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Jamie 關於 Instagram 和 Game Dev Story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在 App Store 一夕爆紅,讓我們一起想想還有什麼可以做呢?)
Posted: 25 Oct 2010 04:31 PM PDT

最近有兩個 iPhone 應用讓人愛不釋手 – Instagram 和 Game Dev Story,而且非常的爆紅,紅到我連下標題的時候都差點 6 上身。
Instagram:Web 3.0 碰上 Facebook 1.5
大多數台灣的朋友或許沒有經歷過 “Facebook 1.5″,也就是 4 年前的 Facebook.  那時候還只有北美的大學學生、校友可以加入,革命性的首頁「動態消息 (News Feed)」才剛被推出,什麼平台、遊戲都還不存在。所以,一打開 Facebook,就是你的好友上傳的內容,而且幾乎清一色都是照片。
如果你問我 Facebook 當年怎麼紅的,我會說很簡單,其實就是大家都喜歡看朋友的照片。所以Instagram 這一個月來循著同樣的路徑爆紅,我一點也不驚訝。更重要的,它是 Web 3.0 的模範生,不但讓你可以輕鬆「追蹤 (follow)」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的朋友,更可以自動幫你把新的照片分享到塗鴉牆上 (請念為「贏來的媒體」)。
而 Instagram 也是我所謂 Facebook 一個 Social Graph 無法統治全世界的最好範本。就像搜尋引擎一樣,在 Web 3.0 時代,Social 將會變成每個服務必備的要素,可以把 Social 做好的,就能勝出。(… 所以,讓我們來一起想一想,除了 Instagram 以外,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Game Dev Story:Smartphone 碰上 Game Boy

從很多角度去看,Game Dev Story 根本不是一個 iPhone 遊戲。它沒有佔滿整個螢幕,觸碰介面非常難用 (開發者甚至因此做了一個 optional 的螢幕方向鍵盤來彌補),採 45 度斜角假 3D 、256 色,根本就是一個停留在 15 年前 Game Boy 的遊戲。但是,讓人驚訝的是,Game Dev Story 作為一個畫面、控制這麼破爛的遊戲,它簡直是好玩極了!
一個最好的證明是它的分數,玩 iPhone 這麼久,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遊戲在 500 個人評分後,還能夠維持 5 顆星的評價,而 Game Dev Story 就是這樣一款遊戲。
如果你問我 Game Dev Story 好玩在哪裡,當然全部都在它的遊戲性。它讓玩家作為一個遊戲公司老闆,你的工作包括雇用、訓練員工、選擇遊戲的類別和情節、選擇平台、開發遊戲、打廣告、參加遊戲展、年度頒獎典禮等等等,非常真實卻又不複雜的抓住了經營一個遊戲公司的過程。
而如果 Game Dev Story 證明了什麼,就是我所謂的「簡單的威力」,這點你甚至可以從遊戲的過程體會。真的,大多數的玩家想要的不是炫麗的畫面,而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一個有趣的情節,而這就是 Game Dev Story 成功的原因。(… 類似的遊戲還有什麼可以做,可以被搬到 Facebook 平台上嗎?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

http://mrjamie.cc/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擋不住的科技熱潮 - 3C消費最新趨勢

by :::陽光馬戲團:::

 

實力媒體 提供

2010/10/11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台灣是科技之島,消費者對各類3C產品的的使用率及接受度更是領先亞太各國,因此台灣3C市場的趨勢變化往往成為國際科技品牌重要的參考指標。隨著3C產品的日新月異,台灣3C消費者的輪廓及態度已有明顯變化,同時3C品牌對消費者的溝通方式及銷售通路也跟著與時俱進,本篇報導將帶您快速掌握四大3C消費新趨勢。

趨勢一 : 3C市場前景看好,粉紅軍團消費力不容小覷

3C商品包含了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及消費性電子 (Consumer Electronic)等產品類別,是台灣近年來成長快速的產業之一。今年在景氣回春及民眾消費信心回升的帶動下,預估3C產品的銷售量將較去年成長4.3%,接近2800億台幣的規模(圖一)。由於部份台灣3C產品如LCD、小家電、數位相機等已在ECFA的早收清單當中,因此未來3C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潛力,可望在兩年後達到3000億台幣以上的市場規模。

