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與行銷元素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by :::陽光馬戲團:::

 

東方線上 E-ICP生活型態研究

2008/7/11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一、單車對我們的多重意義

單車是種很有趣的「概念」。單車是一種交通工具,根據2008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台灣人在「通勤工具(複選3項)」中,約有11.3﹪的台灣人以單車作為通勤工具。當然在人生不同階段對單車的需求不同,「13-19歲」比例最高,達40.3﹪,但是最低者卻是在「13-19歲」的下一階段「20-29歲」,比例僅只有2.4﹪。因此可知單車在不同階段的人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單車也是一種進步與否的象徵,六十年代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每到下班時間數萬人騎著單車下班的景象仍是那個時候最被人記憶的畫面。而許多描繪中國與越南生活的電影中,貧窮的人騎著單車穿越街頭標誌著落後的象徵。

但有趣的是單車在歐美國家卻是另外一種雅痞、自由、運動、健康的象徵,美國布希總統騎著越野單車的畫面更把單車與上層生活做了最直接與清楚的連結。其實我們也可以在台北街頭看到,通常在仁愛路、安和路、敦化南北路、國父紀念館等地方騎單車的人多是家住在這些精華地段的有錢有閒的人,一般人反而要忙忙碌碌,還沒有這種空閒去騎單車。在最近,單車又有了另外的意涵。為因應全球節能省碳與高油價時代,騎單車彷彿在健康、休閒、時尚之外,又加入了smart與環保意識的元素。

這種單車的風氣在台灣,則被另外賦予了在地的意涵。相較於舊時代的教育政策刻意忽視人民對台灣的認識,近年來探求本土特色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以「環島」作為一生中認識這塊土地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練習曲-單車環島日誌」、捷安特董事長劉金標以七十歲年紀完成環島夢想,加上馬英九環島自由行….等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人以騎單車環島作為好好認識這塊土地的最佳方式。

這因為以上因素,讓單車在近來火紅到不行,甚至已經到了很多知名品牌單車都缺貨、要買也買不到的現象,導致居然有歹徒在網路上利用網友搶購單車的心態而進行詐騙的狀況,(註一)由此可見目前單車的流行程度。現在擁有一台性能佳的單車成為許多人最企求實現的願望。

二、單車與行銷之間的關聯性

當然就行銷人員而言,行銷的敏感度就是關注社會的流行趨勢,並將商品、行銷策略與流行趨勢做最直接且完美的結合。為因應單車目前熱門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在行銷的領域上,越來越多的行銷案例都是與「單車」這個概念做結合。例如在一些賣場,可以發現舉辦的一些促銷抽獎活動,是以知名品牌的單車為獎項做為主訴求點。此外在大眾傳播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廣告中,也可看到「單車行銷」的影子。例如台灣大哥大myphone以辦門號送自行車,而紐西蘭奇異果更是在廣告中直接以騎單車為表現方式:「吃了紐西蘭奇異果」=「擁有活力」=「騎單車」。(註二)另外,Epson愛普生印表機所舉辦的「50連環送」活動,也是以「買墨水,享紅利,中大獎,捷安特,馬上送」作為主訴求。(註三)

三、單車與行銷元素

從以上看到,單車已經從以往的「貧窮」、「落後」、「勞力交通工具」的形象,轉變成「活力」、「健康」、「樂活」、「環保」與「時尚」的代表,甚至被行銷人所注意到,進而融入到整體的行銷活動之中。

展望未來,我們預期只要單車仍被人們所關注,騎單車是一種大家認為好的、想要追求的悠閒與時尚,那麼「單車」就會被行銷人員所採用,成為傳播時的一種複合的新元素。

註一:「單車強強滾 網購詐案節節高」,吳俊陵,中國時報,C3/大台北綜合,2008/06/27。

註二:紐西蘭奇異果CF,http://tw.youtube.com/watch?v=3uuqDNKzeNc。

註三:請參考活動網站http://w3.epson.com.tw/epson/event/200806-vipsp/main.htm。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海尼根零下冰體驗‧凍感上線!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squint 日期:2008-07-14

字體大小:

 

節能減碳卻熱到中暑?!快試試新方法!
看了這麼凍感的網站包準你連電風扇都不用開!!
http://extracold.heineken.com.tw/
擦開冰霜才能進入網站喔!(連下方警語都很冰!)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瘋運動‧玩行銷

by :::陽光馬戲團:::

 

經理人月刊44期 《經理人月刊》

2008/7/15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相對於傳統廣告只是自說自話、單純曝光,運動行銷更能讓企業結合賽事,直接接觸大規模的消費者,把投注在競賽的激情與熱愛轉移到產品本身,影響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與喜好。

2008北京奧運已進入倒數計時階段,全球企業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為奧運加溫,但你知道,為期兩周的北京奧運能創造出多少經濟效益、為企業帶來多大的商機?

