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 與「後 PC」時代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Posted: 29 Nov 2010 08:28 AM PST

如果說今年來 iPad 帶起的平板潮和近 3 年內由 Android 和 iPhone 領軍的智慧手機普及,背後代表了什麼,那就是「後 PC」時代 (Post-PC Era) 正在到來。這是怎樣的一個新世界?對於網路業會有什麼影響?有什麼新契機?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點小歷史
PC 的使用經驗大約是在 25 年前,也就是當 Windows 和 Macintosh 等視窗作業系統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就被定下來了。

1984 Macintosh Desktop
PC 的使用者必須要先開機、登入電腦,接著從桌面上瀏覽資料夾,找到想要使用的程式或是檔案,double-click 之後開始使用。這樣的經驗很多時候沒有效率,開機總是太慢、不然就是筆電快沒電了,檔案常常找不到、或是在另一台電腦上。萬一在外面用別人的電腦,那就渾身不自在,因為要用的程式、設定,通通跟自己習慣的不一樣。大家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為什麼使用「電腦」必須是這麼麻煩的事情?為什麼它不能像看電視一樣簡單?
從網路到雲端
這些事情,逐漸在近年來被改善。網路的出現不僅讓檔案的交換變得簡單,更讓程式 (Apps) 的運作也開始搬上了雲端 — 所謂的 “Web Apps”。筆電越做越輕薄、電池越來越長效。Windows 7 和 Mac OS 10 開始,使用者介面也努力朝簡化著手。
但 PC 這個概念,終究是 25 年前的產物。所以任憑這個產業的研發天才們,絞盡了他們的腦汁,我們終究無法把 1/4 個世紀以來累積的包裹、束縛,全部在一夕之間拋到九霄雲外。
行動裝置
另一方面,90 年代末以來,行動電話開始逐漸加入了運算和網路的功能 — 所謂的「智慧手機」、「行動裝置」。行動電話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與 PC 不同,它們被賦予的任務非常簡單,就是取代家用電話。因此,行動電話從一開始就朝著方便攜帶、幾乎不當機、待機時間長、不關機、簡化的使用介面等方向發展。
所以,當行動電話變成了智慧手機、變成了平板電腦,它們承襲上面的這些特質,又加上現代化的多點觸碰、GPS、陀螺儀、加速感應等等功能,於是,這些裝置開始變成了人們偏愛的上網裝置。再加上應用程式的雲端化,於是過去 25 年來,PC 存在的理由,開始受到了撼動。
後 PC 時代來臨
這也就是為什麼微軟的首席軟體架構師、策動 Microsoft 過去 5 年來雲端化的瑞‧歐茲 (Ray Ozzie),日前憂心忡忡的發表了一篇「新時代的開端」(Dawn of a New Day) 論文,來提醒微軟的每個員工正視這個趨勢。如果說歐茲五年前的一篇「網路服務衝擊」(The Internet Service Disruption) 一文宣告了雲端時代的來臨,那在我看來,這次的「新時代」一文,敲響的則是 PC 的喪鐘。
在文章裡,他說:
… Many years ago when the PC first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mini and mainframe, the key facets of simplicity and broad approachability were key to its amazing success.  If there’s to be a next wave of industry reconfiguration – toward a world of internet-connected continuous services and appliance-like connected devices – it would likely arise again from those very same facets…
翻成中文大略是:
… 許多年前,當 PC 第一次取代了迷你和大型主機時,簡化和容易親近,是這場革命超級成功的主因。現在這個產業又將重新洗牌,朝著「永遠連網」、「家用電器似的」裝置前進,簡化和容易親近,又將成為最重要的決勝關鍵…
Web 3.0 與後 PC 時代
也就是說,當網路應用開始進入到 Web 3.0 時代的同時,上網裝置也要開始進入後 PC 時代。於是,現在的網路創業家,應該要想像使用者將透過智慧手機、透過平板電腦,來使用你的服務。不要搞錯,我們不是說 PC 將會消失,但它的重要性將會大大後退,它還會是一個重要的用戶端裝置,只是它的領導地位很快會被行動裝置所取代。分析師說這改變 (行動裝置成為第一名的上網裝置) 將在兩年內發生,而 iPad 上市以來的使用報告似乎也在附和這樣的預言。
所以,如果兩年內大浪就要衝來,如果連微軟都已經在積極整軍,準備面對這樣前所未有的大挑戰,那身為創業人的你,當然更不能不抓住這樣的改變,和背後隱含的機會。除了思考如何執行「先行動」的策略之外,你必須要徹底的研究 iPhone, Android, Chrome OS, WP 7 等每一個行動裝置平台,它們的有什麼特殊功能、生態圈的特色、第三方市集、生態圈的文化、商業模式、廣告… 等等等,因為在這些新場域上,巨人們和你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的,只要你能發揮你的靈活性,你就有機會戰勝龐大的對手。
我 10 歲就開始寫程式,12 歲就開始組裝自己的電腦,這些都是在 PC 這個平台上,因此說 PC 是陪著我長大的,也一點都不過分。所以,寫這篇文章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因為我所熟悉的世界,在未來的 3-5 年內,即將出現極大的改變。但各位創業家,請不要懷疑,後 PC 時代,已經在來臨。而當時代改變,就是破壞既有遊戲規則的好機會。所以,請你們好好、用力的抓住這個 25 年才發生一次的好時機,大家加油!
(Picture via comicmix)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如何提高alexa排名?(最新刷alexa排名提高大全)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新浪ViVi] [百度搜藏] [QQ书签]
[作者:佚名 | 点击数:4625 | 时间:2008-7-5]

