶來來自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通電話,來電者表示想要雇用他。到大約22歲時仍然剃著光頭,一副爆走族造型的Tony,對這通來自首都的工作邀約並不客氣。 告訴對方「我很忙」,對方則說「我會給你很多錢」,並且要他開價。Tony說,他當時開了一個自認為很高的天價。對方卻笑說:「我給你兩倍」。驚奇小子 「高枝東尼」就這樣來到斯德哥爾摩。而現年30歲的他,已經自創公司兩次,並在27歲時獲得坎城媒體廣告大獎。第 一次創辦的公司以脫逃大師胡迪尼為名,在還不知道怎麼經營公司的Tony與其他年輕合夥人手中「真的搞得一團糟」,只得從頭開始。第二次創辦的公司 Perfect Fools(意為:標準的笨蛋)目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歐洲行銷廣告中心阿姆斯特丹,以及全球廣告首都紐約設有分公司,更在Creativity雜誌剛剛發表的全球最佳7家數位製作公司中占得一席之地。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7家數位製作公司中,竟然超過一半,有4家(ACNEB-ReelNorth KingdomPerfect Fools)都來自瑞典。談Perfect Fool的成功,看來得先由瑞典數位廣告公司的成功談起。

瑞典廣告業的共存共榮策略

根據「高枝東尼」的說法,瑞典數位廣告業的集體崛起並非偶然,而是有意識的共存共榮策略,團體絕對勝過個人的瑞典團隊意識,互信的業界合作氛圍,已成常習 的績效制收費等外在與文化條件配合。而Perfect Fools獨特尊重創意的所有權(ownership)的合理回饋制度,和大量運用視覺化與原型(prorotype)溝通的方式,也是這群「標準笨蛋」成功的理由。Tony一再強調,他們的成功模式不是唯一的方法,不過,我們不妨一一檢視這些笨蛋做法中值得借鑑之處。

楊特法則:團體永遠勝過個人

楊 特(Jante),是丹麥作家Aksel Sandemose 在1933年以挪威語寫成的 En flykting korsar sitt spår (英文名稱 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 小說中虛構的小城。楊特城的人自立一套法規,作為人民的精神行為指標,這十大法則總歸一句話,就是「別自以為個人有什麼特別或比團體了不起 」(Don’t think you’re anyone special or that you’re better than us.)據Tony說,楊特法則深刻影響瑞典人的生活態度,瑞 典人甚至會將楊特法則對小孩宣讀。而在工作上的影響,比如,Perfect Fools的工作方式是,客戶要來簡報時,他們會把所有可能參與的人,包括有可能配合的所有合作者,甚至全公司行政人員 、實習生在內,全部找來。因為,團體一定勝過個人。而瑞典的數位公司經常彼此合作,比如,FarFar和Perfect Fools與Great Works常一起合作,他們不介意找別家公司的人來見自己的客戶,提供專業意見。相互合作的公司不可能去偷別人的客戶,因為這是不可想像,破壞互信的行 為。而瑞典的廣告公司不時會「交換人員」,當某人在Perfect Fools工作一段時間,想要看看其他的環境,Tony會將他介紹到其他公司,甚至到客戶端去。這樣的做法也有助建立整個正面的氛圍,更促進合作的效果。 此外,瑞典很多公司採用績效制的收費制度,這一方面讓風險不是只有在客戶方面,而一旦某件方案成功,客戶賺到大錢,廣告公司也可以分到合理的回饋。 2008年度獲得坎城媒體廣告大獎的AMF退休年金方案,就是這樣一個案例。(見說明)這個本來是以得獎為思考做出的方案,讓客戶竟然靠做廣告就有近一千 萬台幣進帳,廣告公司也分到一定的比例。

創意、技術與權力的美妙三角關係

Perfect Fools的哲學中,與團體絕對勝過個人的楊特法則巧妙對應的,是創意所有權的概念。如前所述,Perfect Fools喜歡開大會。而大會中,任何人,不管他的職位或專業技巧,只要顯示出他對這計畫有“burning desire”(請注意“burning“這個形容詞:不只要有興趣,還必須有灼熱的熱情。)就委派給這個人負責。Tony說,他們目前進行中的一個案 子,就是當初開會時,實習生有灼熱的熱情,並想出好主意。他們當場就雇用他,給他薪水,並且委派他領導這個案子。Tony說,沒有理由實習生不能當專案的 領導者,重要的是「灼熱的熱情」。而誰想出的原始想法,就擁有這想法的所有權,當方案成功時,這個創意的擁有者也會分到公司在方案上獲利的10%。 Tony說,他也當過員工,知道員工的感受跟老闆不同,而他相信只有給很好的理由,才能鼓勵員工多做付出。

