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線上影視紅翻天 台灣網民最愛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by :::陽光馬戲團:::

 

網路上Kuso搞笑的自拍影片,魅力似乎連線上遊戲的酷炫動畫也無法抵擋。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近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線上影視」擊敗了連續三年蟬聯榜首的「線上遊戲」,躍升為台灣網友最常從事的網路娛樂活動。

在這項針對台灣民眾網路娛樂行為的調查中,今年台灣網友最常從事的網路娛樂活動由「線上影視」拔得頭籌,網友使用比例達到70.4%,其中又以「自製影片」和「分享影片」兩項最受網友歡迎,可見由Youtube所開創的影片上傳分享的網路服務,的確激發出網友源源不絕、五花八門的創意,也帶動了線上影視的熱潮。

至於排名第二至第五的網路娛樂活動,「網路相簿」以68.7%的使用率位居亞軍,接下來則是「部落格」的63.9%、「線上遊戲」的61.6%、以及「線上音樂」的52.5%。從線上影視、網路相簿、部落格分別排名前三名的狀況來看,似乎顯示越能夠讓網友「Show & Share」的活動,越能獲得網友的青睞。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行銷】廣告主如何和最佳消費者搭上線?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洪瑞璘
更新時間 : 2008/08/27 11:28:56

許多行銷人總是苦苦尋覓最佳消費者,但單單透過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資料,卻不一定能找到最忠實的那一個。專家指出,除了購買行為、頻率和多樣性,還有兩個關鍵指標絕對不能忽視。到底行銷人該如何善用消費者報告?

行銷人不只讓消費者提著購物袋離去,更要觀察消費行為。businesstrainingwork.com

(Brain.com 2008-08-27)最佳消費者到底在哪裡?是許多行銷人頭痛不已的問題。以下有兩種情形:一是購買頻率不高、但卻一次購買很多產品的消費者;另一種則是經常購買但每次購買數量中等、但卻會透過他的社交網路幫品牌說好話,且未來會捨棄購買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只效忠一個品牌。當然,後者才是行銷人的最佳消費者,但這些現象,卻無法從現有的消費者研究資料中挖掘出來。
專家的第一個建議是,深入消費者研究資料的各個面向,除了購買行為、頻率和多樣性,軟行為 (soft behavior) 和競爭者行為 (competitive behavior) 這兩個關鍵指標更是不容忽視。

軟行為又稱做參與行為 (engagement behavior) ,跟顧客因為喜愛某品牌而參與相關活動的時間有關。消費者是不是會在社群網站、部落格或產品試用過程中,談論特定品牌?他們又是用什麼方式、在什麼樣規模的社群網站,存在什麼樣的情感?軟行為是預測顧客價值觀和影響他人購買行為的關鍵指標。

最佳消費者也會誠實的告知,他們花在競爭者身上的時間和金錢有多少和原因。行銷人可以利用調查和持續的對話,掌握消費者自己報告出來的競爭者行為,再計算出將該顧客從競爭對手身邊吸引過來,他的終身貢獻度有多少。這項指標將左右顧客的投資,並且可做為資料導向的行銷溝通目標鎖定、訊息傳遞,或商品和服務提供的參考指標。

另外,行銷人也必須善用人口統計數據,配合行為資料結合運用,就能預測消費者的未來行為,並找出最有潛力的消費者。

最後,態度資料 (attitudinal data) 也不容忽視。這些資料向來最難掌握,且往往被忽略,但卻能了解消費者購買的原因與購買型態。行銷人唯有頻繁和消費者做數位溝通,不斷分析非結構化的資料,例如電子郵件、部落格、調查、電話行銷中心記錄等,才能掌握這些態度資料。由於態度資料攸關品牌的生存,是關鍵競爭優勢,因此許多品牌願意犧牲部分利潤來換取。

掌握這些個別資料面向之後,行銷人必須做全盤統整以獲得「洞視交會點(insight intersection)」,再根據各個資料面向在經營與消費者策略的突出之處,訂定洞視的得分指標,並做排序。這個指標不僅可幫助品牌找出最大的投資效益點,也是衡量最佳消費者價值的指標。

廣告主想要打造成功品牌,就必須設法找出最佳消費者。專家指出,行銷人如果真正善用手邊的資料,就能達到以下的目標:

1. 即使資料不齊全,也能夠從各種多元的洞視中找出最佳消費者。

2. 能夠根據最重要、最能夠達成經營行銷目標的資料,建立一個持續捕捉資料的系統。

3.可依照當下與潛在各種攸關獲利的軟行為與態度資料,定義、區隔並給消費者打分數。

4.能以洞見交會點為基礎,部署「漸增關連度 (escalating relevancy)」的溝通設計。

5.可依據「反覆學習模式 (iteratvie learning)」知會消費者各種顧客服務與產品開發等情報。(取材自AdAge.com)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行銷】和消費者做好朋友 製造品牌大聲量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桃貴
更新時間 : 2008/08/26 10:11:16

面對來勢洶洶的數位浪潮,許多企業選擇擁抱、有些則選擇逃避。當消費者聲音愈來愈大,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行銷人該如何和他們合作,製造更大聲量,壯大品牌氣勢?

