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習成效拉到最大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by :::陽光馬戲團:::

 

EMBA雜誌 編輯部/文

2008/6/17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學習有最好的效果?這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課題。

學習要有成效,首先必須規劃出適當的時間長度。神經科學證實,大腦一次能夠消化的資訊量是有限的,在付出心力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大腦會感到疲累,甚至自動進行關閉。全神貫注地學習一項新的事物,最大極限是二十分鐘的時間,大腦就會覺得已經夠了。

因此,休息時間的安排,對於學習成果有著關鍵的影響。管理顧問瑞克(David Rock),在接受人力資源雜誌(HR Magazine)訪問時建議,基於這個原因,公司應該把員工訓練切分成小塊。

例如,八小時的員工訓練課程,每週只上一小時,總共花八週的時間完成,效果會比一次就上完八小時好很多。雖然這樣做會增加訓練的成本,但是相對地效果會比較好。

好好睡覺也是提升學習成果的方法。學習和學習之間,需要經過睡眠,大腦才能進行整合,學到的東西也才能成為長期的記憶。可以說,良好的睡眠是學習的一大助力。

睡眠基本上是由一個個的循環所串成。大約每九十分鐘,就會產生一個循環。一個人睡得最沈的時候,大致發生在每個循環開始後的第六十分鐘,如果睡覺時沒有進入這個重要的沈睡期,那天所學的東西很容易就會忘記。

專研應用認知的博士郝爾德(Pierce Howard)在人力資源雜誌上指出,在花費心血學習一項新事物之後,當天晚上睡覺時儘量不要使用鬧鐘,好讓自己可以進入不受打擾的熟睡階段,直到第二天早上身體自然甦醒為止。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最好。

腦力與企管研究專家韋伯(Ellen Weber)則指出,在睡前把今天所學的拿出來複習,可以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複習的方式可以是自己默默地再看一次資料,或者說一次給家人聽。如果公司想要幫助員工記得今天所學,可以刻意設計一些小型回家功課,逼迫員工在睡前花些時間複習。

此外,韋伯也表示,光聽別人說應該怎麼做,大腦並不會產生連結,只有親自參與才有成效。舉例而言,當員工坐在一個會議中,如果光聽別人說,可能只用到三%的大腦,但是如果主席請員工發言或分組討論,卻有可能用到九○%的大腦。因此在員工訓練時,儘量讓員工有主動參與的機會。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社群網站」正夯,廣告錢景

by :::陽光馬戲團:::

 

資料提供: 實力媒體

2008/6/19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近來社群網站爆紅的現象引起廣告業者的注意。利用網友在社群網站上所登錄的興趣、嗜好等會員個人資料,能讓廣告主更精確地瞄準其訴求的對象,並傳遞客製化的廣告訊息。

當紅社群網站各有渾身解數

社群網站的廣告價值來至於大量自主性強且參與度高的使用者,且消費者與廣告商的關係是雙向互動而非單一接收。因此當紅的社群網站無不努力研發更多讓網友與品牌互動的機制。例如Google的OpenSocial,能讓廣告主在不同社群網站中萃取好友名單,瞭解網路社群成員們做了那些事,並利用社群中的公開個人資料來做一些創意的媒合。Facebook Ads系統則讓使用者自願性地向網站上的親朋好友分享自己使用產品或服務的經驗,也就是運用口碑行銷來強化產品優勢。另外像Bebo Open Media的新平台則是提供使用者各種可利用來佈置個人首頁的內容,好比音樂、短片等可以插入網頁的內容並可分享給其他想要的人,通常這些內容的提供者是BBC、CBS等主流電視媒體,當中便可置入任何種類的廣告。

「對網友的胃」,廣告才有效

雖然社群網站不斷創造廣告主與網友間互動的平台,並寄望從中獲利。但由於社群網站的主要目的是上網交友、秀自己以及休閒娛樂,因此多數網友較不會花費時間在回應廣告上,甚至可能視廣告為一種「干擾」。比起傳統媒體的應用,廣告主必須考量資料庫中個人資料的正確性,並花費更多心力了解每個使用者的個人需求,才能提供網友感興趣的廣告,真正發揮社群網站的廣告效益。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2008年主要媒體總覽

by :::陽光馬戲團:::

浩騰媒體 提供

2008/5/20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前言: 電子媒體的時代!