視覺化與原型

聽到這,不免令人疑惑,熱情很好,但可以保證創意執行的成功嗎?在座的創意總監立即提出疑問:在Perfect Fools會不會發生,有很好的創意,但是執行卻無法表現創意的狀況?如何避免這種狀況?Tony的答覆是,當然!Perfect Fools曾經有在上檔前三天,說:我們沒辦法讓這種東西出去。把大家全部找來!然後在這三天內全部重新執行的例子。不過,在實際實行上,每個案子中一定 有三種角色:創意、技術、權力。而通常最能想出新鮮點子的,都正好不是最有權力的人。作為公司的經營者,也就是全公司最有權力的人,Tony或是創意總監 的角色,是指派有技巧的人去協助有創意的人,並且確保方案成功執行到最後。此外,並不是說由誰來領導某個方案,這個方案就丟給那個人,其他人都不管。 Perfect Fools鼓勵執行過程中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意見。他們會希望創作過程中比如將螢幕畫面貼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而所有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貼在畫面上,建 議執行團隊改進方案。此外,Perfect Fools不管是對內的創作過程,或是對外與客戶溝通上,鼓勵大量利用視覺化與原型來溝通。另外還值得一提的一點是,Perfect Fools鼓勵客戶全程深入參與,讓客戶可以把Perfect Fools當作自己家裡久坐,Tony說,「跟客戶約開會不要只約小時,要約一整天!」

媒體不只是買和賣

Tony提出對於數位廣告的思考是:不可能再由頻道的角度劃分廣告工作了。他出示一張列表,上面由數位看板到手持裝置,至少有上百個甚至「百萬個」與消費 者接觸的頻道,也就是說,無法再以頻道來思考廣告,數位是科技,而不是頻道。而傳統廣告的作業方式,特別是由媒體公司用大量集中購買,推銷給客戶,客戶再 去找廣告公司填滿檔期的廣告作業,已經不合時宜。Tony呼籲在場的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思考,不要再先買媒體,而是應該先想好解決方案,才去做媒體購買。 「媒體不應該只是買賣而已!」創新的廣告公司或媒體要買的,是把最新的科技產品買到公司裡,讓公司裡的人使用,因為,不使用,就無法了解新科技到底是什 麼。創意營現場,來自香港的創意總監詢問Tony,廣告公司現在到底要進用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只靠跟外部專家合作嗎?Tony表示,每則廣告的技術一再精練的時代,以經過去了。數位廣告雖然仍然看重技術或手藝(craftsmanship)的展現,但是更重要的是「手要弄髒」。對新科技與所帶來的經驗要有一定的掌握。
作品介紹:
2008年坎城媒體廣告大獎:
AMF退休年金方案

2007年的坎城,Perfect Fool與合作夥伴的作品共獲得12項入圍,可是竟然一個獎都沒得。Tony跟一位朋友在藉酒澆愁,大醉下,一項一項歸納得獎作品的規則,結論出:(1)明年想得獎要做手機應用,因為當年的手機應用廣告都很爛。(2)他們 的作品要以「人」為中心。也就是,以消費者自己為中心。這兩人把自己公司所有的客戶全部條列,看看有哪個客戶有什麼發展的機會。後來就產生了AMF退休年金的這件作品。

在 瑞典,所有年輕人都要在20多歲時做出決定,將要把自己的國民年金帳戶交由哪家公司處理。這個20多歲時做出的選擇,會影響70歲時的生活。但是20多歲 的人很少會想要理睬70歲時後的事。於是,概念便是:如何讓20歲的人想到70歲時的自己?執行創意便是:讓他們能看到自己70歲時可能的樣子。消 費者可以上傳自己的相片,經過資料庫比對後,送回一張模擬相片,讓使用者能看到自己70歲時可能的樣子。這項服務是收費的,每位使用者要付約台幣20元使 用服務,結果有50萬人使用服務。客戶不但沒花錢做廣告,還因為做廣告而賺錢,Perfect Fools也跟客戶分享這些錢的固定比率。這也是這件作品獲得媒體廣告大獎的原因。至於這件作品為何沒有在同年度的坎城鈦獅創新獎獲獎?Tony說,他們 忘了報名。

