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Instagram的爆紅談網際網路「去Web化」的發展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上星期Inside 已經介紹過近來相當火紅的行動相片社群服務 Instagram (詳見 Instagram:上線不到十天瞬間爆紅的行動相片社群服務 一文),以筆者實際使用的經驗,短短一週內我在Instagram裡便累積了近170人的follower,速度相當快(以與我使用Foursquare與Gowalla的經驗相比)。

但也由這迅速的“朋友“累積過程裡,我領悟到一個法則「無有之有,是謂大有」。這也是網際網路發展趨向朝“開放“的方向前進必然有的結果。

在2010年8月號Wired雜誌裡有篇文章「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由網路流量的數據中分析出瀏覽「WEB」(網頁)的流量逐漸降低,而線上影音則由流量看出為成長中的內容。

(圖片引用自Wired)

文中並且預言Apps將會取代Browser,成為使用網際網路的主要工具。當然這一切都有跡可循,「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文中也做了相當精闢而前瞻性的論述分析。不代表WEB真的會就此消失,只是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改變了,而Instagram 的服務模式正可以用來說明為何「WEB將死,APP將立」。

在iPhone上使用過Instagra的朋友就知道,從申請帳號、編輯個人資料、拍照、為照片做影像處理、上傳照片、找朋友、邀請朋友、瀏覽自己或朋友所上傳的照片、在朋友上傳的照片下留言或按“讚“、分享照片給其他社群(如Facebook, Twitter, Flickr)的朋友…,其中沒有一個動作需要開啟網頁(WEB),完全可以在APP內完成。就像我一位朋友週末閒臥在床上,一邊用 Instagram 替之前拍的照片做影像處理一邊上傳,不知不覺就消磨了一個下午(而我之所以會知道,是因為整個下午我都不斷的看到他逐張上傳的照片)。假如越來越多APP可以做到像Instagram使用上這麼隨身、簡單而流暢,的確將來需要開啟網頁的機率只會越來越低。

但是,仔細探究 Instagram 為何可以提供這樣方便的使用經驗,就會發現它是善用「借的哲學」–

  • 向Twitter, Facebook等“借“關係(所以我的Instagram朋友幾乎都是推友)
  • 向Flickr“借“網路相簿社群(雖然Instagram也有單一相片頁,但畢竟Flickr是更多攝影迷群聚的照片社群平台)
  • 向Twitter, Facebook“借“動態傳播管道(這也是Instagram可以發展如此之快的原因)

所以,若無既有的Facebook, Twitter, Flickr等網路平台服務,Instagram也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而Instagram的火紅,也替上述平台添了些新的動態與互動。

無論是“借“或“被借“,都是透過Open API打破既有的「佔有」概念–別人“有“的我可以借用,我“有“的在借給別人的同時,也會迴向成為挹注回自身的資源,而這就是我所領悟到的「無有之有,是謂大有」。

上述所言,簡單的歸納為幾點—

1.單一且封閉的網站將會越來越難在未來存活茁壯,延伸至行動領域或是與社交平台串連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2.未來的網路發展,會由「網站」而演進為「網路生態圈」,透過Open API連結、流動、循環。
3.新時代的網路經營哲學一字記之曰“借“,不管是借用,或是被借。

接下來筆者會嘗試用更多的實際案例探討「網路生態圈」的發展,也歡迎Inside的讀友先進們多指教分享您已經見到的案例。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