行銷人應學習和數位時代的消費者言論和平共存,並進一步合作。(來源:casin.ch)

(Brain.com 2008-08-26)隨著數位科技演變突飛猛進,現代行銷人不可否認部落格、 YouTube ,社群網站等發展,使得消費者的聲音比以前更有機會被聽到。

許多公司早已利用部落格、影片上傳產品試用建議等工具,和消費者產生聯結。但他們也必須面對官方網站充滿惡意批評,以及一些和產品無關的玩笑話,甚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內容等傷害。這些不僅會嚇跑許多消費者,嚴重時甚至可能傷害商譽。

另一些公司則因為擔心消費者言論會傷害品牌形象,官方網站內容完全由公司控制,以避免爭論,且網站內容也只限於最低程度的產品訊息。

根據是 WPP 集團互動媒體公司 Bridge Worldwide 的執行創意總監John Young經驗指出,上述兩種做法都不甚妥當。因為一種會流於濫竽充數,另一種則根本無法吸引消費者。行銷人該怎麼做?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是唯一出路。

以下是John Young在求取消費者自製內容和官方訊息平衡的的五點建議:

1.學習和消費者言論和平共存,或乾脆放棄控制權

既然在網路時代很難控制消費者言論,不如創造一個能和消費者好好溝通的管道。行銷人不需害怕讓負面評論進駐網站,不論是忿怒或小小不滿,官方網站的發洩管道都會大大減少消費者再向外傳播的機會。行銷人不如把這些批評當成免費的消費者意見調查 (free Focus Group) ,正視這些言論,並改善產品或服務。
2.邀請部落客或消費者貢獻內容,並獎勵他們

邀請較有素質的部落客貢獻內容,對原本無所求的部落客來說, 100 或 300 美元就是十分不錯的獎勵。有了獎勵的互動,官方網站更有機會和消費者的部落格連結。如此一來,官網更容易在搜尋引擎上出現,消費者也能感受企業的善意。

如果覺得付費給部落客不妥,至少要向消費者表達感謝,感謝他們建設性的回饋言論,並建議他們,將這些批評指教用在他們自己的部落格上。重點是要讓消費者感受到企業的尊重和願意傾聽,且溝通的管道永遠為他們而開。

3.努力維持網站高品質內容

企業務必要求網站上內容都要精確。不論官方訊息或消費者上傳文章,要向作者再三確認。例如紐約時報,就因製作精良、內容文筆流暢,所以吸引了一批死忠讀者。

但許多網站就敗在這一點,網站上太多濫竽充數的內容,使網友失去閱讀的耐心,同時讓企業失去挖掘好內容的機會。

4.聽取並回應反對意見

大量瀏覽網站,吸取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意見,並邀請他們上傳意見到官網。當消費者提出好問題時,必須不吝感謝他們的看法,並以公司會盡一步計劃如何改善來做回應。

5.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決定官方網站的內容

當企業在決定官方網站擺放什麼訊息時,有沒有想過先尋求消費者的意見?他們到底想看什麼,需求又是什麼?千萬不要再像一百年前的企業自說自話,真正的傾聽和回應消費者需求,會使消費者與品牌形成一種緊密關係。
或許行銷人會認為以上五點建議,聽起來很難或很容易達成,只要想在現代網路環境下管理品牌形象,就必須更加謹慎。簡單來說,消費者言論和官方訊息的產生衝擊在所難免,但那是未來做行銷愈來愈重要的一環。行銷人可以開始向外接觸消費者、跟他們做朋友,並開啟對話吧!(取材自AdAge.com)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通膨時代,行銷關鍵 混種消費(下)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by :::陽光馬戲團:::

 

遠見 2008/07/09

從性別、年齡、職業和收入,去鎖定主要消費族群的時代已經過時。如今消費者的面貌,隨著M化社會、多元價值觀和生活型態,而發生重大改變,正進行一場全面性的混種運動。

【文/遠見雜誌】

請記住這個新名詞:混種消費者

這幾年不間斷觀察消費者的梁曙娟發現,一切的解答就在於,消費者有時想要當別人,變成不是他自己,產生了許多「不該擁有,卻想要擁有」的狀況。例如明明只有3萬收入卻全身可能是名牌。

另一方面,隨著個人意識抬頭,很多時候消費者又堅決想做自己,不想從眾,多方因素刺激下,才開始進行「混種運動」(Mixing)。

混種Mixing的結果,就讓同一個消費者充滿矛盾組合。窮人有消費奢侈品的欲望,老人有變年輕的能力,男人想要扮演女人的角色,單身的人也可組成家庭,家庭正在解構,虛擬和實體的世界愈來愈接近……。

這個混種運動下產生的消費者,已經不再是原本的「CONSUMER」(消費者),梁曙娟稱他們為「CONSUMIX」,也就是混種消費者。

看似矛盾,其實有其價值觀

為了驗證CONSUMIX這個消費者轉變的趨勢,李奧貝納已經連續兩年在台灣分別進行了質化和量化調查。

2006年,李奧貝納開始針對青少年、上班族、年輕成人和年輕父母四個不同消費族群,透過座談會、問卷和一對一深入訪談,進行100份質化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消費族群間的態度與價值觀的差異,已超越以往以人口為主的分類區隔方式。