小魚廣告網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日本新創網站大賞Wish 2010,社群、Twitter、App當道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by :::陽光馬戲團:::

 

FOX 5 AUGUST 2010 59 次閱讀 VIEW COMMENTS

2010-8-5 下午 10-37-41

Wish 2010 是一個日本新創網站的發表大會,說穿了,就是我們熟知的Demo Show日本版,其主辦單位是日本的網路廣告行銷公司Agile Media Network,透過這樣的廣告行銷公司來舉辦,再加上在Wish 2010官網右側所列的諸日本科技媒體,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相當盛大的網路界盛事。(實際上今年台灣的Demo展就默默的展完了,讓我有點驚奇:P)

網友們將可以從32組隊伍中投票選出可以上台演說的新創網站隊伍,另外有10組的保障名額可以上台展示他們的創新服務。

總計42隊的名單中,您可以看到日本現在最夯的字眼就是『社群』,而最熱門的服務就當屬微網誌『Twitter』,有1/3以上的服務都跟Twitter有關,(Facebook由於在日本被而其他社群服務給擋住了…)熱門的關鍵字還有LBS服務、電子書平台、iPhone/iPad App等等服務;以下是透過Asiajin的英文翻譯所對照各服務的簡介,茲分享給大家,也許我們可能在Plurk或圈圈(?)上,會有更多有趣的衍生服務也說不定。

10組保障名單

  1. AQUSH,社群借貸服務
  2. garaponTV,手機上的搖控器應用程式
  3. Decomoji,網站用的特殊字體工具
  4. Cacoo,線上繪圖工具
  5. Cerevo,特色在專門上傳到社群網站的相機製造商
  6. Loctouch,iPhone上的LBS服務,由NHN Japan開發
  7. Lifepalette,健康/醫療專屬社群網站
  8. Orihime,個人設計電腦包/袋的線上商店
  9. Puboo,電子書的線上發表平台 (這發音聽起來跟日前台灣發表的電子書平台Pubu很像)
  10. Calil,讓使用者可以搜尋全日本公共圖書館藏書狀況的網站

32組候選名單 (這邊真的滿地跟Twitter有關)

  1. TwiTraq,Twitter使用者習慣分析工具
  2. Togetter,Twitter內容聚合網站
  3. Q&A Now,以Twitter為基礎的知識+(QA)服務
  4. Talknote,沒有註冊所以看不到,看起來跟微網誌有關
  5. MANGAROO,動漫社群網站
  6. Tsuduketer,另一個Twitter內容聚合網站
  7. Povie,幫影片加上可愛的動畫效果
  8. Tabereko,一個統合實體美食雜誌,並針對iPhone介面優化的App
  9. Conyac,社群翻譯網站
  10. Multi-Color Video Search,影片搜尋網站
  11. MobileApps,手機內容管理服務,想像你現在是為網站上稿,它是為手機網站上稿。
  12. AM6 Station,專屬iPad的內容聚合應用程式
  13. TweetGirls,以Twitter為內容基礎,針對女性所推出的線上雜誌,預計九月推出。
  14. Sapota,有點像是43things的概念,但這次透過Twitter,寫下自己的計劃,比如說減肥、學習計劃,讓你的朋友為你集氣或監督
  15. Histy,一種以年表時間軸為基礎的社群網路服務,你可以在上頭比較阪本龍馬與篤姬的年代關係
  16. Asiajin ,一個專門以英文向日本海外介紹日本科技網路趨勢的部落格
  17. TwitNovels,一個透過Twitter,寫群眾小說的社群
  18. iUniv,視訊學習社群平台
  19. mindia,以社群為核心的類百科平台
  20. feedpath Calender,針對企業所推出的行事曆服務
  21. ASP-MART,一個尚未推出應用軟體服務供應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平台
  22. koukouTV,一個可以針對不同平台與裝置播放的相片儲存裝置
  23. TokyoGirls,擴增實境的社群指南,尚未推出,不過這個名字跟解釋實在是很令人期待(?)
  24. hornet,一個社群媒體經營/口碑管理工具平台
  25. Kioku Hakkasouchi ,一個生活紀錄平台(聽起來會是個Twitter Clone?)
  26. ramblin,一個結合Twitter與LBS服務的iPhone應用程式 (三個熱門關鍵字都包了…)
  27. Yomu Memo,一個透過Twitter,用來快速紀錄書籍閱讀筆記的服務
  28. Price map for Apple,針對iPad提供的Apple商品比價應用程式
  29. Tweetmile,以Twitter為基礎的網賺/行銷工具
  30. SEIHA,一個LBS服務,他們最近在辦一個衝日本古城堡團的活動,看起來蠻有趣的
  31. zenback,提供部落格Widget的服務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網路社群媒體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浩騰媒體 提供