不懂什么是alexa的朋友先去网站世界排名查询 http://alexa.wangyeba.com/查一下你自己的站。方法非常简单,输入自己的域名,然后点查询就可以查到自己的站在世界的排名了。

1. alexa排名是通过两个参数计算得出来的:一个是访问人数,在alexa官方上用reach(每百万人中有多少人曾经到达过这个站来表示,另一个参数是pv(平均每人浏览了这个站点的多少个页面),有一个基本的公式来计算排名 :排名=reach * pv * x ,这里x表示未知的算法或者参数; 所以只要能提高reach和pv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就能提高排名。
最原始的alexa作弊方法是不断的刷新页面,来提高pv,在访问站点的人数(reach)不增加的情况下,靠提高pv来提高排名,这个是以前作弊alexa的一个最基本办法,但这个办法现在基本失效了;
第二个作弊方法,就是提高reach ,就是去年比较流行的一个作弊方法:alexa互刷联盟;
第三种作弊办法,用病毒、肉鸡、流氓插件来刷排名;
第四种作弊方法,通过模拟数据直接发送到alexa数据库。
这几种方法中,估计最有效的就是第四种方法,但涉及的技术含量太高,要反编译alexa工具条,编程等,上网搜索一下,提供alexa排名服务的大都自称使用这种方法,而且收费高昂!而第三种方法则适合拥有大批肉鸡的站长。
现在alexa互刷联盟在网上随便一搜就一大把,而其中也包含了网页、插件、软件三种形式:
网页形式的用过azroo,googlecn,alexacn等,这些刷alexa排名的站效果都差不多,可以帮你刷到
100W左右,但是弊端就是虽然刚开始可以提高网站当日排名,长期刷就会导致当日排名被清空,表现在当
日排名为35-50万左右,不显示reach和PV的数据。
插件形式的用过无名工具栏,效果和网页形式的差不多。

2. alexa作弊有很多种,最厉害的是直接发包,最笨的是安装个alexa工具条自己刷。
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一种和最笨的方法差不多,唯一的差别是,不用自己刷新,通过程序来刷新。
大家知道,通过软件可以模拟打开ie,而且打开的这个ie也是可以通过软件关闭的,再一点,打开的这个ie我们还可以给他藏起来,这样,我们就打开了ie,但是从前台界面是看不到的。
这种方法有点笨,有点占用资源,但是,确是最保险的办法:因为是真正的打开浏览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认为作弊,同时,我们通过软件的编写,可以做到让它在后台执行。
这种方式是确实有效的,我通过flidder检测http请求,证实alexa工具条发送的数据包和正常打开没有任何区别(本来就是正常打开),我们通过间隔一定的时间打开,关闭ie,可以起到切实的刷新alexa效果。
当然,这种操作人少了没有太大的意思,因为ip太少了,只有人多了,大家互相刷才行。
基本每分钟可以打开4~12个网页(可以自己设置),每小时可以打开200~600左右,每天也有几千的刷新量,设想一下,如果有几百人这么刷,是很容易让每一个网站进入前5万位的。