根據師大體育系教授、同時也是今年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理事的程紹同估計,在北京奧運期間,透過電視轉播觀看比賽的觀眾將會超過200億人次,可說是歷年來最多的一屆,售票情況甚至將創下自2000年雪梨奧運會以來的最高銷售紀錄(雪梨奧運售票率為92.6%)。

對企業來說,如果可以搭上奧運這種全球矚目的活動,就是曝光和行銷的大好良機。以韓國的三星電子(Samsung)為例,1998年三星第一次贊助全球性的體育活動,以900萬美元的代價成為曼谷亞運贊助商;2000年,三星再砸下5000萬美元,成為雪梨奧運會的無線通訊設備技術全球贊助商;今年北京奧運,三星也宣布將舉辦歷年來最大規模的奧運主題活動。

三星為何持續投注大筆預算,贊助這些國際性運動賽事?從10年前一般消費者認為三星就等於「劣質品」的印象,到2006年其品牌價宜已躋身全球第20位,就不難理解原因何在。儘管產品持續創新進步是重要關鍵,但藉助奧運贊助提升品牌價值,也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

結合賽事,直接接觸消費者

企業利用運動賽事來行銷產品、強化品牌形象,在近年來已蔚為風潮,但想要成功切入這塊市場,提升運動行銷的效益,就必須先了解運動行銷的定義。

運動行銷(Sports Marketing)一詞最早出現於1979年的《廣告年代》(Advertising Age)雜誌中,主要是描述當行銷人員使用運動賽事做為促銷的工具時,即使是偶爾看看電視的觀眾,也無法抗拒這種透過運動或運動員來銷售產品的策略,尤其是啤酒廠商,跟運動的結合最早。

程紹同進一步說明,當時的概念,多半停留在購買運動節目的廣告。但由於美國的職業運動發展愈來愈成熟,運用了很多商業的行銷手法來經營各種運動項目,因此讓運動行銷從早期只是單純廣告的概念,慢慢發展成目前的多元樣貌。

一般來說,運動行銷可分為兩種型態,一種是行銷運動本身,例如奧運的籌備委員會要行銷「奧運會」、SBL超級籃球聯賽要推廣「籃球」運動等,而最主要、直接的收入就是門票收入。另一種則是企業透過運動來達到行銷的目的,例如明基(BenQ)、宏碁(Acer)透過贊助世界盃足球賽、一級方程式(F1)賽車的方式,來達到跟消費者接觸的目的。

從投資報酬率(ROI)的角度來看,目前要成為奧運這種全球性賽事的贊助廠商,至少要5000萬美元以上,而企業多半會從兩方面來評估贊助的效益:最直接的就是產品的銷售量,也就是觀察奧運年的產品銷售量,跟前一年、後一年的銷售量相比有沒有提升;另外就是看品牌形象、價值以及消費者對品牌喜好度是否有所提升。

以三星的例子來看,在贊助2002年美國鹽湖城及2006年義大利杜林冬運後,三星的全球信賴指數(Confidence Index)增長10%,在義大利甚至超過30%,同時旗下Anycall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也從2.7%大幅攀升至12%,可見三星在奧運上的投資,的確達到了行銷上的效果。

連結熱情,提升品牌好感度

「以全球企業的行銷預算而言,在過去廣告占了最大部分,但現在贊助金已超過廣告的支出,這表示說,贊助會比純打廣告來得有效,」程紹同指出,廣告就是「What you say?」,只是企業買下自說自話的權利而已,最多只能達到曝光,沒有辦法影響觀眾對這個品牌的喜好度或認知程度。

而贊助是「What you do?」,也就是藉由企業所獲得的贊助權利,可以為消費者做什麼?贊助不僅仍會有廣告的效果存在,更重要的就是產生關連性,而要產生關連,就要善用活化策略,透過活動策略的運用,讓消費者或運動迷把對這個運動賽事的激情、興趣、喜愛、好感,轉移到企業的品牌和產品上。

