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藩籬難以跨越
Web 2.0 甚麼時候才能真正走入大眾?
◎開心網的價值在於占有上班族市場
開心網最近十分火紅,其原因在於它入侵了你的生活。而你,上班族,以前從來不玩社交網絡,因為美國的MySpace 與Facebook畢竟是英文,用起來不怎麼順手,而中國的51.com以及校內網的用戶又主要是學生年輕人,感覺玩起來會很彆扭,因此也不怎麼想去註冊。
上班族的社交網絡市場原本是空缺的,而開心網成功的彌補了這個空缺。你之前很少接到校內網發來的好友註冊邀請,更沒收過51.com的。但最近瘋狂的收到來自開心網的邀請,才發現辦公室的同事都在玩開心網,甚至於不是在IT產業工作的上班族朋友也都在玩。
對一個運營半年的社交網絡來說,開心網用戶數遠不及51.com及校內網卻獲得如此關注,只因它成功進入前兩者一直無法進入的市場:一線城市上班族,這才是真正價值所在。對廣大中國上班族來說,他們首次社交網絡體驗是開心網,而上班族的廣告價值超過其他族群。
現在,社交網絡盛況空前:51.com在年輕人市場,校內網在大學市場,兩者今年都想進上班族市場,卻被開心網搶了先。還有5GME專攻IT 產業人士市場,以及原本想在上班族市場發力的海內網。這引發值得探討的問題:社交網絡的社會階級(或族群)是否真的難以跨越?
◎社交網絡的首批用戶決定一切
仔細的觀察這些社交網絡服務的初創團隊你會發現,團隊本身從哪個社會階層(或族群)出身的,深刻的影響這個社交網絡的族群走向。換言之,每個團隊都擅長於處理自己身處的那個族群的社交行為,而對其他族群的社交行為感到陌生。
他們創辦的社交網絡所吸引來的第一批用戶,其實就是跟他們自己相像的人,是在同一個社會圈子的人。而首批用戶一旦定型,後面跟這群用戶不相像的人就不想進來,因為覺得自己跟這裡的人不是同一掛。有關上述特性,筆者在2007年五月討論過。(07年五月文章在此)
因此,社交網絡的首批用戶是誰,非常重要,因為以後要再試圖跨越到其他族群去會非常困難。筆者甚至於覺得,社交網絡只要抓準了族群就是要很認命的把它做深,別再想其他的族群。因為在一個社交網絡中要同時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社交行為,實在太困難了。
我們觀察到有些社交網絡因為跨出了錯誤的第一步,以至於後面很難收拾。例如海內網,原本意在上班族市場,結果吸引來第一批用戶是 IT產業從業人員,成天在上面討論Web 2.0 。這造成其他非IT產業上班族很難融入,原本想擴大到普通上班族市場的目標也就難了。
◎台灣市場的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
仔細比較MySpace 及Facebook用戶就會發現其用戶族群不同,前者更精英而後者更大眾。反觀台灣,上班族,學生,女性。。。還沒看到具規模的社交網絡攻占這些市場。大部分初創沒意識到族群問題嚴重,也沒進行修正,只任由初創團隊自己習慣的社會階層隨性發展。
台灣的網路書籤,首頁上最多人推送的永遠是科技產業文章(更精確的說,是Web 2.0 發展相關文章)。它們已被醉心科技的部落客佔據導致其他族群進不來。如果意在大眾市場,則部落客族群及科技產業圈內人都必須捨棄。一旦他們成為網站主體用戶,其他族群無法跨入。
如何捨棄?不要依照他們的意見修改網站,日子久了他們自然會走。因為部落客是行為異於常人的Heavy User,依照他們的習慣改網站會讓普通人不習慣。不要擔心他們流失,把台灣前百大部落格的流量加起來其實沒多少。把眼光放在那一百個人以外,市場大得不得了。
Web 2.0 初創企業思考過南部市場嗎?研究過如何吸引銀行櫃台人員(典型的普通上班族)寫部落格嗎?觀察過家庭主婦的社交行為嗎?實地看過這些人怎麼用電腦乃至上網嗎?曾經關心這些人的生活嗎?念念不忘要用Web 2.0 幫他們生活得更好嗎?
台灣的Web 2.0 甚麼時候才能真正走入大眾?
筆者任職的大陸最大社交網絡51.com,1.3 億用戶中有大部分都在網吧上網。從CEO 到產品經理,經常在網吧裡泡上一天觀察用戶怎麼使用51.com及對手網站。我們經常問用戶:你剛剛為什麼按這個鈕不按那個?這功能你為什麼不用?我們也非常了解用戶平常過甚麼生活。
台灣市場是小,但目前看來它的問題不在於小,而是在於原始跟空白,背後深層原因是初創公司對族群的形成及族群間壁壘沒有認識,只知道經營Heavy User卻忽略更廣大族群。如果你能做到連樓下貿易公司的總機小姐都使用你的Web 2.0 服務,才有資格說台灣市場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