3. Alexa作弊方法总结

网页恶意代码: 包括自动修改浏览用户的IE(包括默认首页,默认搜索设置等)等。

疯狂弹出页面外加自动刷新 如果你的机器中了某些网站上的毒,只要你打开浏览器,就会弹出四五个它的广告页面,然后一部分自动刷新,然后自动关闭。当你点击进入它内页的时候,同样会弹出四五个页面,其中几个快速刷新,然后自动关闭。

利用QQ病毒来短时间内快速宣传网站。记得一种来自国外的网络营销名词,叫病毒式营销,但是这种营销方法并不是利用病毒宣传,而是形容网站推广的速度象病毒一样扩散。比如免费信箱的推广。 不过,从去年开始,国内出现的真正的病毒营销,肯定让许多老外汗颜。

程序控制浏览用户自动下载安装ALEXA工具条。让浏览用户安装ALEXA工具条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自己网站的世界排名 (一个没有流量的网站,如果两个人用装有ALEXA工具条的浏览器每天流量这个网站一百次。此网站的世界排名可以在一个月内轻轻松松的进入前十万名)。

4. 尽量让你的单页浏览量多, 其实,让别人把自己网站的图片啊.软件啊,rar啊什么的让别人外链,Alexa也算上了你的网站,所以,有时候被 迅雷外链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可以大大的提升Alexa的排名哈,

    提高的方法还有一个, 就是靠网友了,把这个网页多多的加到一些什么"网络收藏" 例如:QQ书签啊等等,这样.Alexa也会有所变化的,,

    还有.提升Alexa的排名.不一定要注重"正规"! 有时候用一些软件刷刷也可。不过alexa的提高并不表示网站流量的提高,只是一个参考。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提高自己网站的流量。

    因为Alexa毕竟是老外的,他也不是那么的懂我们中国站长的习惯,所以,他根本不会像百度什么的,站就一定要正规,这也是可以通过这点来钻Alexa的,方法可能还有,也希望哪位朋友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和我们分享下!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由Instagram的爆紅談網際網路「去Web化」的發展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上星期Inside 已經介紹過近來相當火紅的行動相片社群服務 Instagram (詳見 Instagram:上線不到十天瞬間爆紅的行動相片社群服務 一文),以筆者實際使用的經驗,短短一週內我在Instagram裡便累積了近170人的follower,速度相當快(以與我使用Foursquare與Gowalla的經驗相比)。

但也由這迅速的“朋友“累積過程裡,我領悟到一個法則「無有之有,是謂大有」。這也是網際網路發展趨向朝“開放“的方向前進必然有的結果。

在2010年8月號Wired雜誌裡有篇文章「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由網路流量的數據中分析出瀏覽「WEB」(網頁)的流量逐漸降低,而線上影音則由流量看出為成長中的內容。

(圖片引用自Wired)

文中並且預言Apps將會取代Browser,成為使用網際網路的主要工具。當然這一切都有跡可循,「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文中也做了相當精闢而前瞻性的論述分析。不代表WEB真的會就此消失,只是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改變了,而Instagram 的服務模式正可以用來說明為何「WEB將死,APP將立」。

在iPhone上使用過Instagra的朋友就知道,從申請帳號、編輯個人資料、拍照、為照片做影像處理、上傳照片、找朋友、邀請朋友、瀏覽自己或朋友所上傳的照片、在朋友上傳的照片下留言或按“讚“、分享照片給其他社群(如Facebook, Twitter, Flickr)的朋友…,其中沒有一個動作需要開啟網頁(WEB),完全可以在APP內完成。就像我一位朋友週末閒臥在床上,一邊用 Instagram 替之前拍的照片做影像處理一邊上傳,不知不覺就消磨了一個下午(而我之所以會知道,是因為整個下午我都不斷的看到他逐張上傳的照片)。假如越來越多APP可以做到像Instagram使用上這麼隨身、簡單而流暢,的確將來需要開啟網頁的機率只會越來越低。

但是,仔細探究 Instagram 為何可以提供這樣方便的使用經驗,就會發現它是善用「借的哲學」–

  • 向Twitter, Facebook等“借“關係(所以我的Instagram朋友幾乎都是推友)
  • 向Flickr“借“網路相簿社群(雖然Instagram也有單一相片頁,但畢竟Flickr是更多攝影迷群聚的照片社群平台)
  • 向Twitter, Facebook“借“動態傳播管道(這也是Instagram可以發展如此之快的原因)