過去3C商品的訴求對象大多以男性為主力,不過近年來女性對3C市場的銷售成長也開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根據尼爾森的調查,會去3C連鎖通路消費的女性從2008的55%成長至今年的62.4%,顯示女性族群對3C商品消費的參與度越來越高。除了女性主動購買3C產品的佔比提高外,在產品使用行為及態度上也越來越和3C科技產品密不可分。從東方線上的調查發現,女性不論在科技產品的花費、使用科技產品處理日常事務、注意及和親友討論3C資訊、以及娛樂活動與科技產品有關的比例皆較兩年前明顯上升(圖二)。女性市場的重要性已被許多3C廠商注意,在產品設計及行銷上,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3C產品針對女性做訴求。

趨勢二 :可攜式及車用電子產品成為3C趨勢商品

3C商品琳琅滿目,但有那些產品類別會是未來的當紅炸子雞呢?目前在各種類型的3C產品中,仍以家用消費性電子商品的銷量為大宗(如電視、投影機、家庭劇院等),但未來成長潛力較大的商品則會以可攜式及車用電子產品為趨勢主流。可攜式電子產品在智慧型手機、MP3及電子書等發燒商品的帶動下,預估三年後銷量將成長14%,突破千億台幣規模(圖三)。車用電子產品目前雖然屬於小眾產品,但智慧電動車已是政府積極扶植發展的四大智慧產業之一,以及消費者對汽車內裝配備的要求越來越高,預估車用電子產品的需求未來三年內將有兩成以上的顯著成長,包含GPS、車內媒體播放器及車用電視都會是熱銷商品。

趨勢三 : 電視、網路口碑及體驗為3C主流行銷方式

隨著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以及消費行為的改變,3C品牌在行銷上的方式也開始突破過去的傳統做法。首先在大眾媒體的廣告投資上,近年3C商品投資電視廣告的比重越來越高,廣告量佔比從07年的48%一路成長至今年近六成比例(圖四)。另一方面3C商品投資在平面媒體(報紙、雜誌)的廣告量則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

除了利用電視媒體建立品牌知名度,網路口碑及體驗行銷也是3C商品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接觸點。觀察發現,有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購買3C商品之前,會透過網路搜尋及閱讀論壇中分享的「開箱文」來認識新產品,甚至網友回應的口碑好壞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此外強調能親身感受商品特色的體驗行銷,現在也很受到3C消費族群的青睞。以今年八月份舉辦的台北電腦應用展為例,短短五天的展期就吸引64萬人參觀,創20年來的新高,近距離體驗科技新品的吸引力可見一般。

趨勢四 : 3C通路越來越多元化

3C的銷售通路近年來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3C實體通路近兩年受金融海嘯影響,總銷售額雖有微幅下滑現象,但店數仍是持續成長態勢(圖五)。尤其是連鎖3C通路如燦坤、全國等,看好3C市場潛力仍積極持續展店。除了走平價策略的連鎖通路,部份3C領導品牌也開始加強在通路上的投資,透過開設精緻化及區隔化的品牌專賣店,提升銷量與品牌力。例如蘋果、SONY、HTC等品牌都相繼增設專賣店與忠實消費者接觸。除了實體通路,消費者透過虛擬通路來購買3C商品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根據GMID統計,目前透過網路、電視購物及直銷等虛擬通路做銷售的3C商品,約佔整體銷售量的20%,預估在未來三年後將成長至近四分之一的佔比,顯示未來虛擬通路將扮演3C產品銷售上更重要的角色。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用音樂收買年輕消費者的心

by :::陽光馬戲團:::

 

凱絡媒體週報 提供

2010/10/27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音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依據尼爾森 2010年針對人們「平常會從事的休閒活動」項目進行調查,「玩網路連線遊戲」是佔比最高的項目,「聽音樂」則位居第二位。但當針對15-29歲的年輕族群進行調查,「聽音樂」則躍居第一位,佔了69%的高比例,顯示品牌若將「音樂」視為一種行銷媒介來與年輕族群溝通,將更容易獲得注目和認同。

音樂行銷的特質

美國廣告學者T.Schwartz在1970年代提出「共鳴理論 Resonance Model」,認為成功的品牌廣告一定是與目標受眾(消費者)產生了共鳴,讓受眾喚起並激發其內心深處的回憶,產生難以忘懷的體驗經歷和感受,同時也賦予品牌特定內涵和象徵意義,並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移情聯想。

音樂擁有影響消費心理的三項特質:

※普世性:音樂是一種不需要翻譯、修辭,卻能讓全世界都聽懂的語言。

※滲透性: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而聽覺具有廣泛的傳播系統,可滲透到各角度。

※互動性:音樂創造了與消費者情感上的交流,可牽動顧客善感的心。

另外,音樂有兩項可以引起聽眾共鳴的元素,一是音樂本身,另一個就是演唱或演奏的明星。而一個好的行銷人員懂得如何將音樂力量(music power) 和明星效應(star power)緊密結合,以達到行銷的相乘效果。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年輕人社交大解放 半數網路好友是路人甲

by :::陽光馬戲團:::

網路社交平台所延伸的話題不斷,無論是無名小站的網路美女、帥哥、揪團;或是到Facebook種菜、玩心理測驗、參加社團,社群網站已經成為台灣民眾不得不追、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而這股熱潮也延燒至13歲至22歲的年輕族群。根據TNS RI針對13歲至22歲年輕人的一項調查發現,近六成的受訪者每週至少有2~3天會使用網路社交平台,而且在他們的好友名單中,竟然大多數是素未謀面的網友。

一般人可能認為即使是網路好友,也應該是以原本熟識或曾經見過面的朋友佔絕大多數。但是根據TNS RI模範市場研究公司與EmailCash合作進行的一項網路調查發現,青少年的網路交友模式似乎和一般人的想像假設大相逕庭,在有使用社交網站習慣的青少年當中,以高中生的好友人數最多,平均好友數約108人,足足是國中生的兩倍!而在這群高中生的好友名單之中,未曾見面的陌生人竟佔了67%,位居年輕族群之冠。一般人認為高中/職是課業最繁重、最無法分心參與太多課外活動的時期,這樣的發現相當出人意料。

剛脫離青澀時期的高中生們,在心理上急於拓展人際版圖、期待追求更豐富的人生體驗,有遠大的夢想但是卻苦無時間去實行,因此,網路社交平台便成為他們暫時擺脫課業束縛的最佳管道。一位高二男生受訪者說:「每天就是上課、補習、考試,偶爾上網可以認識除了學校、補習班同學之外的人,看看不同的世界」:另一位高三女生表示:「有些心事在面對沒見過面的網友的時候才比較說得出口,因為他不知道我是誰」

相形之下,由於許多19~22歲的年輕人進入大學、學校風氣比較開放,也開始擁有更多的自由和時間去探索不同的領域、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因此,藉由虛擬世界來滿足自己社交需求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中生低。

而在網路社交平台的選擇上,無論在國中、高中、年輕成年人這三個族群中,皆以無名小站和臉書facebook最受青睞。不過値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社交網站的青少年對於這兩大平台的使用偏好卻有明顯的消長情況。

根據TNS RI的調查資料顯示,國中生使用無名小站的比例比facebook來的高(29.5% vs. 20.3%);但是高中生使用facebook的比例快速升高,和無名小站不相上下(38.9% vs.37.6);而在19~22歲年輕人之中,facebook的使用率持續成長至46.0%,而無名小站卻呈現微幅下降的情形(35.9%)。

一位受訪的19歲的女大學生說:「facebook上我可以很快的看到朋友的動態,然後隨時回覆他,還可以同時看到其他朋友的回應,很方便,也更有趣」;22歲的男大學生:「只要加入fb社團,就可以認識很多現實生活裡頭遇不到,但是和我有同樣興趣的人,有的甚至是外國人,這樣的經驗很特別」。

TNS RI專案經理許輔宸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facebook似乎越來越能夠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和共鳴。facebook所提供的多樣化功能、即時性的互動樂趣、以及打破文化、距離、年齡的使用者背景,可能都是吸引16~22歲年輕族群紛紛加入的主要因素。

對於使用網路社交平台的年輕族群而言,這些網站不只是和熟識老友聯繫的媒介,更是拓展人際關係的重要管道。TNS RI專案經理陳純表示:「隨著網路社交平台的蓬勃發展,年輕人交新朋友的方式不再限於以往交筆友、參加救國團和聯誼這三種活動了,只要按按滑鼠,全台灣、甚至全世界都可能收入好友名單之中!」

青少年和年輕人對於網路社交的態度更開放了,而且更期待這些平台能提供他們更精彩、多變化的體驗。隨著他們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網路社交平台如何滿足這些不同年齡層的年輕使用者的需求,將會是沒有休止符的挑戰。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首度《30世代消費品牌大調查》:秒殺世代 消費我最大(上)

by :::陽光馬戲團:::

東方線上 E-ICP生活型態研究

文│張育寧 攝影│陳志亮 服裝提供∣LACOSTE

「秒殺」世界,一秒鐘決定一切,25~35的Me世代消費行為究竟是什麼?