2010/5/11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前言

在WEB 2.0時代的帶動下,社群媒體成為了近年的熱門詞彙。社群媒體是一個由使用者產生內容的平台和工具,人們運用社群媒體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也可供廣告行銷與公共關係操作之用,它能夠以文本、圖像、音樂和視頻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呈現。

不同於傳統媒體多半已有既定多年的運作模式,社群媒體主要具備四大特性,分別為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多對多的溝通形式、容易接近使用,以及其內容多半為使用者生產。社群媒體的應用現今已極度廣泛,幾乎每一位網路使用者都會接觸並且使用。部落格、社群網站、論壇、影音分享網站,都是普遍的社群媒體應用,儼然成為今日網路應用服務的主流。

我們將透過這份報告,加深大家對網路社群媒體的了解,讓大家能夠依各自的需求〈無論是商業行銷或人脈經營〉徹底發揮網路社群媒體的作用。

普遍的社群媒體

網路社群媒體類別眾多,從最普遍的部落格、社群網站、討論區,到由使用者提供內容的百科全書網站 - 維基百科,還有文書處理網站,都是一個個漸漸延伸出來的社群媒體類別。以下是四種最普遍的社群媒體總體表現前五名的網站及其簡介:

1. 部落格 - 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圖片或影片的網站

資料來源: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創始於1999年的無名小站,至今人氣依舊不減,瀏覽率遠超越其他部落格。尤其是它的網路相簿功能,更是受網路使用者的歡迎,從一開始爆紅的正妹相簿,後來還推出了型男相簿!對於瀏覽率僅次於無名小站的 Yahoo!奇摩部落格,網路使用者則是較會使用它的網誌功能。

2. 社群網站 - 利用人群之間的相關性、相似性,所打造出來的網站

資料來源: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去年2月份總體表現還排列在第102名的 「facebook」, 今年2月份已直線上升到了第2名,足足往上爬了一百個名次。在子網域的排名上,facebook 遊戲平台網站從去年9月份開始到目前為止,都持續高於facebook微網誌的排名,由此可見,facebook的迅速竄紅和持續的支持率,都是拜它所提供的遊戲平台所賜。另外,相當值得關注的社群網站還有「噗浪」,2008年才首度上線,至今在台灣社群網站界的吸引力已僅次於facebook。

3. 論壇網站 - 通常簡稱為論壇,又稱討論區或討論版等等,是一種提供在線討論的程序,或由這些程序建立的以在線討論為主的網站

資料來源: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在這電玩盛行的世代,身為台灣ACG界(動畫、漫畫、電玩)最著名的資訊網站,巴哈姆特的討論區自然成了論壇網站總體表現的第一名。Mobile01是專門討論3C資訊的論壇網站,於2006年4月12日創下了單日瀏覽人次高達四十五萬人的記錄。

4. 線上影音 - -隨著網路頻寬越來越大及影音串流技術的提升,帶動了網友在線上觀看影片的風潮。線上影音網站不僅為提供網友分享自製影片的平台,也成為觀賞電視影集、廣告、音樂影片、電影預告片等等的工具。

資料來源: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youtube 除了穩坐影音網站排行之首以外,也是子網域前十名的常客(觀去年2月至今年2月的每月總體表現排行,youtube均維持在前十名內),但也因大部分使用者都會分享有版權的內容 (電影、影集、電視節目、音樂),導致該網站常引發侵權的爭議,但或許也因為它內容較豐富、許多影音也都是台灣網站上所沒有或無法免費取得的,所以除了youtube以外,另外兩個前五名的類似影音分享網站,「土豆网」和「优酷网」也相當受歡迎。

使用者行為透視

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於今年2月份針對網路使用者所做的調查, 在他們於2月份所瀏覽過的前十名網站裡,就有四個名次屬網路社群媒體 (部落格、網路拍賣、社交網站、線上影音網站)。