所以,若無既有的Facebook, Twitter, Flickr等網路平台服務,Instagram也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而Instagram的火紅,也替上述平台添了些新的動態與互動。

無論是“借“或“被借“,都是透過Open API打破既有的「佔有」概念–別人“有“的我可以借用,我“有“的在借給別人的同時,也會迴向成為挹注回自身的資源,而這就是我所領悟到的「無有之有,是謂大有」。

上述所言,簡單的歸納為幾點—

1.單一且封閉的網站將會越來越難在未來存活茁壯,延伸至行動領域或是與社交平台串連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2.未來的網路發展,會由「網站」而演進為「網路生態圈」,透過Open API連結、流動、循環。
3.新時代的網路經營哲學一字記之曰“借“,不管是借用,或是被借。

接下來筆者會嘗試用更多的實際案例探討「網路生態圈」的發展,也歡迎Inside的讀友先進們多指教分享您已經見到的案例。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社交瀏覽器 Rockmelt推出,將為網路社交生態掀起蝴蝶效應?

by :::陽光馬戲團:::

在瀏覽器之戰越演越烈,IE的市佔飽受威脅,Firefox與Chrome鏖戰難分的此際,又有新的player要加入這場戰局了。Netscape創辦人之一Marc Andreessen去年投資新創公司RockMelt,今年11/8 RockMelt正式發表了Rockmelt Browser,該款瀏覽器是繼Flock後另一款以「社交」為號召的瀏覽器,主打把使用者最常造訪的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等統統整合到瀏覽器上,號稱「把你的世界內建到瀏覽器中」(Your World Built into Your Browser)。

Rockmelt特別之處在於,使用者必須先擁有Facebook帳號才能使用,在RockMelt上登入Facebook後,瀏覽器左上方就會出現使用者在Facebook上的檔案照片,左列則為朋友清單,可在此直接貼文給朋友或交談。瀏覽器畫面右方是使用者最喜愛的網站清單, RockMelt會自動追蹤這些網站,並在網站有更新的時候主動提醒。另外RockMelt還有便利的分享鍵(Share),可讓使用者隨時更新狀態或分享有趣的東西。使用者的偏好全都由RockMelt儲存在雲端,轉移到其他電腦使用時只需登入即可取得既有設定。

目前RockMelt尚未正式上線,網友可以上Rockmelt首頁透過連結自己的Facebook帳號以取得邀請,之後會收到搶先使用測試版的通知。
同樣的思惟其實並不新鮮,台灣的使用者應該對今年初,幾大手機廠商紛紛在廣告中主打「手機也可以隨身輕鬆上Facebook」還記憶猶新,看來Facebook不只對智慧型手機的潛在使用者有號召力,Rockmelt也看好在瀏覽器的競爭中這會是個獨特利基。Marc Andreessen說:「這是我們重新打造瀏覽器的機會。如果我們早知道人們今日的網路使用偏好,我們會在Netscape做這樣的事」。而Yahoo!在年前就已經在美國的Yahoo!首頁左欄開放自訂希望呈現哪些Yahoo!服務、放上Facebook, Twitter以及讓使用者自己加上常造訪的網站入口。

RockMelt是否能藉網路社交的威力在瀏覽器的戰局攻下一城目前尚難以斷言,但是可以推測可能產生的一些影響:

  1. 瀏覽器的社交化程度會更深—透過工具列的改版、外掛,眾家瀏覽器都有可能提升為某種程度的「社交瀏覽器」
  2. Facebook生態圈更快形成—自從今年四月底Facebook推出社群外掛「讚(Like)」按鈕供網站套用之後,估計全球已經有數十萬網站都掛上了「讚(like)」,當然這速度不可謂之不快,但是如果當RockMelt甚至各大瀏覽器的「社交化」程度更深,那麼網友「看網站順便按讚」的行為將不再只是在那些有掛「讚」按鈕的網站進行,而是在瀏覽器就可以進行時,無形中就會讓Facebook與網站間的生態圈關係加速成形。
  3. 「社交超載」的可能—基於前兩項的影響,會不會反而導致另一種效應是每個Facebook的使用者暴露在種種不同的分享、動態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導致「社交超載」,進而忽略或關閉此類的動態,反而產生負向的影響。