其中,年輕爸爸和青少年的調查結果,就很令人意外。

幾年前,一個汽車廣告提出,台灣有75%的父親,每天花不到兩個小時跟孩子相處。但調查顯示,爸爸其實不希望如此,他們無比渴望能夠扮演媽媽的角色,和孩子互動、當他們的朋友,「男人怎麼會有母性呢?」梁曙娟反問。

青少年更是矛盾。原本以為跳街舞的青少年,該是像電視節目《大學生了沒》裡的學生般搞怪、愛炫,沒想到他們會為了學舞,拿做家事和父母交換條件,穿著破T恤,在沒有空調的地下街練舞,只為了登台時能表現給台下的父母看。

他們喜歡蔡依林,不是因為她漂亮,而是因為她努力學舞,而且他們羨慕的成功人士,竟是張忠謀和李遠哲。

「他們真是努力不懈的一群,根本不像草莓族,」執行調查的新加坡商慧點研究與行銷顧問台灣分公司副總監嚴文儀,至今還有點不敢相信。

打破年齡,價值觀已經混種

不斷的矛盾現象,讓研究團隊一度懷疑,這會不會是少數特例?因此又促成了一次2584多份的量化問卷調查。

研究團隊依據價值觀傾向,將消費者歸類為六種混種消費族群,發現不同年紀、性別、收入的消費者,應該差異很大的,卻其實愈來愈像,原先認為存於某個特定年齡的價值觀,卻平均分布在不同的年齡層。

舉例來說,以往一般認為只有中、老年人才有的男主外、女主內、長幼有序、家庭倫理或無後為大的「傳統老觀念」,竟有48.7%發生在13歲到24歲的年輕女性身上。

另外,很多酒商或汽車廠商,都把中年男人形塑為成熟穩重的顧家形象,但調查中卻意外發現,許多未婚年輕男性的想法和行為,以約14%的比例平均分布在19歲到55歲的男人身上。

這代表了像是不婚、不生、不立,接受同居,還花錢如流水的年輕未婚男生的觀念,也廣為被已婚、生子的中年男人認同並接受。

請體驗新消費心理:不該卻想擁有

許多人好奇,消費者為什麼有這樣的轉變?

除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多元、兩性平等、家庭解構外,創新科技、網路環境與技術成熟,以及消費者自我意識的覺醒,都是關鍵因素。

網路的普及就加速了消費者的混種。東方線上副總經理潘曉蘭指出,台灣目前的電腦普及率是82%,「過去是偶爾上網,現在是怎麼沒上網。」

網路是一種媒介,讓消費者有機會快速接觸到不屬於自己這個族群的訊息;網路也是一種擴大器,讓接受到這些原本不屬於自己訊息的消費者被影響、被改變,甚至進一步去影響別人。

科技普及到各個年齡層,也讓各個年齡層的消費行為愈來愈接近。例如手機幾乎是全民擁有。

梁曙娟以自己的公公為例說明。以前她公公很反對家人買手機給他,原因是,「我有電話就好,反正我都在家,」結果他現在一個人擁有三支手機,天天往外跑,他告訴家人說,「我現在有手機,你們都找得到我。」

消費者自我意識的覺醒更是關鍵。過去的消費者受到社會或家庭很多壓抑,就像隱形框架,告訴消費者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別蓮蒂還記得小時候流行喇叭褲,全台灣的女人都穿喇叭褲,「就是所有人都做同樣的事。」

但這幾年自我意識抬頭,開始覺得自己很重要,顧不得別人怎麼想,也不在乎自己表現出來的,有哪些地方衝突。

「以前的人也很多元,只是不敢吭氣,壓抑久就忘了,現在的人比較自由,愛怎樣就怎樣,」別蓮蒂分析。

再透過新科技和網路推波助瀾,幫助消費者不但做自己,還廣泛分享,「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做,很多人都想這樣做,那為什麼我不能?」梁曙娟揣摩分析。

消費行為 就是愈來愈矛盾

根據全球知名的英國市場研究機構Datamonitor所做「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十大趨勢」調查顯示,未來十年內,消費者將普遍在年齡、性別、科技、收入和生活型態上產生新的變化,出現許多無法解釋的矛盾行為,亦即各種「情節」(complex)。

梁曙娟形容這些情節,就像是「不該擁有卻想要擁有」的新消費心理。

例如,過去觀念認為,男人不應該愛美,可是最近從伍佰、吳尊、周杰倫到賀軍翔,一個個男明星都希望藉著穿花襯衫,影響了時下男性愈來愈多企圖想變美型男,這就是「性別情結」。

又如以往被認定對電腦一竅不通的家庭主婦和爺爺奶奶,為了能夠和出國念書的孫子聯絡,開始學習上網、MSN、SKYPE,這是「科技情結」。

從來不請假的40歲單身未婚外商高階主管,為了線上遊戲「魔獸世界」上市而請假一天,則是「生活型態情結」。至於70歲媒體主管喜歡高空彈跳,則是「年齡情結」。

如果用各種情結來分析消費族群,那麼喜歡呆在家裡上網或看電視的阿宅們,性別有男有女,收入也有高有低。所以宅男女本身就是年齡、性別和收入的混種。

月光族則是收入、年齡、性別和生活型態的混種。有些是因為中壯年有家室,錢都花在家庭開銷或小孩教育,一身廉價,也沒什麼享受;有些是年輕追求享樂,全身名牌,把錢花光光。