而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於今年3月份針對選擇今年增加瀏覽各種類型網站的受訪者當中,以增加瀏覽「社交網站」(18.2%)的比例最高,其次為「入口網站」(17.5%),「網路拍賣」(14.8%)則排名第三。增加「社交網站」瀏覽的受訪者當中,以25-29歲比例最高。

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於去年 (2009年)9月所做的網路測量研究就能發現,大家對網路社群媒體的使用率已逐漸攀升,社群類別網站黏度也高於入口網站,雖然社群網站在到達率指標上屈居第二,但從網友上網時間的比例來觀察,可發現網友在 9月份連結至社群網站的時間佔了總上網時間的32.3%,高於入口網站的27.3%。

換而言之,網友平均一個月花在社群網站上505分鐘,而停留在入口網站僅386.6分鐘,足足較入口網站多了118.4分鐘,可見對於網友來說,社群網站更吸引人!

另外觀察網友在最近很火紅的Facebook使用行為上,發現網友使用Facebook的平均使用時間高達439.5分鐘,平均下來,每天約黏在Facebook上面14.65分鐘,已佔了使用社群網站時間的56.6%。

而根據去年(2009年)12月的研究發現,有超過九成的受訪者有經營或瀏覽他人的部落格,其中有超過四成(44.3%)的受訪者表示本身有在經營個人的部落格,也有將近五成(49.2%)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經營個人的部落格,但會去瀏覽他人的部落格。

經由交叉分析發現

「有經營個人部落格」的受訪者中,以女性、29歲以下或學生的傾向較高。

「沒有經營但會去瀏覽他人部落格」的受訪者中,則是以40歲以上或有固定工作者的比例較高。

「沒有經營也不會去瀏覽他人部落格」則以男性或有固定工作者的受訪者比例較多。

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表示會經營部落格的原因為「發表文章/作品/影音/照片」(43.5%)、「抒發自己的內心壓力或情緒」(41.0%)以及「分享生活週遭發生的感受/心得」(40.2%),而也有三成五的受訪者表示會經營部落格的原因為「個人日記/成長記錄」(35.4%)與「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及感受」(35.1%)。

-原因為「發表文章/作品/影音/照片」的受訪者以19歲以下的比例較高。

-原因為「抒發自己的內心壓力或情緒」則是以24歲以下或學生的傾向較高。

-原因為「分享生活週遭發生的感受/心得」以20-24歲的受訪者比例較多。

部落格的功能越來越多樣化,因此,調查發現受訪者中較常使用部落格的功能「使用其他網站活動的串聯貼紙」(39.8%)的比例最高,其次為「使用自訂欄位附加工具(Widget) 」(33.3%),第三則是 「申請部落格廣告」(27.5%)。

較常使用部落格的功能為

「使用其他網站活動的串聯貼紙」以35-39歲的受訪者比例較高。

「使用自訂欄位附加工具(Widget) 」的受訪者以19歲以下或學生的傾向較高。

「申請部落格廣告」以19歲以下的受訪者傾向較高。

調查發現,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較常使用的部落格以「無名小站」(44.4%)的比例較高,其次為兩成五的受訪者表示主要經營的部落格為「Yahoo!奇摩部落格」(25.0%),接著則是不到一成的受訪者表示主要使用的部落格為「PIXNET痞克邦」(4.3%)或「yam天空部落」(4.1%)。

-使用部落格為「無名小站」以24歲以下或學生的受訪者比例較高,且原因為網友數多與朋友都在用,希望增加的功能有相簿與影音檔容量加大、開放更多CSS程式語法、線上部落格小遊戲、線上聊天室功能以及非VIP會員也可使用音樂播放功能。

-使用「Yahoo!奇摩部落格」的受訪者以30歲以上或有固定工作者的傾向較高,希望增加的是有誰來我家功能。

-使用「PIXNET痞克邦」以25-34歲的受訪者傾向較高,原因為上傳檔案種類有彈性以及經常舉辦有趣的會員活動。

-使用「yam天空部落」以有固定工作者的受訪者比例較高。

社群媒體行銷

近年來社群媒體爆紅,功能也隨著用戶的需求和為了吸引或留住用戶而日益增新,雖然各國較受歡迎的社群媒體還是有些許差異,但只要是當紅的社群媒體,都能吸引幾萬到幾百萬使用者在線,一群又一群因個人的某種偏好、隨時相連的龐大消費族群,使得社群媒體成了現代許多品牌用來做口碑行銷的利器。

以下是幾個品牌運用當紅社群媒體行銷的範例:

快加入社群媒體行銷的行列吧!