到底RockMelt的推出只是影響瀏覽器的生態,還是會產生對網路社交互動的蝴蝶效應?讓我們拭目以待。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LBS行銷範例:街旁與大上海地區星巴克進行合作

by :::陽光馬戲團:::

之前曾經提過LBS街旁這個服務,曾經在美國Mobilize 2010 獲得前3名的榮譽,簡單的來說,他們就是一個大中華地區的Foursquare仿效者,目前街旁總計大約擁有15萬名使用者,在近一個多月裡新增了近5萬人,這聽起來速度還蠻快的。

之前他們已經在中國大陸與Nike或者HP等廠商進行了不少的行銷活動,這次,街旁與浙江、江蘇以及上海這3個地區的星巴克門市聯手進行「聖誕節活動」合作,總計有185間左右的星巴克加入此一活動,比照台灣總計大約230間左右的星巴克門市數量,其實已經是旗鼓相當。之前我們也曾經提及過,在美國Foursquare已經與星巴克進行過一次全國範圍的行銷活動,這次可以說是大陸地區的另種翻版。

這次整個活動為期45天,直到聖誕節的為止,主要仍舊是以簽到星巴克門市,獲得不同的虛擬徽章為主,參與活動的使用者還可以參與星巴克商品的抽獎,最大獎還可以獲得HTC的智慧型手機,

而活動期間,只要使用者選擇同步到現正中國大陸最火紅的微網誌服務「新浪微博」,就可以獲得像下面這樣的徽章,可以透過搜尋得知最新的結果,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看大約多久會有一名新使用者開始同步,特別的是,開通此一服務的乍看起來以女性居多。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頂尖公司都在喊:手機優先(Mobile First!),您呢?

by :::陽光馬戲團:::

Luke Wroblewski,他的部落格簡名為LukeW,是一位創業家,也是一名出色的設計師,致力於各數位匯流使用者經驗的整合;他之前曾經擔任過美國雅虎的架構設計總負責人,官拜副總(Chief Design Architect, VP),再更之前則是Ebay平台的首席使用者介面規劃師(Lead User Interface Designer)。

之前老查在「由Instagram的爆紅談網際網路的去Web化發展」一文中,就已經透過Instagram的例子揭櫫這個概念,而其後,越來越多手機上的純應用程式爆紅後,才慢慢長出傳統桌面的Web服務,更是慢慢深化這個論點。

Luke在這個月初進行了一次簡報,內容的標題就是「Mobile First !」,下面這是為這篇簡報他所下的註腳:

在過去,許多的網路團隊都是以傳統桌面上網設計為主,如果剛好有移動裝置(主要是手機),也大多是移植桌面上網設計,優先度大多高於手機體驗;而這也一直都是大家一致的想法,在手機上瀏覽網頁是很痛苦的,電信商控制了網站以及裝置,而手機網路的速度使得這一切變得更糟。

但這一切在近年有了戲劇化的轉變,桌面上網設計的優先度已經慢慢下降,手機優先的設計理念不僅開展了一個新的成長機會,也同時代表一種全新的網站/應用程式的使用者體驗。

在這份簡報裡,Luke Wroblewski以三個原因來解釋為什麼手機必需優先:

  • 手機正在進行一次爆炸性成長
  • 手機逼迫你專注
  • 手機開展更多潛能

以下將利用他的簡報,進行一些關鍵性的思想介紹,您可以在這裡找到原始的 PDF簡報檔、簡報的音訊檔以及Youtube影片檔。

1. 請開始思考,以手機為優先的網路產品(甚至是沒有準備規劃手機版服務)

2. Google 的程式設計師正以「手機應用程式優先」的概念工作。

3. Facebook開始在自己產品思考「手機優先,桌面次之」的概念。

4. Adobe認為,我們真的需要現在轉換去思考「打造手機(服務)優先」,這或許是一個較PC革命還大的轉變。

5. 手機優先的3大原因:成長 = 機會 ; 限制 = 專注 ; 潛力 = 創新 。

6. 這個圖其實Inside的諸位應該都有看過,只是Luke重新畫了一下,源來自於摩根史坦利的數據,旨在說明未來行動上網潛力是爆炸的。

7. 以AT&T的手機數據流量來看,在3年內成長了50倍。

8. 占全體使用者4%的iPhone yelp App使用者,占據了27%的搜尋量。(而且他們急徵iPhone開發者找到台灣來了:P)