至於熟女,則是收入和生活型態的混種,樂活族是年齡和性別的混種。

現在,價值觀影響購買行為

當消費者出現各種混種情節後,展現出來的消費行為當然就跟以往認知大大不同。

例如,老人可能受到孫子的影響,變成御宅族。因此也可以針對老人販賣年輕宅男的商品,甚至跟著孫兒女們上網購物。

媽媽也可能受到女兒影響,變成輕熟女。

去年英國研究機構提出了「MABY」(輕熟女Middle Aged but Youthful)族群,指的就是35歲以上的媽媽,雖然生過小孩,但仍做一些年輕女孩會做的事,比如彩繪指甲、穿少女服飾品牌等,原因不是虛榮地讓自己看起來年輕,而是與女兒品味相互影響的結果。

她們喜歡彼此分享女兒們偏好的音樂、電視、服飾或雜誌,甚至和女兒一起出入同樣的餐廳、酒吧和俱樂部,聽別人恭維地問,「妳們是姐妹嗎?」

未來,消費行為將更混種

當消費者變成了混種消費者,最大的挑戰就是,各個族群彼此之間,都流著一些對方的血液、DNA,也會做出不屬於他這個族群的行為。

不管企業、廣告或調查公司,都很難確實掌握消費者將以何種方式混種,也無法預知混種的結果會是如何。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會有更多經過混種過的新型態消費者出現。

「未來的混亂將是正常,而且非常正常,」劉維公表示,所有行銷人必須更積極面對,消費者愈來愈複雜的事實和趨勢。

因此所有行銷人,以後走在路上,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或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千萬不要輕易斷定,他絕不可能是你的目標族群。

混種消費者真的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通膨時代,行銷關鍵 混種消費(上)

by :::陽光馬戲團:::

遠見 2008/07/09

從性別、年齡、職業和收入,去鎖定主要消費族群的時代已經過時。如今消費者的面貌,隨著M化社會、多元價值觀和生活型態,而發生重大改變,正進行一場全面性的混種運動。

【文/遠見雜誌】

從性別、年齡、職業和收入,去鎖定主要消費族群的時代已經過時。

如今消費者的面貌,隨著M化社會、多元價值觀和生活型態,而發生重大改變,正進行一場全面性的混種運動。

「混種消費」成為行銷研究的新趨勢,混種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愈來愈矛盾,產生「不該擁有卻想要擁有」的消費情結,他們不斷打破年齡、打破舊有價值觀,甚至同一個消費者,卻出現多種生活型態。

在高通膨時代,掌握五大情結、六大族群的混種消費者,才能行銷制勝,成為市場上的真正贏家。

你還用職業與收入預測消費模式?

還記得十多年前由演員李立群所代言的柯尼卡軟片廣告嗎?

他坐在一顆星球模型上,劈哩啪啦一口氣講完所有台詞,「我說,人為什麼要拍照,人活得好好的,他為什麼要拍照……KONICA COLOR,它抓得住我!」

因為這支廣告,當時柯尼卡品牌好感度持續半年軟片業第一,很多廣告人評論,「柯尼卡的成功,在於廣告抓得住消費者的心。」

就如同廣告大師李奧貝納(Leo Burnett)所說,想要占領市場,必須先占領消費者的心。

也因此,從古至今不管哪一家企業、廣告公司,亦或調查研究公司,都把抓住消費者的心,當成永遠不變的課題和挑戰。

沒有人不知道,想要抓住消費者的心,首要任務就是先瞭解他們。但要抓住消費者的心,其實是愈來愈難了。

在過去,只要看一個人的性別、年齡、職業和收入,就可以清楚瞭解他的消費模式。

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執行總監蔡翠真笑著說,以前美國甚至只要輸入郵遞區號,就可以形塑出消費者面貌,「因為他們都開相同的車子,小孩上同一個學校,放假也去附近同一個郊外野餐……。」

但是今天,所有的社會經濟環境都已大不同,消費者已經大大改變了,甚至還出現許多前所未見的新興族群。

用年齡辨識消費者,失真!

過去仰賴的人口統計資料真的還能正確辨識消費者嗎?舉例來說,很多人直覺認為,最近兩年紅遍全球的樂活族,年齡應該是分布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

但美國Natural Marketing Institute(NMI)三年前和日本研究機構E-Square共同透過網路,從永續綠色、健康、另類醫療、身心靈發展與成長探索、環保生活型態五個領域,調查樂活市場,發現原來樂活族分布在不同年齡層。只是老年人擁有較高的健康意識,中年人較關心社會和環境問題,而年輕樂活族則有強烈的資訊需求。

也就是說,樂活族根本不分年齡、性別或所得,而是意識型態相同的一群人。

再以收入為例。過去汽車銷售人員在設定消費族群時,幾乎連想都不想,直接拿經驗法則判斷,「男性,35歲到50歲間,家庭月收入在5萬元以上,才買得起這部車。」

用收入預測消費者,失效!