可口可樂(Coca Cola)在1998年世界盃足球賽時,打出「Eat football, sleep football, drink Coca-Cola」的slogan,就是要抓住球迷廢寢忘食、就為了看世界盃的那種激情,然後和可口可樂做緊密地連結,而當球迷到現場加油,口渴時想要喝飲料,就會經由這樣的連結想到可口可樂。

不過,悍創運動行銷公司總經理張運智指出,一般來說贊助運動賽事,大概要3年才能真正發揮效益,「ING國際馬拉松」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原本ING人壽在全球各地的名稱相當分歧,荷蘭總公司為統一全球ING的品牌形象,從2004年開始在紐約、台北、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4個城市舉辦國際馬拉松,以突顯ING的馬拉松精神。

台灣ING從2004年開始冠名贊助台北國際馬拉松,從2005年的電視廣告「沒空篇」到去年的「父女協商篇」,將路跑操作成趣味性十足的話題;同時在各地辦講習,教導民眾如何找教練、如何跑,甚至之前先在北中南舉辦區域賽,巧妙地將運動、時尚、娛樂的元素結合在一起。

釐清需求,用創意活化行銷

程紹同也指出,賣肥皂跟賣運動不一樣,賣洗髮精跟賣棒球不一樣,它不只是不同的產品而已,運動有其獨特的性質,比如說運動有不確定性、有消逝性,還牽涉到運動場館、場地的問題,因此企業如何讓運動成為一個平台,來達到企業本身行銷的目的,就必須要有一些活化的可能。

可口可樂行銷副總裁史蒂夫‧庫寧(Steve Koonin)就常以「花錢買玩具,也需要買電池」的比喻來說明運動行銷的關鍵,如果企業投入1000萬贊助一項運動賽事,這1000萬只是買下贊助的權利而已,企業如何藉由這些權利、標誌、授權商品,甚至電視廣告怎麼打、活動前如何造勢,都必須再投入經費去作詳細的規畫,才能讓整體的贊助效益達到頂點。

運動行銷之所以愈來愈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運動這件事,其實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儘管台灣民眾的運動風氣還不算盛行,對許多運動項目的關注,也不如歐美國家來得深,但隨著台灣生活水準的提升、愈來愈多的國際型賽事在周邊發生,未來運動一定會變成台灣民眾生活中的一部分。

舉例來說,近年來由於王建民在美國職棒的優異表現,也讓愈來愈多企業見識到運動明星的魅力,以及運動行銷的威力,而紛紛跨足運動領域。但面對琳琅滿目的運動行銷工具,到底應該要買球場看板、贊助運動員、在電視上買廣告、還是招待貴賓到現場去看比賽,才是既符合經濟效益、又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同。

「一個運動行銷案或廣告,總會有各自的優缺點,最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有什麼需求,然後去做組合,」智林運動行銷董事長施宣麟認為,以奧運來說,如果想要使用奧運的五環標誌,可能要考慮企業本身的品牌知名度,如果今天品牌知名度沒有到一定的程度,就算可以透過奧運在全世界曝光,恐怕也不會讓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但施宣麟也指出,如果是對企業形象的轉移,運動行銷則有最直接的加分效果。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家酒類廠商想搶攻金字塔頂端的消費族群,就算花再多錢做廣告,效果其實都不大;但如果能到這些有錢人喜歡的運動場所,例如高爾夫球場、帆船賽現場,不停地曝光,讓他們看到並習慣,產品的形象就會在無形之中轉移。

檢驗效果,5項基本原則

程紹同則提醒對運動行銷有興趣的企業,在操作運動行銷時應該先掌握以下5項原則:

1.贊助的運動項目確實有商業價值。商業價值可以從電視報不報導、轉不轉播、賽事的運動員是不是受大眾喜愛這幾點來判斷。

2.這個運動項目或是運動員的形象、特質,跟企業的品牌是不是一致。

3.決定贊助之後,需要考量企業的形象和這個運動項目的形象,要如何連結在一起。

4.運動行銷還要考慮資金的問題,以及有沒有專業的運動行銷人才可以執行,甚至有沒有專業的顧問可以諮詢。

5.不同的運動賽事,操作手法都不一樣。企業可以透過持續性的操作,從規模較小的、地區性的活動開始贊助,當做練習,然後擴大到城市、全國、跨國,全球性的運動,從過程中來累積運動行銷的經驗,即可熟悉運動行銷的手法,進而讓運動和企業的行銷相輔相成。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