9. 減法的重要,專心在核心功能上。根據iPhone介面指南:「在iPhone應用程式裡,主要的功能應該要被立刻顯示,最小化使用者必需選擇操作的數量」。

10. 把你的網站內化、簡化成適合手機的樣貌。

11. iPad介面設計指南:請不要將你因為iPhone限制而減少的功能,把他全部做回iPad上。

12. 不要輕視讀取速度所造成的流量與業績損傷,所有龍頭網站都已經証實這點。

看到這,您就可以知道這份簡報檔有多麼精彩,而實際上LukeW在這份簡報裡,針對更多的手機裝置設計以及許多細節,進行了許多深入的討論,不論您是否都準備好迎接手機上網世代的來臨,這份報告的許多數據以及說明,都會讓您覺得十分實用,推薦給您閱讀。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by :::陽光馬戲團:::

•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 2010/3/30 下午 06:42:05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今(30)日公布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截至2010年2月12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約有1,622萬,共計有16,217,009人曾上網(整體人口0-100歲),比去年(2009)1,582萬人,增加約40萬人;12歲以上之曾經上網人口有14,669,915人,曾經上網比例為72.56%,比去年(2009)增加了1.61個百分點,其中曾經使用寬頻網路人數為13,590,123人,寛頻使用普及率為67.21%,比去年(2009)增加0.74個百分點。
就個人上網率部分來看,台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率為72.56%。在性別上,有些微差距,男性74.16%;女性70.93%;12至34歲民眾曾經上網比例在九成五以上,而55歲以上民眾上網比例也有些微成長,達二成五(25.39%);在個人曾經使用寬頻網路方面,台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有67.21%使用寛頻上網。年齡在「15-19歲」(93.92%)、「20-24歲」(95.11%)、「25-34歲」(91.35%)寬頻使用比例高達九成以上,而「55歲以上」者寬頻使用的比例依然敬陪末座(21.61%),但每五人亦有一人曾經上網。台灣各地區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比例則以台北市最高(82.40%),其次依序為高雄市(78.44%);再其次為北部地區(不含台北市76.93%),而以東部地區比例最低(64.13%);個人曾經寬頻使用則以台北市寬頻使用比例最高(76.74%),其次為高雄市(73.61%),再其次分別為北部地區(不含台北市)(71.60%)、中部地區(64.23%),而南部地區(不含高雄市)(58.26%)與東部地區(55.72%)之寬頻使用比例最低。
在所有寬頻網路使用者(個人)中,最常上網的地點以「家中」為最多;其次為「工作場所」;平日平均一天使用寬頻時數以「2小時以上,未滿3小時」為最多,占18.32%,整體而言,合計平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未滿4小時」已占59.92%,幾近六成;假日平均一天使用寬頻數也是以「2小時以上,未滿3小時」為最多,占15.02%,整體而言,合計假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未滿4小時」已占49.75%,幾近五成。最常使用之寬頻上網功能依序是「搜尋資訊」(52.70%)、「看新聞氣象」(31.39%)、再其次是「瀏覽資訊、網頁」(28.09%)。最常使用寬頻上網的網站類型以「入口網站類」(56.24%)為最多,其次為「新聞媒體」(23.78%),再其次為「購物網站」(22.72%)。
就家戶上網方面來看,台灣地區近七成七的家庭(戶數為5,854,133)可以上網,近六成九家庭(戶數為5,252,820)已使用寬頻;以居住地區來看,以台北市之家庭寬頻使用比例最高,為83.62%,其次依序為高雄市(78.43%);再其次為北部地區(不含台北市71.21%),而以東部地區比例最低(52.56%)。台灣地區家中連網方式主要為寬頻(89.73%)、撥接 (2.53%),不清楚/不知道(7.13%)。在使用寬頻上網為主的家戶中,以ADSL連結上網的比例最高(68.72%),其次是社區網路(13.70%),Cable Modem(8.98%);值得注意的是,社區網路連結比去年(2009)增加6.26百分點。在攸關民眾切身權益的寬頻網路費用方面,每月上網費用以「751~900元」及「901~1,000元」為最多,各占15.35%及13.35%。整體而言,其每月上網費用在500元以下占13.79%,1,000元以下已占56.48%。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費用達1,001元以上占18.25%。