數位電子時代的降臨,今天消費大眾每天所接觸的媒體不勝枚舉,除了傳統電視、報紙、雜誌、廣播及戶外廣告外,網路、手機因為其高普及率,立即性,可互動性,及相對較便宜的媒體價格,因此也被廣告主納入媒體組合中,成為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樑。今日的媒體產業,電子媒體(包括電視,網路,手機等)顯然已成為主流媒體,而且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本月ONMEIDA的主題,即企圖透過消費者的媒體使用行為,及不同媒體、廣告的最新發展趨勢,描繪台灣當前的媒體概況。

主要媒體接觸率

首先,在2007年各主要媒體的消費者接觸率,除了網路(46%)的使用率持續攀升外,其他主要媒體的使用率都處於持平或下滑的態勢。與2006年相比,電視(95%)、雜誌(32%)的使用率持平,報紙(45%)、廣播(25%)的使用率微幅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

(1)電視仍為接觸到絕大多數消費者的主流媒體;

(2)網路的使用率在2007年超越報紙,成為台灣第二高接觸率媒體;

(3)雜誌和廣播的屬性偏向分眾,其接觸率仍低於電視、網路、報紙等主流媒體,但仍不失為接觸特定族群時可以善加應用的媒體

接下來我們將分別觀察各媒體的使用概況。

電 視

在電視的收視率部份,整體來看,無論有線電視或無線電視,收視率都維持在平盤的狀態,沒有明顯的成長或下滑(右下圖)。

<

電視偶像劇、本土劇當道

另外,透過分析2007年前10大收視率的節目(右下表),發現其中有四部為偶像劇(備受年輕15-34歲族群喜好),二部為本土劇(年長及南台灣的觀眾偏好),而這二種戲劇分別有不同的收視族群。電視偶像劇、本土劇當道的態勢明顯。

台灣電視數位化時程表

至於數位電視的最新發展概況,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研議的時程表,無線電視將在2010年全面收回類比訊號,改為全數位化;有線電視數位化將分為三階段推動,每階段計畫為期五年。

有線電視數位化時程表如下:

1. 第一階段(2007-2011): 台北縣市、台中及高雄市四大縣市

2. 第二階段(2008-2012):西部地區

3. 第三階段(2009-2013):離島及偏遠地區

報 紙

報紙的整體閱讀率在近幾年一直呈現下滑的趨勢,這可能因為電視新聞報導的即時性及網路新聞的便利性取代了傳統的報紙閱讀。根據尼爾森的調查,有76.7%的消費者在電視上收看新聞及氣象報導,有32.1%的消費者習慣在網路閱讀新聞訊息

主要報紙閱讀率

從各主要報紙的閱讀率來看,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態勢。自由時報(16.0%)閱讀率仍居於第一,蘋果日報(15.7%)緊跟在後,這二報在2007年閱讀率都還有微幅成長;但聯合報(9.8%)及中國時報(8.3%)的閱讀率還在持續下滑中。而閱讀率下滑的報紙,也努力進行改版, 以爭取更多的讀者。以中國時報為例,中國時報於2007年8月21日起全面改版,除了版型設計上做了相當大的變化外,圖文配置也改為圖片增多、文字減少的方式,試圖開發年輕讀者群。

報紙朝網路、手機等多平台方向發展,以增加營收!

另外,平面媒體目前的發展潮流是朝多平台發展,消費者同時可以從網路、手機上,看到與報紙雷同的新聞消息。

雜 誌

雜誌消費者市場似乎比較沒有大的變化,周刊、月刊的閱讀率大致都維持平盤(右下圖)。

八卦雜誌退燒,理財及行銷管理雜誌受歡迎!

就不同類型雜誌來看,八卦雜誌跟去年一樣,已經不再那麼熱絡,整體閱讀率與去年持平(右中圖); 理財及行銷管理雜誌的閱讀率反應了整體經濟大環境, 物價上脹, 收入沒有增加, 消費者的消費趨於保守, 因此理財及行銷管理雜誌的閱讀率提升了(右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影視娛樂(23.8%)及新聞時事(17.9%)雜誌仍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雜誌類型。

還有, 跟報紙一樣,雜誌也朝多平台發展(包括手機及網路),以增加廣告營收。

廣播

廣播收聽率逐年下滑,可能被電子音樂(如MP3)取代掉了!