但這幾年《奢華,正在流行》概念風行,許多中低收入族也尋找尋奢華體驗,就算月薪不到3萬的職場新鮮人,也可能拎著10幾萬的名牌包或手拿2萬元一支的手機。

至於高收入的一群,有時也想體會平凡老百姓的生活,就如同媒體報導台灣首富郭台銘女兒郭曉玲,竟然排隊大半天,只為等待一個小時30元的停車位。

也就是說,有錢人不見得會購買奢侈品,他們追求的是經驗,反而是沒有錢的人,追求高物質享受,因為他們要認同自己。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還能用收入多少來預測消費者的花錢模式嗎?答案是,很難。

如同《全球企業,混音中》一書所指出,傳統消費者區隔方式已經過了有效期限,請向生活方式族群招手。

區隔消費者的方式已經大大改變,廣告或調查公司首當其衝。

當生活型態成了現代消費關鍵時

大約七、八年前,就有國際客戶要求堪稱消費者調查研究第一把交椅的尼爾森,開始進行消費者生活型態調查。「這四、五年熱門到幾乎每個客戶都想做,」蔡翠真說。

奧美廣告研究總監吳雅媚也發現,客戶在做行銷族群切割時,開始加入生活型態的元素。她以女性衛生棉為例,客戶已擺脫過去將女性分為青少女或熟女,改成社交活躍、壓力大,以及足不出戶的女生等。

甚至東方廣告也在2000年成立台灣第一個生活型態與消費市場研究公司——東方線上。

這幾年發展下來,不僅要用生活型態來區分消費者,更困難的是,生活型態演變太快,而且多種型態並存於同一個消費者身上,又產生多種變數,導致企業對消費者的掌握焦慮,更甚於以往。

一個消費者,多種生活型態

首先,許多以趣味性命名的新興族群名詞不斷增加,而且出現速度愈來愈快,反映出消費者真的愈來愈複雜。

以往像繭居族大可流行好幾年,現在幾乎每個星期,網路或媒體就會迸出一個沒聽過的新名詞。

「就像細胞分裂繁殖,」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貼切形容,光是熟女,就可以分成敗犬(適婚年齡而未婚女性)、勝犬(在適婚年齡中結婚的女性),也能夠生出輕熟女(指25歲至35歲擁有獨立經濟能力的都會女性)、干物女(放棄戀愛,凡事都以不麻煩為原則的女子),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而且,這些細胞分裂過的生活型態還會同時並存在一位消費者身上,她可能是樂活族、熟女,又是御宅族。「按常理判斷,一個消費者不是只有一種Life style,」李奧貝納策略規劃總監梁曙娟觀察。

過去的例外?現在叫常態

消費者變、變、變,過去消費者所有的例外,現在也常變成常態。

每星期進行焦點座談,目前仍在文化廣告系任教的麥肯廣告消費者研究總監田若雯就發現,消費者說的都跟做的不一樣。

比如說,消費者告訴田若雯,她對小孩的奶粉非常重視,購買之前都會仔細比較成分,可是當再進一步詢問,「那妳買的奶粉是哪個國家生產的?」對方反而愣了一下說,「我得回家看奶粉罐。」看起來這位消費者連最根本的項目也未詳細看過。

田若雯也觀察,消費者不只年齡混淆,而且也開始「性別錯亂」。例如愈來愈多熟女喜愛裝可愛,喜歡買少女裝;也有愈來愈多想迅速變大人的年輕妹妹,往百貨公司的淑女專櫃跑。

原本針對女性消費者拍攝的卡尼爾保養品廣告,卻經常有男大學生看了之後,跑去開架商店購買,然後義正嚴詞地告訴田若雯,女性保養品有多好用,「我要買面膜不行嗎?我也有斑,也有痘啊!」

品牌忠誠度?已經不重要

梁曙娟則曾到街頭隨機採訪咖啡族,發覺絕大部分的咖啡使用者,都是根據情境的不同,選擇咖啡品牌。

如果早上趕著打卡或開會,就會買統一超商的City Cafe,邊走邊喝;如果和朋友約喝咖啡,或自己想好好坐下來寫作、看一本書,就會選擇星巴克;至於85度C,可以在店裡喝,就算帶走,也不覺得可惜,「原來咖啡使用者的喜好這麼分歧,」她恍然大悟。

吳雅媚分析,「如果說以前消費者有兩面,那麼現在消費者就有八面。」

蔡翠真則這樣形容企業對消費者的焦慮。她說,過去客戶委託尼爾森進行調查,從見面到交出結果,至少歷時半年,但現在第一次跟客戶見面,詢問客戶報告何時交,經常有客戶開玩笑說,「Yesterday(昨天)!我好希望來找你之前,報告就放在我桌上。」

這種種現象,都讓人不禁想問,消費者究竟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矛盾、多變而且分歧?又是什麼原因,形成這麼多生活型態族群呢?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行銷】德國電影院裡的廣告「味道」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洪瑞璘
更新時間 : 2008/08/06 09:58:28
多數消費者到戲院觀賞電影,影片開始前的廣告大多是用「看」的,在德國第一次出現用「聞」的廣告,帶給消費者新鮮稀奇的感受。到底是什麼特別的作法,能讓英國廣告代理商也要積極引進?