就網路服務分析方面來看,有近五成或以上民眾曾使用過網路空間、網路影音娛樂、網路購物、線上遊戲或網路社群之網路服務,顯示民眾對多數網路服務已有一定之依賴程度;相對地,民眾對網路金融、網路電話及線上學習與遠距教學服務使用比例則較低。
[網路社群服務部分]
在台灣地區12歲以上且曾經有上網的民眾中,有使用過網路社群服務的比例為48.88%,34歲以下的各年齡層是為網路社群的主要使用族群,有使用過網路社群服務之比例介於63.45%至75.33%之間,其中以20-24歲使用者比例(75.33%)最高。在有使用網路社群服務之受訪者中,「因為朋友在使用,所以跟著使用」(35.71%)之原因最多,其次為「即時分享,抒發心情」(16.66%)、「打發時間」(15.80%)及休閒娛樂(15.51%)。平均每天使用網路社群服務之時間,則以「半小時以上,未滿1小時」為最多,為23.91%。
[線上遊戲部分]
在台灣地區12歲以上且曾經有上網的受訪者中,有玩過線上遊戲之比例為50.28%,34歲以下的各年齡層是為線上遊戲的主要使用族群,34歲以下各年齡層有玩過線上遊戲之比例介於57.77%至90.91%之間,其中以12-19歲使用者比例(83.08%-90.91%)最高。玩線上遊戲之原因,以「打發時間」(56.43%)最多,其次為「休閒娛樂」(19.66%),再其次為「增進同學與朋友的感情」(16.48%)。線上遊戲類型以玩「角色扮演」類型之比例最高,為31.44%;其次為「益智類」,比例為21.10%;再其次為「動作類(含格鬥)」類型之遊戲,比例為12.40%。平均每天玩線上遊戲之時間,以「1小時以上,未滿2小時」為最多,為22.55%。
[網路購物服務部分]
在台灣地區12歲以上且曾經有上網受訪者中,有網路購物經驗之比例為57.41%;20~44歲有網路購物經驗之比例為最高,介於66.07%至76.92%之間,女性有網路購物經驗之比例(61.65%)高於男性的比例(53.43%)。使用網路購物的主要因為「網路價格較優惠」(33.92%)及「方便搜尋比價」(33.09%);其次為「可節省購物的時間」(22.89%);再其次為「送貨到府」(17.40%)。由上述數據可知,「價格優惠」與「方便且具時效性」是促使宅經濟崛起之主因。有網路購物經驗的受訪者中,以「每個月至少有一次」網路購物之比例最高,占22.92%;其次為「每一季(3個月)至少有一次」或「每半年至少有一次」,分別占20.54%及19.61%。在曾經網路購物類型中以「衣著飾品」(46.24%)最多;其次為「3C資訊用品(手機、相機、MP3等) 」(25.22%)、「書籍、雜誌、文具」(24.20%)及「日常生活用品」(22.15%);再其次則有「美容保養品」(15.90%)與「食品、飲料」(12.01%)。
[無線上網部分]
在無線上網使用行為方面,調查結果顯示,近半年台灣地區約有二成二(22.74%/460萬人)的民眾使用無線上網,與去年(2009)相比,略為上升的趨勢。
[行動上網部分]
就行動上網部分,目前台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近半年使用行動上網比例約有一成(10.86%)。從調查結果顯示,在有使用行動上網的受訪者中,其個人使用行動上網費用以「1~150元」的比例最高,占16.23%,整體而言,每月行動上網費用在500元以下已占45.13%。另外大約四成四 (44.00%) 左右的使用者,以「3.5G」方式行動上網,其次為「3G」(28.10%) 、以及「GPRS」(15.10%)。
[有關本次調查結果]
TWNIC表示,本次調查執行時間為2010年1月18日至2月12日,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23縣市電話住宅用戶家中年滿12足歲成員,有效樣本數為3,150份,採用台灣地區家用電信戶為抽樣母體,利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CATI)電話訪問,在95%信心水準之下,誤差為 1.5%。如需進一步取得本次調查報告,歡迎到TWNIC 網站http://stat.twnic.net.tw 下載。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