5大消費密碼, 捉住Me世代的心。

這是一個「秒殺」的消費世界。

為了了解秒殺台灣Me世代的消費密碼,《30雜誌》與東方線上合作,首度進行《30世代消費品牌大調查》,並集中分析25~35歲Me世代心中真正「實際購買」與「心中渴望」的好品牌,究竟怎麼被定義,什麼樣的品牌訴求才能捉住Me世代的心。

Me世代是台灣第一個「網路成年」的世代,在網路世界成長就業,習慣「一秒決定一切」,秒殺的消費思考,好與不好,要與不要,心中立即有主張。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說,「消費市場面對Me世代,要更懂得耐心傾聽,才能快速抓住他們的心。」由於主目標群鎖定30世代,調查項目以「30上班」及「30下班」消費行為分野,分成上班的科技、時尚、飲食與交通工具共16個品項,以及下班的休閒娛樂、理財、生活購物和身體保養等14個品項,共8大類30個品項。調查結果詳見文中圖片。

Me世代品牌選擇5大特質

在這次的調查結果中,我們以「實際購買品牌」為主,觀察Me世代每天上班、下班,用哪些品牌妝點日常生活。

Me世代最常用的3C科技產品,筆記型電腦多是華碩,手機則買諾基亞、電信服務最常用中華電信,入口網站則偏好Yahoo奇摩。上班時車就開TOYOTA,機車則選山葉YAMAHA。

Me世代用哪些時尚生活品牌裝扮自己的上班樣貌呢?女性彩妝品愛用開架品牌媚比琳,身上則多穿無品牌的「路邊攤」,男性則會買NET。隱形眼鏡最渴望博士倫,但也常戴嬌生。至於價格較高的精品包包,Me世代女性最愛買COACH,男性則更常背著GUCCI包。

Me世代上班族飲食哪裡解決呢?速食店選擇麥當勞、外食早餐選美而美、超商選7-ELEVEN、咖啡也最常喝7-ELEVEN的City caf。

下班後,哪些品牌陪Me世代放鬆?

休閒時間他們會拿著Sony的數位相機,騎著捷安特閒晃,運動用品大多選Nike,牛仔褲則常穿Levi’s;和朋友聚會時,最愛喝的啤酒是海尼根。

下班逛街時,Me世代最愛逛的量販店是家樂福,不想出門就在奇摩拍賣血拼,想買設計用品,就到生活工場去。

工作一天,回到家該用什麼保養品放鬆?洗髮用海倫仙度絲,睡前保養,女生愛用資生堂,男生則習慣用蜜妮。

除了「實際購買品牌」之外,另有30項「渴望品牌」展現Me世代不同的品牌消費心裡樣貌,請見後續文章。

台灣Me世代對品牌的喜好,結果顯示出5個特質:

1.秒殺力:虛實通路女裝王東京著衣,1年推8000款,比一般品牌多出6500款以上,新款上架速度快,年銷量1000萬件;虛擬購物網站王Yahoo奇摩,更是店家雲集,營業額相當於全台第4大百貨公司。秒速世界的驚人銷售率說明,Me世代消費從實體快速跳躍到網路上,他們在一秒瞬間,決定要購買什麼品牌。

2.自然風:強調無負擔、無毒害的自然系療癒香氛產品快速崛起。歐舒丹、露得清拿下「渴望品牌」的洗髮王及保養王,顯示Me世代嚮往環保自然風。

3.長尾化:分眾品牌數量快速成長,反應Me世代「給我愈多選擇愈好」的消費習慣,虛擬通路商品無限上架長尾化趨勢明顯。媚比琳、蜜妮實際購買率高,顯示開架產品的吸引力。

4.混搭風:Me世代上班會穿路邊攤,但也會花大錢買LV、COACH、GUCCI等精品包。反應Me世代品味由「我」決定,路邊攤配LV,穿出自我混搭風格的特質。

5.老牌好:愛嘗鮮,但Me世代有時候也相信「老的還是比較好」。華碩電腦、中國信託、國泰人壽、捷安特,都以「老品牌」的專業與信用,取得Me世代信任。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facebook社群行銷熱》OPEN將衝上人氣第一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by :::陽光馬戲團:::