德國推出讓觀眾在戲院用「聞」的廣告效果佳。(來源cinescent.com)
(Brain.com 2008-08-06)爆米花和各式各樣的體味,可能是消費者經常會跟戲院聯想在一起的味道。不過,最近在歐洲的部份戲院中,消費者可能還會聞到麵包、巧克力和任何廣告主要消費者聞的味道。

  推出這項商品的Cinescent公司是第一家在德國的戲院中推出妮維雅(Nivea)防曬乳液的香味廣告。觀眾在60秒的廣告中,首先會看到典型的陽光、沙灘、海浪景象,接著妮維雅防曬乳液的味道瀰漫整個戲院,然後螢幕上出現:「妮維雅,夏天的味道」字幕。

  根據調查指出,這個香味廣告的記憶度比無香味廣告高515%,而且也比只有微弱香味的同樣廣告記憶度高25%。

  英國的廣告代理商Pearl & Dean在看到德國戲院的驚人效果後,打算將香味廣告引進英國。目前對這項合作案感興趣的廣告主包括:防曬乳液、麵包、咖啡、香水、空氣芳香劑和巧克力等,甚至還有想要以清新的鄉村空氣和新歌草香為訴求的敞篷汽車業。

  Cinescent的做法是透過電影院的空調系統將可以掩蓋其他味道、但又不會過於強烈的香味傳送到戲院裡面。這個被稱為「腦內啡銘記(endorphin branding)」的技術有效的原因,據說是因為香味可誘發消費者對品牌的心理與情感的寶貴聯結。Cinescent指出,以廣大群眾為訴求的產品,最適合做這樣的廣告。

  英國的電影院觀眾來客數,雖然五月下滑了19%,不過根據英國影劇協會(U.K. Film Concil)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過去十年的電影票房收入增加50%,整體趨勢仍是樂觀的。根據經驗,越不景氣,電影就越被當作經濟又實惠的消遣娛樂。所以,行銷人應該善加利用這個媒體,挖掘新的商機。(取材自AdAge.com)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職場不敗方程式 專業+人脈+熱情

by :::陽光馬戲團:::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盧冠諭
2008/8/6【字體】放大 正常 縮小
環境變化越來越快,終身聘用制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到底職場成功方程式為何?
歸納相關媒體文章與書籍所述內容,職場成功關鍵因素不外乎人脈、專業與熱情,常聽到有人說:「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找關係,找不到關係就想辦法建立關係。」也有書籍在談:「專業,是你唯一的生存之道。」到底專業與關係孰重?其實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所謂關係,可以定義為你所擁有的人脈,當你空有一身專業,卻找不到敲門磚,或是沒遇到伯樂,就只能像屈原一樣鬱鬱寡歡,含恨而終,或像蘇軾一樣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
因此,現今社會出現很多交誼網絡,提供大家建立人脈網絡的機會,例如:網路上的聯絡家、部落格等社群或是實體的許多讀書會、扶輪社、獅子會等團體。
假如關係建立了卻沒有專業加持,會出現什麼情況?你的職業生涯將呈現短多長空,也許一開始周圍朋友因為人情壓力而幫你,例如:不得不賣面子買的保單。一旦發現對你的幫助將影響到本身應有權益,或是你變得越來越依賴,毫無自主力時,那時助人者將會做出取捨,最後多以躲避、敷衍了事處置雙方的關係,甚至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
最佳的職場成功方程式應該是,你同時擁有一項獨特的能力或是技術,又透過周圍的親朋好友推薦,或是遇到賞識你的人,那你將隨時都可以麻雀變鳳凰,小卒也能變英雄,例如:很多從事直銷的鑽石級直銷商、販售保險的圓桌俱樂部成員,或是上市、上櫃的科技公司老闆等。
除了專業與人脈為成功不可缺的2個要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催化劑,就是熱情,擁有熱情的人,對於本身的專業可以要求做到最好,對於周圍的朋友會兩肋插刀,贏得真誠的友誼。
由以上可知,職場成功方程式可以定義為,具備專業與人脈,而且充滿著熱情,那成功將指日可期。
更多新聞請看「工商時報」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媒體】日本R25雜誌以「社會經驗的第一次」吸引年輕消費者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Brain.com記者 莊守禾
更新時間 : 2008/08/07 10:07:09
日本免費雜誌「R25」,以年輕上班族的不安感切入市場,提供提升社會經驗值的內容,發行量高達60萬份,索取率幾乎百分百,成為對年輕消費者很有影響力的媒體,如何做到的呢?

R25雜誌內容以目標讀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索取率高達99.7%,形成一定的媒體影響力。
(Brain.com 台北 2008-08-07)接觸年輕消費者,一定要用網路嗎?日本最大廣告集團電通(Dentsu)與專門出版求職資訊的集團RECRUIT合作,創辦的跨媒體服務公司Media Shakers,旗下擁有三個不同的免費雜誌,針對年輕男性的「R25」、年輕女性的「L25」,和用折扣券抓緊消費者眼光的「Hot Pepper」,以特別的市場區隔和定位,從第一年開始,就開始獲利,經營絕竅是什麼呢?