廣播的總體收聽率從2006年26.6%降至2007年24.9%,而根據右圖表所示,各主要電台昨日收聽率也呈現下滑的態勢。廣播收聽率的下滑,可能跟 MP3的問世有關係,因為廣播的主要聽眾是學生及開車族群, 而學生是MP3的主要使用族群, 因而可能的情形是部份的廣播收聽率被電子音樂如MP3替代掉了。

然而,即使收聽率下滑,根據美國Advertising Age雜誌的報導(Feb 18, 2008),廣播在區域性廣告,產品市場測試(Test market),及輔助性媒體上(輔助in-store media及新興媒體),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國零售業者Wal-Mart就已經開始使用廣播廣告,主要因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廣播不但價格便宜,且具有地區性(local)、彈性化(flexible)等特質。

在台灣,我們也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商店會在店內播放廣播,在昨日於商店/超市收聽廣播的聽眾已從2006年0.2%成長至2007年的1.3%。

台灣數位廣播概況

在數位廣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部份, 數位廣播雖然具有可以傳輸CD音響水平的聲音, 避免干擾, 同時可以傳輸影像及數據等多項功能, 但因為消費者購買數位收音機的意願不高, 因此, 數位廣播目前在台灣推動的似乎不是很理想。

戶 外

戶外創意廣告仍夯!

台灣近幾年來戶外廣告都相當受到廣告主的偏好,主要有下列原因:

創意戶外廣告相當引人注目,好的創意戶外廣告不但能引起消費者的廣泛討論,還能得到許多免費的媒體報導及曝光機會。

有多種戶外廣告媒體可供選擇,包括Bee TV,Led電視,公車廣告,燈箱等可節省部份廣告製作成本,如電視廣告同樣可以在Bee TV或LED戶外電視播放有些戶外媒體可以與消費者互動(參考下面範例)

新興戶外廣告範例

1.美國戶外互動廣告

目前美國有部份廣告主會在機場或購物中心,刊登一些可以和消費者互動的廣告,讓消費者可以打發等飛機時的無聊時間。

2.英國GPS定位車體廣告

在英國,Yell.com 搜尋引擎利用GPS定位技術於公車車體廣告,當公車經過時,車體上的電子看板就會出現附近商店的廣告。(http://images.businessweek.com/ss/07/12/1215_ad_roundup_eu/source/4.htm)

網路及手機

網路:最抗經濟不景氣的媒體!

網路的使用率逐年提升已如前述(使用率從2006年39.1%增加至2007年45.5%), 且因為網路廣告的可測量性, 相對低媒體價位, 及有較高的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如e-mail和關鍵字廣告), 因此一般也認為網路廣告應該是最抗經濟不景氣的媒體。

根據IAMA(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所提供的網路廣告量資料, 預估在2008年, 網路廣告量仍會持續成長, 總計約達60億新台幣; 而其中, 又以關鍵字廣告字的廣告量成長最快速(2008年成長率預估為31%)。

手機:相當有潛力的新興媒體

行動電話因為其高普及率, 同時具有GPS定位的功能, 可以鎖定特定族群傳輸廣告, 外加上媒體費用也是相對便宜, 因此頗受廣告主青睞。

台灣目前的手機廣告仍以文字簡訊為主, 手機banner廣告, 影音廣告, 搜尋廣告要普及, 其前提是手機上網費用要便宜。

結 論

透過前面的分析, 摘要台灣目前的媒體概況如下:

1. 受惠於科技的發展, 今天的媒體似乎已成為電子媒體的天下, 除了電視, 廣播, 網路, 手機外, 報紙及雜誌也電子化, 朝網路及手機等多平台發展。

2. 電視(95%)仍為接觸率最高的媒體, 仍是傳播產品及品牌知名度的最理想媒體; 但因為媒體費用昂貴, 因而許多廣告主會將部份媒體費用轉到其他高普及率的新興媒體上(如網路, 手機)。

3. 網路(46%)已成為台灣第二高接觸率媒體; 有鑑於其高普及率及高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特別是關鍵字廣告), 在廣告預算有限的情況下, 通常廣告主會考慮大量使用網路媒體。如果產品的目標消費族群相當年輕(如15-24歲), 廣告主也會考慮大量使用網路媒體。

4. 報紙(45%)整體閱讀率呈現逐年下滑的現象; 雜誌(32%)閱讀率跟去年比較, 大概維持平盤。根據以往的廣告量分析, 平面媒體似乎為特定產業所偏好。報紙為零售業如燦坤, 全國電子, 家樂福等所偏好; 雜誌為重形象的精品, 化妝品業者所喜歡。

5. 廣播(25%)的總體收聽率也是呈現下滑的態勢, 可能被電子音樂如MP3替代掉了。然而, 廣播媒體在區域性廣告, 產品市場測試(Test market), 及輔助性媒體上, 仍扮演重要的角色。