大家參與粉絲團的小天使任務了沒?獲得活動序號的粉絲們快去兌換商品品嘗看看喔 ! 」今年剛過完農曆年不久,有一檔網路活動訊息在facebook平台上流竄。在這則貼文下,總共有600多名網友回應,有人還留言分享試吃心得,是目前台灣操作facebook行銷活動最成功的案例。
這是7-ELEVEN為了推廣冷凍食品而專門設計的行銷案。主導這檔行銷活動的整合行銷部經理陳飛龍說,10天活動期間內,7-ELEVEN總共增加6萬名粉絲,送出近3萬份商品試吃,另外估計活動訊息有80萬 ∼100萬人次瀏覽。
網路行銷達人、FunP執行長邱繼弘分析,送贈品是行銷常見手法,但是方法高下有別。一般人送贈品,頂多是訊息曝光,消費者把贈品拿走就結束。但7-ELEVEN的設計不僅讓粉絲會主動把訊息分享給好友,擴散訊息,還能吸引網民加入粉絲。除此之外,還能鼓勵網友留下產品試吃心得,留下龐大的商品口碑資料庫,一檔活動同時達到三種目的。
即使計算3萬份商品試吃成本,這檔活動花費約100萬,投資報酬率很高。陳飛龍笑著說,活動效果好到主管開始把注意力放在facebook經營上,立刻訂下一個「遠大」目標。「主管開始問:什麼時候粉絲破100萬?」
速度 5個月成為粉絲人氣王
目前國內粉絲專頁中,粉絲數最高的就是7-ELEVEN,從去年11月開始正式經營,短短5個月已經有30萬名粉絲。「我們官網經營10年,才累積到120萬會員。」有7年網路行銷操作經驗的陳飛龍認為facebook的連結性、互動性跟即時性都遠甚於之前的網路工具,要破百萬粉絲根本不是問題。
傳統的網路行銷,通常是先將活動頁面放在官網上,然後利用電子報或投放其他網路廣告導進流量,才把訊息散播出去,一檔活動走下來通常要3∼4週時間,才能達到預設目標。但同樣的訊息透過facebook傳播,陳飛龍認為,2∼3小時就能達到傳統網路活動效果。
在實際操作facebook之前,7-ELEVEN已經有大量使用網路工具的經驗,例如:官網、電子報、部落格、MSN機器人,其實每使用一個網路工具,背後就有大量的維護工作產生。也因此當網路界開始注意facebook平台時,「我們並沒有立刻跳下去,而是觀察研究我們到底可以在上面做什麼?」陳飛龍說。
經過一段時間研究,7-ELEVEN已經訂出facebook的短、中、長期三個不同階段目標,希望藉此一步一步拓展facebook效益。雖說是短、中、長期,但其實長期目標也將在今年7月推出,距離他們真正經營facebook還不到一年。
陳飛龍說,第一個階段就是發揮平台基本的功能,利用貼文跟粉絲互動。這階段的經營目標以粉絲數以及貼文回應數為主。
第二階段則增加跟粉絲互動的多元性,開發一些行銷活動應用程式,讓粉絲可以從回應貼文到玩活動,跟企業品牌深度溝通,像之前提到的「粉絲小天使」活動,就是這個發展階段的案例。
陳飛龍進一步分析,對企業來說,要進展到第二階段,粉絲數最好有20萬。因為開發一支活動應用程式,通常需要10多萬預算,如果粉絲數太少,報酬率就不高。
第三階段,就可直接在平台上經營金流事業,譬如:電子商務。陳飛龍說,目前他們已經著手正在規畫產品,預計今年7月可以正式對外營運。
精準 每兩天貼一次文
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經營重點,為了研究facebook基本的貼文,陳飛龍花了一個多月測試。去年十月,他跟同事開始研究貼文效果,觀察的重點主要放在:第一,什麼貼文形式讀者最埋單?第二,一天24小時,什麼時候貼文最恰當?第三,最適合的貼文頻率是什麼?試出最適合方案後,7-ELEVEN的粉絲專頁才在11月開始對外正式公布。
貼文看起來很簡單,但陳飛龍認為,很多企業經營粉絲專頁卻沒有粉絲,問題都出在貼文上,因為沒有搞清楚跟消費者溝通的模式,以至引不起興趣。
目前7-ELEVEN至少有3種貼文模式:訊息告知,開放性問題,或做成選項讓大家投票表達意見3種。陳飛龍說,像元宵節的時候,他們就曾經把7-ELEVEN賣的元宵口味做成選項,讓大家表達最喜歡吃什麼口味,就有很熱烈的回應數。
很多經營粉絲專頁人認為,要每天固定貼文,或者高頻率貼文才能維持粉絲的忠誠度,但陳飛龍卻認為,寧可「精」而不在多。所謂「精」是要求每一則貼文要有一定規模的回應數,目前7-ELEVEN每則貼文都有400以上回應數。如果回應數太低,代表粉絲對訊息沒感覺,久而久之會被視為垃圾頁面,網友就再也不會回來。
因為重視回應數,所以貼文頻率也跟著調整。「我們曾經一天貼文兩則,但發現回應數會降低,現在調整成一星期約4∼5則。」陳飛龍說。即使降低頻率,一個月仍有20則訊息,如何讓網友對每一則都有興趣,其實是高度困難的挑戰。
贏家 AISAS掌握消費者心理
7-ELEVEN行銷團隊固定召開「編輯會議」,討論未來一個月的貼文主題。他們會從社會行事曆,譬如:繳信用卡時間,提醒對發票時間,或節慶假日,加上7-ELEVEN內部的行銷主軸,篩選出訊息,再交由外部協力廠商負責貼文與回應管理。
雖然facebook行銷效果驚人,7-ELEVEN也會在今年提高相關行銷預算,但陳飛龍提醒,它終究只是整體網路行銷的一環,千萬別忘了其他網路工具的使用。
以7-ELEVEN來說,最重要的仍然是官方網站,它要負擔最基本的訊息告知功能。「有的網友突然想找跟7-ELEVEN有關的訊息,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官方網站。」因此所有的訊息必須在官網出現,而它跟消費者溝通可以像發布新聞稿一樣,用正式專業口吻讓人信賴。
另一個工具則是部落格,它的功能是跟消費者深度溝通。在企業官方網站做出訊息告知後,部落格就可以補充訊息深度,好像一名記者替企業做深度報導,加上部落格可以搭配照片跟圖表說明,更能勾起網友接受訊息的深度。
而facebook或噗浪(PLURK)這種微網誌工具就像派遣在外的游擊尖兵,負責將訊息擴散出去。透過這3個工具的交叉運用,才能兼顧網路行銷的每一個面向。
2004年,日本電通公司因應網路時代,曾經提出一個新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即AISAS。先引起消費者的注意(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然後消費者會搜尋(search)、行動(action)、然後再分享(share)。而企業行銷的重點必須在搜尋跟分享兩個環節中發揮影響力。
讓網友很容易在官網跟部落格搜尋(search)資訊,利用facebook等微網誌引起消費者注意(attention)跟興趣(interest),甚至鼓勵他們分享(share),才能成為網路行銷時代中真正的贏家。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新聞觀點下的社群媒體未來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by :::陽光馬戲團:::