  Media Shakers社長笠松良彥,在昨天(8/6)動腦雜誌與雜誌公會合辦的「雜誌媒體在數位時代下經營模式」研討會中表示,經營媒體,必須夠瞭解設定的目標對象,R25從Target Insight發展出一個價值金三角,包括對目標讀者的價值(Value for the targets)、對廣告客戶的價值(Value for the clients),以及對廣告和編輯的價值(Value for the ad/editorial)。其中,對讀者的價值,決定了其他兩個價值。

  「R25」以週刊型式已經發行了四年,R25是Restricted 25的縮寫,表達限制25歲以下閱讀的明確的定位。設定閱讀對象是以東京為核心,約200萬的年輕男性,發行量約60萬份,在日本鐵道電車站、書店等4700多個地點放置,讓這群目標象自由索取,由於內容完全以目標讀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索取率高達99.7%,形成一定的媒體影響力。

  笠松良彥指出,R25的成功關鍵,是先研究20~30歲年輕男性這群目標對象,發現三個特質,其一,生活非常忙碌,早上出門,常常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幾乎沒有接觸傳統媒體的時間;其二,這群人的危機意識,就是對未來有強烈的不安感,需要找出人生的方向;而其三,有錢。這群人屬於第二次嬰兒潮,人數在日本人口結構中算多,而66%單身,42%與父母同住,薪水幾乎都只有自己花。

  R25針對這三個特質,一,設定R25是取得方便的媒體,在目標對象上下班的路徑上,免費取得。二,內容設計上,針對約30歲以下的年輕消費者,對未來的不安感,規劃了許多人氣主題,例如,「第一次買股票的撇步」等社會初體驗,加上一些年輕上班族平常都裝懂,但其實又不是很懂的議題,如「日本國會為什麼會有『會期』?」、「社長和執行長(CEO)的差別?」等專文,並且,每則文章篇幅都在800字以下,讓電車每兩站之間,平均約兩分鐘的時間,可以完整閱讀;三,這些年輕上班族,平均年收入450萬日圓(約合150萬元新台幣),賺錢幾乎只給自己用,是高消費力的族群,只要針對這族群行銷的商品,都可能成為R25的廣告客戶。

  而為什麼R25選擇成為通勤族雜誌?笠松良彥指出,根據調查,日本年輕男性,平均每天接觸大眾傳播媒體的時間,只有1小時41分鐘,但是工作時間卻長達9個多小時,要讓消費者犧牲睡眠及休閒時間,接受新媒體幾乎不可能。研究也發現這群消費者每日通勤時間,平均1小時11分鐘,於是,R25就要抓緊這時段,對消費者進行媒體接觸。除了設計為免費雜誌,Media Shakers更運用雜誌架、站內電子看板及車廂內廣告等跨媒體運作,全面包圍上班族通勤的媒體環境。

  而R25雜誌,除了平面廣告,也常進行廣編稿的配合,但笠松良彥再次提醒,就算是客戶付費製作的廣編稿,也必須以對「讀者的價值」為篩選標準。就像日本新幹線,也是R25的廣告客戶,但給予R25很大的創意空間,讓R25能以讀者想要的資訊,去製作「新幹線」為主角的漫畫廣編稿,效果更好。內容和廣告的安排也很彈性,例如,日本樂天(LOTTE)的口氣清新口香糖的廣告之前,R25就搭配了一個「口氣清新的男性比較受到歡迎」的文章,讓廣告效益更顯著。

  而面對年輕消費者越來越重度依賴網路,未來,R25是否將出現網路版?笠松良彥表示,目前R25、L25及Hot Pepper都仍以平面媒體為主要溝通平台,但數位化仍在未來發展計畫內。因為有抓到目標族群的特質,讓R25的發展看似相當順利,雖然,台灣目前也有如爽報、Upaper等免費捷運報,但內容仍以社會新聞及娛樂訊息為主,較少有像R25這類,以提升社會經驗值,給年輕上班族未來方向為內容設計的「輕媒體」;加上台灣上班族,尤其是男性,多以機車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無論閱讀習慣、通勤工具都與日本不同,能否複製同類型的媒體到台灣,仍有待觀察。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廣告】媒體分眾時代的廣告術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桃貴
更新時間 : 2008/08/07 10:05:55
時代演變迅速,媒體項目和頻道選擇愈趨多元化,視聽眾也愈趨分散,連帶行銷也要用更多心思,才能引起廣大迴響。這時專職行銷人和專業媒體代理商,對企業將產生很大的助益,到底媒體分眾時代有哪些廣告術?