社群媒體在亞太市場行銷上已具影響力,據某資深媒體人指出,亞太國家的網路使用者對內容創作的喜好,遠甚美國,像是在部落格寫文章、自拍影音。另外,人們在消費前會先上網收集資訊,特別是在旅遊、美容保養品、3C產品等消費時,而有半數的人則是會在消費之後上網分享心得或意見。以下是資深媒體人對於經營社群媒體的幾個關鍵思維:

社群媒體新動向:

橘子下季將推facebook遊戲

橘子看好facebook臉書遊戲平台商機,預定第2季推嵌入facebook遊戲《便利商店》,期望帶動今年營收和獲利都能同步成長。 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表示,《便利商店》將率先在4月上市,是集團首款嵌入facebook的遊戲,由於《便利商店》在1999年推單機版後曾在亞洲銷售逾120萬套,也是遊戲橘子當年第1代自製遊戲且躍升國際市場的代表作品,這次將透過facebook吸引更多玩家。蘋果日報於2010/03/10報導

微網誌 戰火更熾烈

微型網誌大戰的戰火愈燒愈烈了!Google日前推新的微網誌服務B uzz,不但能在Android手機使用,且結合GPS、Google地圖,顯示使用者發文地點。微軟也不甘示弱,旋即宣布新增「foursquare map」應用程式,整合Bing搜尋、地圖及推特、噗浪等社交服務,更同時支援蘋果iPhone、黑莓機、Android等機種。

微網誌當紅,台灣兩大社群媒體無名小站和痞客邦亦不敢小覷,皆在自家部落格中推出微網誌服務「嘀咕」和「Murmur」。無名指出,曾使用「嘀咕」的會員逾三成;今年初才上線的痞客邦「Murmur」,目前使用者已達四十萬,也能和噗浪、臉書(Facebook)同步發文。中國時報於 2010/04/12報導

Twitter推出廣告新平台Promoted Tweets

Twitter在官方部落格中宣佈,將推出網站廣告新平台Promoted Tweets,允許廣告商在Twitter搜尋頁面上付費刊登廣告。Twitter表示,企業用戶可以購買特定的關鍵字,網友對該關鍵字進行搜尋時將顯示廣告,包括索尼、星巴克和美國維珍航空等公司,都已加入此廣告平台。出自華爾街日報、騰訊網 於2010/04/14發表

社群媒體影響力:

目前已經有許多因社群媒體的影響力而造就行銷成功的案例,美國一個從電玩遊戲公司辭職的男子Matt Harding,在2005年時將在前兩年於各地旅遊跳個不停的影片po上個人網站,在網友大量傳閱下,先是獲得Stride口香糖贊助機票做成影片放在youtube上,接著再獲Visa信用卡青睞並拍成廣告;

美國一部獨立電影「靈動:鬼影實錄」(Paranormal Activity),以 $15000元美金製作而成,透過社群網站的口耳相傳後,全美累積票房迄今已破一億美金,成為影史上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影片。

在台灣,近年來有許多作家,一開使都只是在部落格張貼自己的文字或圖畫作品,在吸引了大量讀者、粉絲而爆紅後,才得到出版社青睞並獲得出書的機會,這些著名的網路寫手成功轉型成作家的有:九把刀、橘子、女王、彎彎,等等。

結論

網路世界的變化快速,各種新科技隨著網路世代的需求不斷推陳出新,網路上的各個社群媒體也相繼增加各種更能吸引並鞏固用戶的功能。現在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使用社群媒體工具,將自己想傳達的訊息傳遞給網路上的朋友,甚至只是有共同興趣的陌生人,進而延展對話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表示任何一個人或團體都可以隨時表達自己的聲音與關心的議題,而世界各地也能很快地接受到這些訊息,傳達的訊息越多就會引起越多的對話、產生越多的共鳴和理解。在網路社群媒體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的趨勢下,已吸引了相當多廣告主透入社群媒體行銷的行列,但如何運用這個管道達到最有效的行銷目地,就看各位廣告主如何有效地透過社群媒體吸引並經營他們的顧客群了。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