http://mashable.com/2010/09/13/future-social-media-journalism/
撰文者: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2010/09/19             
社群媒體專家Mashable,針對新聞觀點下的社群媒體未來,提出了以下幾點分析:
1. 合作式報導
消息來源和內容製造者間界線日趨模糊,記者要提供更廣泛觀點並促進討論,以填補資訊空缺。
2. 記者便是論壇管理者
新聞已變成雙向對話,因此記者在廣播新聞同時還必須傾聽,並身兼管理和促進社群討論的角色。
3. 社群脈動
記者的新聞來源已包含社群網站,且必須將自己的社論角色整合進社群趨勢中。
4. 社群報導
將有更多報導具深入的社群整合,但通常缺乏前後關聯,採取嶄新的出版方式可能有幫助。
5. 為缺少時間讀者進行線上精選
記者必須專業且負責地即時篩選整理事件,原創報導的減少可用聰明的精選來彌補。
6. 社群網路成為新編輯
個人化社群新聞趨勢幫助讀者決定需要閱讀哪些新聞,因此也逐漸取代了原本的編輯地位。
7. Twitter和Facebook之外
當新聞提供者領悟,價值不是用點擊數來衡量,而是參與的讀者本身,便會開始運用其他線上社群。
8. 將社群轉為利潤
新聞提供者開始實驗各種將流量轉為利潤的方法,例如即時廣告和趨勢廣告等。
9. 社群新聞室和個人品牌
越來越多的新聞室雇用專人看管社群媒體,記者將有更多機會藉此創造發展個人品牌。
10. 手機社群經驗
手機的發展,讓記者可隨時製作多媒體新聞,也改變了讀者體驗新聞和資訊的方式。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