媒體代理商要能並駕馭網路工具,才能和網友建立良好的聯繫。(來源mag.epochtimes.com)
(Brain.com 2008-08-07)如果說過去十年來媒體環境的變化是有史以來最劇烈的,大概沒有人會反對。負責恆美廣告(DDB Worldwide) 智慧財產、全球行銷和新事業開發的全球知識管理總監John Garment 認為,快速成長的媒體項目與頻道選擇, 以及越來越分散的視聽眾,使得強力的媒體夥伴更顯重要。他也針對在媒體分眾時代下如何做廣告,提出了看法。

  在媒體分眾的時代,企業最好要有專職的行銷人或專業媒體代理商負責媒體選擇。而這些人必須非常熟悉某一群視聽眾, 以及他們的文化、興趣和使用媒體習慣, 才能提供互動的媒體策略。另外,媒體代理商還要有能力將品牌的行銷概念,轉化到紛亂的媒體。這表示現代的行銷人必須具備超強的整合能力、對商業模式和品牌管理的新思惟,和超強的協調溝通力。

  前陣子由 Yahoo 與浩騰媒體(OMD) 合作的全球媒體大調查指出,「與媒體間深刻、瘋狂的聯繫」是針對青少年做行銷的要件。但在媒體分眾的時代,這也適用其他不同年齡的視聽眾上。隨著廣告媒體更加個人化,每個媒體能觸及的視聽眾就越少。因此,行銷人的挑戰是,如何將廣告內容與所選媒體合而為一,做出令視聽眾印象深刻的個人化廣告。要做到這樣,行銷人必須熟知所選的視聽眾,廣告訊息具原創性,且由目標視聽眾的興趣出發。當然,在品牌全球化的時代裡,媒體合作夥伴也必須有能力,找出不同國家的媒體來配合,做最適合當地消費者的行銷。

  舉美國總統大選為例, 競選策略和文宣必須命中不同區域民眾的需求、價值觀和該地區的次文化。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和美國知名社交網站Facebook 創辦人之一的 Chris Hughes 合作設計一個網站, 以求貼近年輕一代的選舉人。 歐巴馬能在民主黨確保提名,受到該網站幫助很大。

  網路、社群網站和相關的媒體科技,使得有相同興趣的人可以在網上集結成群。依網友對某些訊息的反應,也可以將視聽眾做更精準的分類。 媒體代理商最好也能熟悉、並駕馭這些網路工具, 才能與這群因共同興趣而聚集、且極具黏性的重要消費群,建立良好的聯繫。

  最終,品牌的定位將會以媒體聲音的大小、品牌定位的獨特性,和視聽眾中具份量的小社群而定。(取材自AdAge.com)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數位】當網路頭家的第一步:學會自我行銷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李怡潔
更新時間 : 2008/08/08 10:05:48
在網路世界裡,即使再小眾的媒體或網站,也能找到利基,就像「長尾理論」裡的長尾一樣,拉長商家所能創造的利潤,讓消費者擁有比實體更多的選擇。但是,部落客和商家應如何讓消費者在茫茫網海中找到自己的資訊?

部落客和網路賣家要更了解自己的網站,才能向網友做自我行銷。來源newlife.ice.com.tw
(Brain.com 2008-08-08)Web 2.0時代提供開放的網路環境,也降低內容產生的門檻,因此大量由網友自行創作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網路內容因應而生,且成為全民媒體時代的重要元素,也一改實體世界裡,只有明星商品才能獲得絕大關注的現象。

  在網路世界裡,即使再小眾的媒體或網站,也能找到自己的利基,就像「長尾理論」裡的長尾一樣,拉長商家所能創造的利潤,讓消費者擁有比實體更多的選擇。但是,部落客和商家應如何讓消費者在茫茫網海中找到自己的資訊?目前已有一些網站工具,可以協助商家與站長透過統計數據,更了解自己的網站,發揮行銷的最大效益。
  
  網站的每日流量及訪客資料,對商家和部落客來說是最重要的基本行銷依據。透過統計工具所提供的每日流量數據,商家或部落客可清楚知道網站最熱門和最冷清的時段,並做不同的操作。例如,商家和部落客利用最冷清的時段做網站的維護或修改,以降低訪客無法瀏覽網站的機率。

  另外,每日流量數據也可作為商家與部落客檢驗廣告和行銷活動效益的依據,不必等到每個月的廣告分析,便可即時做適當的調整。除此之外,詳細的訪客資料讓商家和部落客瞭解訪客來源、年齡層、停留時間等,不但能增加網站的安全性,還可針對訪客特性做網站的規劃。例如超人氣的部落格作家「女王」,在使用統計工具後發現,她的訪客來源大多來自其他網站或其他來源,例如書籤、我的最愛等,而從搜尋引擎連接的卻僅有3%,這表示她的讀者大部分來自和其他網站的串連,且回流率很高,但新訪客數則相對較少。因此,部落客可在文章標題上多使用熱門關鍵字,就可增加被搜尋的機會,提升新訪客的流量。

  而統計工具還可分析訪客的所在地,幫助商家做到行銷在地化。舉例來說,曾經有位部落客擁有每日3千人的網站流量,但當他想在台中、新竹等地舉辦聚會時,卻因人數不足而取消,直到用了統計工具後,他才發現原來大部份讀者都集中在大台北地區,這也成為他日後舉辦活動的依據。

  在統計工具以前,部落客只能靜靜地等讀者上門,而有了統計工具以後,部落客或店家可以更清楚掌握使用者的使用行為並主動出擊,擬定合適的行銷策略,將長尾的效益無限延伸。(李怡潔為Yahoo!奇摩搜尋暨社群服務事業部製作經理)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