6. 戶外創意廣告仍夯, 新興戶外廣告仍不斷被開發出來, 特別是能與消費者互動的戶外廣告。

7. 手機因為普及率高(甚至高於電腦), 因此有相當的發展潛力。唯手機banner廣告, 影音廣告, 搜尋廣告等要普及, 其前提是手機上網費用要便宜。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  

【行銷】行銷新觀念 以生活形態區隔消費者才是上策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by :::陽光馬戲團:::

作者 : 桃貴
更新時間 : 2008/06/16 09:58:43

地球村時代來臨,全球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也越來越相近。過去行銷人常以國別來區分消費者的屬性,現在必須改變。一項韓國大學針對女性消費者所做的調查發現,以生活形態來做行銷,效果將更好。

一項研究調查發現,生活形態比居住國家更能影響消費者對廣告的態度。(來源:Gucci官網)

(Brain.com 2008-06-16)過去數十年間,全球消費者的習慣、喜好和厭惡變得越來越相近。例如,源自日本的壽司也成為許多中美洲家庭的晚餐選擇之一,更不用說有多少華人和歐洲學生,喜歡穿美國籃球聯盟的球衣了。行銷人從這些現象看到了什麼機會?是不是應該從過去以國家為單位區隔消費者的方式,改做跨市場行銷?

有些品類開始實驗性質地談到以「全球青少年」或 「全球菁英」為行銷族群,因為他們的行為表現類似。但是,卻還沒有品類開始談「跨國家」的市場區隔法。

跨國家區域市場指的是某一品牌在所銷售的幾個國家中,找到有類似行為與生活形態的消費者,將這幾個國家歸在同一區塊一起做行銷。全球的經濟成長使得各地消費者品味與偏好越來越一致,在一本談論奢侈品行銷的書 「The Cult of the Luxury Brand」提到,全球約 8百億美元產值的奢侈品,有一半的業績來自亞洲。在日本東京,有90%的女性在 20 多歲就擁有一個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手提包。

另一項韓國 Yonsei 大學做的調查也顯示,如果以生活形態來行銷,效果會比以國家為單位行銷來得好。這項研究主要是將香奈兒(Chanel)在亞洲版、歐洲版和美洲版Vogue雜誌所刊登的廣告,給美國、韓國及歐洲的女性消費者看,觀察她們對廣告的反應。調查結果發現,生活形態比居住國家更能影響消費者對廣告的態度。這項研究並依照調查得到的資料,包括態度、價值觀、購買行為及人口統計資料……等,將這些女性分為四個區隔市場:

1.外顯時尚追求者:(約佔研究樣本的 19%)

這類消費者認為奢華品牌代表高級形象。 他們重視社會地位及名牌帶來的注目 效果。 他們非常在意他人的批評,也會為擁有名牌做犧牲。他們較不在意價格,並相信行銷全球、眾所皆知的名牌有最好的品質。他們較不願花時間尋找較不為人知的品牌訊息。而該如何向這群人行銷?應可以強調品牌的奢華、優雅和社會地位。

2.資訊時尚追求者:(約佔研究樣本的 27%)

這群消費者願意花大量時間搜尋有關時尚的訊息。他們很依賴資訊,而且比「外顯時尚追求者」更願意考慮購買沒聽過或沒買過的品牌。他們自認對時尚很敏感, 並且努力尋求新資訊來跟上時尚的潮流,也因此這群人對時尚的廣告最有興趣。在對這群人做行銷時,廣告應同時強調品質與流行,較能吸引他們的注意。

3.感官時尚追求者:(約佔研究樣本的 30%)

這群消費者很重視感官與質感。他們對顏色的協調特別有興趣。只要是引人注目的流行,最能吸引他們的注意。他們認為時尚應重視整體感,且相信自己有最好的品味,他們不太會受外在資訊所影響。廣告呈現上應強調協調與整體感,最能感動這群消費者。

4.實用時尚追求者:(約佔研究樣本的 25%)

這群消費者重視衣物的舒適與功能。出門逛街一定有目標要採買, 決不會因殺時間而逛街。他們重視物超所值,買衣服會經過理性計算品質、舒適、功能和價格後才行動。他們對價格敏感,但品質也同樣重要。對這群人行銷,必須同時強調功能與價值。

未來在全球消費者需求類似的品類上,例如服飾,對消費者行銷應以生活形態為區隔,而不是國別來區分。全球頂級名牌都已行之有年, 而且成效顯然不錯。(取材自AdAge.com)

Filed under having 0 意見